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炼就好品德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nlmnbal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前, 对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实践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品德 实践 指导 放手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4
  品德,谓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的品德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而人作用于社会,改造社会,其实就是所谓的“实践”。所以也可以说,品德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人只有在与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也只有在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学生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内化,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无疑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品格。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渠道就是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借助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 实践活动前,精心指导
  就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其受暗示性强、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等意志过程的特点 。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在实践活动前对他们进行耐心指导。教师对每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形式、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了然于胸,要能引导学生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必要时还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二、 实践过程中,大胆放手
  在课改的大潮中,专家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品德教育以及实践活动的的特点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容忽视,教师更要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的人本化特征。
  再者,有了实践活动前教师的精心指导,孩子们对活动的目的、方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其去发挥,去探索。哪怕期间遇到了难题或是实践已经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加以指责或急以干涉甚至干脆越俎代庖。我们要知道,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实践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收获了什么。就拿我们班曾开展的一次调查活动——《我们眼里的习作》来说吧。为了让学生正视“老、大、难”的习作问题,并从中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此次活动。我引导孩子设计完面向同学的调查问卷后,就紧锣密鼓地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来就是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也不合实际:例如,132名同学中,每天花30——60分钟读课外书的约有86名约占69.9%;读课外书时能做到边读边想,并记下疑问请教别人的约有59名大约占48%。调查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喜人的,但孩子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总觉得这不真实,用一名男同学的话说,有些同学老爱“包装”自己。可以说,此时,孩子们遭遇了此次调查活动的瓶颈。作为教师,我不急于发表意见,而只是提了一个小建议——学习律师,多方举证。于是,孩子们又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这次的调查结果数据明显与上次相差很大。就这样,汇集了同學们、老师们的问卷以及对家长、同学们的个别访谈及观察,孩子们经过一番统计、分析、整理。他们发现,阅读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 实践结束后,总结提升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当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品质的问题。比如,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仍存在语言比较随意,举止不太自然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出不足,肯定其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这将对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品质内化成品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忽略了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道德的“容器”,那么,无论你的动机是多么的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的高尚,对于学生来说最多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道德知识而已,而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品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缺少了道德实践这一环节,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有道德的人也就将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介绍景洪电站升船机钢丝绳的安装及安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以后水电站起重设备中钢丝绳的安装提供经验。
【摘 要】閱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身心健康的前提是有正确的道德观。教师要善于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长处,揣测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的程度,考验他们的天资,巩固和鼓励其优点的一切趋向。  【关键词】语文写作 激发兴趣 用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