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水稻常见病防治技术。
关键词:水稻;常见病;防治
1 绵腐病
1.1症状
谷芽或幼苗受侵染后,最初在谷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出现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绵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后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腐烂而枯死。
1.2防治方法
绵腐病的防治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抗病力为重点并结合适时药剂防治。
(1)避免用有伤口的种子播种,播期要适时。
(2)做好种子处理,培育壮苗,提高播种和育苗技术。
(3)搞好肥水管理,避免用冷水直接灌溉。
(4)适时进行药剂防治:施用敌克松100~200倍液,每平方米0.15kg苗床喷雾,对预防烂秧有效。发病时立即排水落干或2~3cm浅水灌溉,喷洒1000倍硫酸铜液,每平方米0.09kg。
2 恶苗病
2.1症状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于叶鞘外,分蘖少或不分蘖,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2.2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播种;
(2)种子消毒用25%施保克或10%浸种灵2mL兑水10kg,浸种8~10kg;
(3)加强栽培管理,催芽温度不要过高,芽不能太长,苗床要注意通风,播种密度不要过大;
(4)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3 立枯病
3.1症状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特征为一簇一簇发生,秧苗变黄色,最后因秧苗茎基部腐烂而导致死亡。
3.2防治方法
(1)床土配制、消毒、调酸;
(2)苗床管理,主要是做好防寒和通风炼苗工作;
(3)药剂防治,用3.2%克枯星或3%病枯净配成300倍液喷洒苗床,每平方米2~3L。
4 青枯病
4.1症状
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特征为成片发生,病苗因失水而叶片卷曲青枯,最后导致死亡。
4.2防治方法
发病后应立即灌水上床,水层高度为苗高的2/3,并进行串灌,如有条件应极早异地寄秧或及时插秧。
5 稻瘟病
5.1症状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最大。
(1)叶瘟
a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最初为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且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有灰白色霉层。
b急性型病斑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且有大量灰色霉层。
(2)节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围绕茎部扩展蔓延,使茎节变黑腐烂,向内凹陷,易折断。
(3)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部和小穗枝梗上初期为暗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变黑,发病早的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的也会使秕谷数量增加。
(4)谷粒瘟
发生在稻粒颖壳处和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5.2防治方法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做到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中期慎重巧施追肥,防止稻株贪青晚熟而诱发稻瘟病的发生。供水原则是浅水灌溉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40%富士一号每公顷用900~1125mL,兑水900~1125kg喷雾或20%三环唑(吡艳)每公顷用1200~1500g,兑水600~750kg喷雾。
6 胡麻斑病
6.1症状
叶片先发生褐色小点,后发展成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变褐色至灰白色,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
叶鞘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斑形较大,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
6.2防治方法:同稻瘟病。
7 叶鞘腐败病
7.1症状
水稻孕穗期在剑叶叶鞘上发生,病斑先是暗褐色,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云状斑块,有时病斑外围显现黄褐色晕圈,严重时,病斑可蔓延整个叶鞘,使幼穗全部或局部腐败,形成包穗或半抽穗。
7.2、本田防治方法
(1)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60kg,在水稻孕穗期至齐穗期喷雾1~2次。
(2)每畝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或40%异稻瘟净乳油50mL兑水50kg,于孕穗期至齐穗期喷雾1~2次。
关键词:水稻;常见病;防治
1 绵腐病
1.1症状
谷芽或幼苗受侵染后,最初在谷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出现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绵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后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腐烂而枯死。
1.2防治方法
绵腐病的防治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抗病力为重点并结合适时药剂防治。
(1)避免用有伤口的种子播种,播期要适时。
(2)做好种子处理,培育壮苗,提高播种和育苗技术。
(3)搞好肥水管理,避免用冷水直接灌溉。
(4)适时进行药剂防治:施用敌克松100~200倍液,每平方米0.15kg苗床喷雾,对预防烂秧有效。发病时立即排水落干或2~3cm浅水灌溉,喷洒1000倍硫酸铜液,每平方米0.09kg。
2 恶苗病
2.1症状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于叶鞘外,分蘖少或不分蘖,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2.2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播种;
(2)种子消毒用25%施保克或10%浸种灵2mL兑水10kg,浸种8~10kg;
(3)加强栽培管理,催芽温度不要过高,芽不能太长,苗床要注意通风,播种密度不要过大;
(4)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3 立枯病
3.1症状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特征为一簇一簇发生,秧苗变黄色,最后因秧苗茎基部腐烂而导致死亡。
3.2防治方法
(1)床土配制、消毒、调酸;
(2)苗床管理,主要是做好防寒和通风炼苗工作;
(3)药剂防治,用3.2%克枯星或3%病枯净配成300倍液喷洒苗床,每平方米2~3L。
4 青枯病
4.1症状
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特征为成片发生,病苗因失水而叶片卷曲青枯,最后导致死亡。
4.2防治方法
发病后应立即灌水上床,水层高度为苗高的2/3,并进行串灌,如有条件应极早异地寄秧或及时插秧。
5 稻瘟病
5.1症状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最大。
(1)叶瘟
a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最初为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且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有灰白色霉层。
b急性型病斑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且有大量灰色霉层。
(2)节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围绕茎部扩展蔓延,使茎节变黑腐烂,向内凹陷,易折断。
(3)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部和小穗枝梗上初期为暗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变黑,发病早的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的也会使秕谷数量增加。
(4)谷粒瘟
发生在稻粒颖壳处和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5.2防治方法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做到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中期慎重巧施追肥,防止稻株贪青晚熟而诱发稻瘟病的发生。供水原则是浅水灌溉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40%富士一号每公顷用900~1125mL,兑水900~1125kg喷雾或20%三环唑(吡艳)每公顷用1200~1500g,兑水600~750kg喷雾。
6 胡麻斑病
6.1症状
叶片先发生褐色小点,后发展成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变褐色至灰白色,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
叶鞘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斑形较大,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
6.2防治方法:同稻瘟病。
7 叶鞘腐败病
7.1症状
水稻孕穗期在剑叶叶鞘上发生,病斑先是暗褐色,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云状斑块,有时病斑外围显现黄褐色晕圈,严重时,病斑可蔓延整个叶鞘,使幼穗全部或局部腐败,形成包穗或半抽穗。
7.2、本田防治方法
(1)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60kg,在水稻孕穗期至齐穗期喷雾1~2次。
(2)每畝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或40%异稻瘟净乳油50mL兑水50kg,于孕穗期至齐穗期喷雾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