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转换论析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9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是关于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成果的逻辑呈现,建立在唯物史观、社会实践以及社会主体能动创造基础上的话语叙事,揭示了文明形态的一贯性和多样性、文明存在的相对性和叠加性以及文明进化的阶梯性和累进性。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生具有自身特色,东方社会文明的进路和思想基础带有更多的区域特征,东西方文明的走向都与世界文明的总体态势及现实境遇有关。“五位一体”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其中有基于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而形成的话语转换,也有基于传统文明观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转换,它有别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而又在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演进,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方式而又包含着对以往经验的总结。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5日-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中共焦作市委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中共修武县委承办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主题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会在河南省焦作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江西社会科学院、河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河北师师范大学、西安政治学院以及《人民日报》、尔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等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采访者简称▲,下同):黄先生,您好!在“社会系统工程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听到了您的精彩报告。请您再详细谈一下社会系统工程研究的背景、进展及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市场理论的重要理论分支。本文试图以相关文献中“模型构建的不同完成条件(Alternative Closures)”为基本框架,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分别以资本积累推动下的内生技术进步和以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等作为分析主线,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宏观、微观失业理论的模型构建。
期刊
期刊
期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共同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论坛(2014)”,于2014年6月28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副院长樊建新,
中国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和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接续和创新。本文从理论逻辑维度阐述了中国道路恪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原、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定力、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理论活力;从历史逻辑维度展现了中国道路寻求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历史底蕴、秉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选择、坚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从价值逻辑维度描绘了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愿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主题、推动人类文明丰富与发展的价值使命。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研究习近平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可以从历史逻辑、基本理论、实践路径、制度优势等四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历史经验,是这些论述产生的历史逻辑。习近平科学解释了我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原因、建设目标、发展格局等基本理论;重视从顶层设计、改革创新、法治建设等实践方面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调我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优势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习近平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