刘迎的现实主义诗歌赏析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迎是金代大定、明昌时期的作家,他与蔡珪等人共同开创了“国朝文派”,为扭转金代前期诗风作出了重大贡献。刘迎的诗风最能体现“国朝文派”雄豪粗犷的特质,他的诗歌创作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刘迎继承了白居易、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很多现实主义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关键词:刘迎 金代 现实主义
  刘迎(?—1182年),字无党,号无诤居士。他是金代中期“国朝文派”的重要文学家,在元好问《中州集》里刘迎存诗共77首,是集中存诗最多的作家之一。刘迎也是金代大定、明昌诗坛最能体现“国朝文派”雄豪粗犷特质的诗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刘迎的诗歌题材比较丰富,大致涵盖了金代中期诗歌的各种题材范围,既有关切民生的诗歌,又有描绘景致的山水题画诗;有与人应答酬谢的唱和赠答诗,还有离愁别恨、闺怨艳情的闺情诗词等。
  金代大定、明昌诗坛有很多作家学习和继承白居易、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可谓是刘迎了,他也是金代中期最先开始创作现实主义诗歌的作家之一。白居易和杜甫都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两位大家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抨击黑暗势力的作品,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后人,也影响了刘迎的创作。
  刘迎的诗作多是从他自己的所见所闻的生活实感出发写出来的,从刘迎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社会,关切百姓的生活,透露出刘迎对生活在水火之中的百姓们的同情与关怀,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刘迎的诗中有对金中期社会稳定的描写,对大定治世的歌颂,也不乏心系民间疾苦之作。刘迎诗作《上谷》中:
  “磨笄耸然来,隰水汹而去。山川俯城郭,藩翰重畿辅。桑麻数百里,烟火几万户。长桥龙偃蹇,飞阁凤腾翥。传闻山西地,出入此其路。源源百货积,井井三壤赋。蒲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盘躃多布韦,婵娟半娥素……”①
  这段诗描写了在“桑麻数百里,烟火几万户”②的社会稳定背景下,农作物丰收、人口众多,“源源百货积,井井三壤赋。蒲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③的繁荣景象。然而对于繁荣背后所掩盖的社会现实矛盾、人民疾苦,刘迎在其作品中也予以揭露。《中州集》收录的第一首刘迎的诗《淮安行》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环境的描写。
  “淮安城壁空楼橹,风雨半摧鸡粪土。传闻兵火数年前,西观竹间藏乳虎。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迩来户口虽增出,主户中间十无一。里闾风俗乐过从,学得南人煮茶吃。青衫从事今白头,一官乃得西南陬。宦游未免简书畏,归去更怀门户忧。世缘老矣百不好,落笔尚能哦楚调。从今买酒乐昇平,烂醉歌呼客神庙。”④
  刘迎任唐州幕官之时,他看到唐州当时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诗。在《淮安行》中作者写到了风雨即可使之摧毁的城墙,描写了市井生活和南北商业活动,描绘了人口的流动情况和百姓风俗的变化等一些社会实际景象。其中诗的第一句“淮安城壁空楼橹,风雨半摧鸡粪土”⑤,刘迎大胆地揭露了淮安城郭城防形同虚设的社会现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任幕官的刘迎作诗《修城行》,再一次揭露了边防的空虚,表现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刘迎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淮安城郭真虚设,父老年前向予说。筑时但用鸡粪土,风雨即摧干更裂。只今高低如堵墙,举头四野青茫茫。不知地势实冲要,东连鄂渚西襄阳。谁能一劳谋永逸,四壁依前護砖石。免令三岁二岁间,费尽千人万人力。”⑥
  淮安地处军事重地,虽然当时正处于社会相对稳定的阶段,但边防安全乃为大事,怎能儿戏,然而淮安城墙却用鸡粪土所筑而成,稍有雨打风吹就会损坏倒塌,城防如同虚设,在这样一个军事要地,城防建设无人问津。《修城行》中作者从国家的安全利益出发,对现实进行描写,表达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刘迎揭露了城防建设中的重大漏洞,从战略的眼光出发,不仅表现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对那些无视城防缺陷的官吏们的谴责。刘迎用诗歌的形式提出了对城防建设的意见:“谁能一劳谋永逸,四壁依前护砖石。免令三岁二岁间,费尽千人万人力”⑦的修护城墙、一劳永逸的实施方案。《中州集》中记载“唐州后竟用此策也”。
  刘迎诗作《摧车行》是他随驾前往八达岭的路途中创作的。八达岭虽然风景秀丽,但地势极其险要,尤其是从南口通往八达岭的这一段路非常艰险,有很多文人经过这里或是欣赏美景,或是惊叹天险,留下了描写八达岭的诗篇。刘迎:
  “浑河汹涌从西来,黄流正触山之崖。山崖路窄仅容过,小误往往车轮摧。
  车摧料理动半日,后人欲过何艰涩。深山日暮人已稀,食物有钱无处觅。”⑧
  诗中刘迎写到了“山崖路窄仅容过,小误往往车轮摧。车摧料理动半日,后人欲过何艰涩”⑨,汹涌的河流旁的山崖边,狭窄的小路仅仅可以通过一驾车,一点点小的失误也可能导致车轮损坏,然而修车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后面来的人想要通过就十分艰难了。作者把眼前的经历写于诗中,描绘了崖边行车的不便与艰险,太阳渐渐落山行人也越来越少,刘迎想到“何时真宰遣六丁,铲此叠嶂如掌平。憧憧车马山西路,万古行人易来去”。何时才能解决这一行车艰难的问题,让车马行人一路畅通,由此可以看出刘迎目光长远,而且心系百姓。刘迎用《出八达岭》一诗表达了自己对居住在八达岭地区居民们生活的担忧:
  “山险略已出,弥望尽荒坡。风土日已殊,气象微沙陁。我老倦行役,驱车此经过。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作诗无佳语,以代劳者歌。”⑩
  刘迎写到山路艰险出入不畅通,春天已过,夏季到来,但土地仍然没有长出谷物,抬眼望去尽是一片荒芜。“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诗人说自己只是随驾出行来到这里,作为一个过路人看到这样的环境都不愿在此多停留,何况是长期在此居住的人呢,他们一定过着艰苦的生活。“作诗无佳句,以代劳者歌。”作者说自己做不出什么精彩的诗句,但愿以此诗来歌颂那些在艰苦环境下劳作的劳动者。除了以上两首诗以外,《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南口》等诗也都是刘迎随驾往来八达岭途中的所见所想。
  刘迎所作《沙漫漫》一诗:
  “沙漫漫,草班班,南山北山相对看,我行乃在山之间。行人仰不见飞鸟,树木足知边塞少。沙漫漫,草班班,我行欲趁西风还。仆夫汝莫愁衣单,我但着衣思汝寒。”(11)
  边塞风沙漫天,野草班班,南北两座巍峨的大山相对矗立,景象格外苍凉。诗人与他的仆人走在山间,抬头不见飞鸟,连树木都少得可怜,刘迎看到仆人衣着单薄,担心他会受到风寒。“仆夫汝莫愁衣单,我但着衣思汝寒”,这与杜甫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十分相似。
  刘迎最先发出关注民生疾苦的声音,他的很多作品中也都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惦念之情,刘迎不为一己之私的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刘迎的诗歌创作为金代诗坛注入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这也使得他成为金代中期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
  注释
  ①②③(11)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8页。
  ④⑤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09页。
  ⑥⑦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0页。
  ⑧⑨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9页。
  ⑩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7页。
  (作者简介:周彤,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成功也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正因为李伟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心怀天下的大志向,以及严格的自我要求,才让李伟在精英辈出的年代能够出类拔萃,引领时
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应让稿子像大姑娘出.门赴约那样,要“打扮”好再出门,不要让它“蓬头垢面”去见编辑。有的通讯员不懂得这个道理。忽视文面,不注意“打扮”自己的稿件,以致影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所以真正的教育应是师生间心灵的对话,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关键词:班主任 心灵沟通 艺术与方法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东北二人转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已是广大二人转观众的深切感受。从草根艺术逐渐发展成具有独特体系的艺术形式,从在地头、炕头、大车店演出发展到登上大雅之堂演出,这是经过几代二人转艺术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改革与创新所换来的珍贵劳动成果。  二人转的前身——“蹦蹦”在清朝曾遭遇封杀,无奈的“蹦蹦”艺人纷纷逃往关东,在吸收了“二人台”“东北民歌”和“东北秧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
该文论述了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电站运行的机组上的实测低压末级710mm叶片动频率及动应力的试验研究。该级叶片振动特性的实测数据对机组安全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该文综述了汽轮机末级叶片常见的失效方式及其破坏机理,其中着重叙述了腐蚀对叶片的破坏机理,并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常见预防失效的措施。
针对国内频频发生叶片事故这一问题,该文从叶片振动角度出发,对影响叶片振动安全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某些问题如k值概念等提出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