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小圆桌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p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三位,请问“矿工”这一标签,对你们的诗歌有怎样的影响?是需要撕去还是要强化在自己的写作中?
  老井:矿工就是我的身份,也是我的职业,“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我认为诗人必须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作为一个生活面和知识面都极小的矿工,我只好把笔尖和镐尖都一起扎入到狭小的地心工作面里,更重要的是:我必须责无旁贷地为自己所在的阶层发声,立言、立志。既然一生中所做的事都是在坐井观天,那我只有写井口大的天和井底的一切了。“矿工”这一标签我觉得目前还没有撕去的必要,除非是同一行业的诗人或作家们(也包括我)的写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使矿工这一含辛茹苦的最底层群体得到关注、境遇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才会淡化这个题材的写作。有梦总比没梦好,我不介意此生是否能够兑现。
  迟顿:特别荣幸,能与老井和榆木两位优秀的诗人以诗歌的方式聚在一起,也特别感谢二棍老师对拙作的肯定与鼓励。
  事实上,我不喜欢在诗人前面加任何前缀,但也不回避矿工这个身份。诗歌就是诗歌,不需要划分成什么煤炭诗,农民诗,石油诗等行业诗。诗人就是诗人,与你写什么内容无关,只与你写得好不好,是不是诗有关。我会一直关注矿工生活题材的创作,也会大量去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事物。
  榆木:十多年前,19岁的我作为一个孩子来到煤矿;十多年以后,32岁的我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活在煤矿。我想说:煤矿给了我什么,也就给了我的诗歌什么。煤矿可能是一首诗歌,但诗歌不会仅仅只有煤矿。而我从不敢轻易去写关于煤矿的诗歌,因为它早已让我感受过了一种叫“疼”的东西,这种疼有时候来自割煤机,有时候来自一块煤,更多的时候是生存。为了等待那个伟大而又神秘的词语——“命运”的出现,我又不得不去写,煤矿早已成为我生命里的主色彩,一种抗拒不了的色彩,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色彩,在黑暗里待久了才知道,光是多么珍贵。所以,在煤矿,我们一边用灵魂抵抗,一边安排肉身随从,然后把一个叫“梦想”的词语慢慢打磨成“房贷”“彩礼”“退休金”,那么多具体的词语,最终打磨成一块煤,打磨成一个叫“矿工”的词语。 我看到了人的社会,看到了血是怎样渗进煤里的;看到一条腿是怎样被刮板输送机吃掉的;看到了人的沉默有时候比六百米深的地下更恐怖。有时候这种沉默,会让我想到我不足二十户的故乡,想到庙后地的老松林里,才是我一生落脚的地方,顿时又心生安慰。
  编者:我想了很久,觉得迟顿、老井、榆木这样的笔名都多少带着一种谦恭与羞涩。这是否与你们的写作理念和生存背景有关呢?具体说说工作和生活对诸位诗歌的影响,抑或生存理念的影响……
  老井:我这个老井的意思和故乡村头村尾的那个蓄满清澈泪水的岁月眼窝无关,而是一口有八百米的,连接到大地内心的煤井。这当然和我的写作理念和生存背景有关,和我生命经历的次次刻骨铭心的劫难与记忆有关。也和矿工在这社会上的境遇有关。 在刚进煤矿那会,社会上对矿工很是不理解,由于那时煤矿的大小事故不断,致使人们想起煤矿就想起了矿难、死亡、工伤、劳累等,当时我们本地的煤矿井下工人找对象都很难,本地的城镇户口的女青年很难娶得到,能找到一个附近农村的就不错了,有不少的矿工跑到邻近县区的农村去相亲,有的跑到乡下老家去找对象,还有相貌差一些的,或者人比较内向的,不会讨女孩喜欢的,就只好跟煤过大半辈子了。
  1995年6月淮南某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时我正上早班,从几十里外的家里往单位赶,大约是在五点钟时,经过谢一矿矿门口,看那里站了许多的人,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忙下车问,一位上夜班的老工人告诉我,某某工作面瓦斯爆炸了,可能伤了不少人。当时矿门口围绕的人大都是老人和妇孺,想冲进矿,却被许多矿警拦住。父老乡亲们脸上悲痛欲绝想要流泪却流不出的焦灼表情,刺痛了一个诗人的柔软的心, 从那时开始我就咬牙发誓要为别人也是為自己多写东西,让地面上的人们知道负八百米地心深处发生的故事。这也是我从日常工作生活模式,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模式的巨变。
  迟顿:说到迟顿这个笔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当然,这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鞭策,自觉自省的自我要求。
  作为一名在井下工作多年的一线矿工,我经历了地方小煤矿从简陋的人工挖掘到逐步走向现代化采煤的过程。也目睹了矿工面对危险,艰辛,死亡的坦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作为一个矿工诗歌写作者,这样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如果转化成文字的话,就像一种后天形成的气质,会不由自主植入我的诗歌当中。这样的气质,一定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信仰以及传统的质疑,有悲悯和自我救赎,有与自然和黑暗的斗争意识。所以,我的视角一直是向下的,我的笔触更多伸向那些底层小人物。因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榆木:因为反应慢,不爱说话,或答非所问,所以就叫了这个笔名。但是我不会觉得,榆木这个笔名,会让每一个用旧了的词语重新在人间活过来,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做这件事。但是,当写诗突然在我脑海的小宇宙中,成为要做的一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恐慌的、是焦虑的,有时甚至会让我感受到一种活着的荒诞。当欲望、自私、麻木、矛盾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条缝隙里时,煤矿就只是煤矿,诗歌也只是诗歌,我也只是“榆木”。尽管我们一块上井、下井,一块吃一日三餐,睡在一个宿舍十几年,可联系着我们的只有“工友”这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早已不是情感意义上的存在。就像我们从大山体内抠下的每一块煤,从来没有谁会去考虑,大山会不会疼。那个被煤压断双腿的人,他最多会想到,可能是生活疼了一下。他永远不会想到,那是大山疼了一下。那是一块煤对欲望的反击,以后可能会是一棵草对日渐衰落的故乡的反击。
  编者:三位的诗歌,都饱含着一种工业文明的气息、重金属的质感、悲怆又宽宏的情绪。那么,请三位谈一谈,对题材化写作的理解与希望。
  老井:万事皆可入诗,题材化写作是一个诗人区别开其他诗人的重要标志,自己熟悉的、独特的东西写出来,也许就是诗坛一道陌生化的风景。在某些流行题材泛滥的当下,假如诗人们都写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那么诗坛就避免了题材一体化,绝对要比现在繁华和多元得多。   希望题材化写作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认可与关注。当然这要求诗人们必须要在自己题材的矿藏中深挖,虽然有些独特的如行业题材、工业诗写起来不可能像写乡土题材那样得心应手、那样容易找到诗歌元素和美学价值,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长久地用目光和体温去摩挲身边的物件,哪怕是钢铁和煤层、岩壁也会变得热血沸腾,富有人性化 。
  迟顿:关于诗歌题材化写作的理解,我自己也在摸索中。但无论什么题材的诗,最终都是写人性。例如煤炭诗,并非一定要写工作面,或者生产过程,最终还是要写挖煤人的内心世界,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说到自己的作品,我更擅长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像二棍老师说的那样“在矿井上空飞翔”,我的短板是缺少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调整的。
  榆木:这个问题,让我抽了一盒烟,然后出去外面买了一条烟,回来后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像要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突然有一天会意识到,可能这一辈子都要待在这个六百米深的地下工作,会一下很无奈、很绝望,可又摆脱不了要生存这个问题。慢慢地,就会认命;慢慢地,这种绝望就会自然地生长在血液里;慢慢地,就会忘了。可当有一天,我要用诗歌的方式写出来,这种无奈和绝望就会被重新唤醒,可这个时候我已经上有老,下有小,我需要带着希望和坚守去抵消那些艰辛生存所带来的种种情绪。
  编者:请三位简单说出自己的诗观吧。并对作为同行的另外两位诗人乃至他们的作品,说点心里话吧。
  老井:我的诗观:呈现、悲悯、忧患,深度叙述,原生态写作。在此我再重复下说过多次的一句话:两百年前世界上没有大型煤矿,两百年以后也许也没有,这是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必须要写出能够对得起它的作品。我只想自己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以此为数千万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另外两位诗人虽然比我年轻,但是作品中都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说迟顿的格局、大气、开阔与想象力、陌生化等等。比如说榆木的细节和语境的刻画,传神到位的描写等。相比之下,迟顿的视野大些、广些、开阔些,如同站在岁月的山顶慨叹。榆木的视角比较细腻,注重身边的人和物,像是从每一个词中向外张望。大有大的辽阔,小有小的妙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两人的作品皆有底层诗人的悲悯情怀,忠于自己的情感,忠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叙述方面也给我带来了崭新的感受。
  我们的作品应该有互补性,我写井下的题材时经常陷在幽暗的地心深处跳不出来,视野和视角老是打不开,这方面该向迟顿学。同时我的许多作品比较粗粝,不注重细节刻画,这方面该向榆木学习。当然了,我个人还以为,如果兩位老弟作品能再多带些煤味就好了!这样就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地心深处的那群艰苦卓绝的劳者。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墓碑上有这样两句话:“纪念无名者比纪念名人更困难。”“历史的建构是献给对无名者的记忆。”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和岁月只能记住风光无限的巨人,却对被踩在脚下的累累白骨视而不见。我不知道我们写作能不能成为或接近为“白骨说话”!愿意和另两位地心的歌者一起努力!
  迟顿:诗人老井是我一直喜欢的前辈老师。他写了大量的矿工题材诗歌。我更愿意称他为挖掘诗歌矿山的老师傅,他是一位可以把一些冰冷的词语写出温暖的诗人。他的徐徐道来,他的不动声色,让我觉得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在其中,他既是参与者,我想,也是那个痛并快乐的人。
  诗人榆木是我的微信好友。看到榆木两个字,我会有莫名的亲近感。我猜想,称自己榆木的人,一定也有些迟钝,一定也是个谦虚自省的人。但他的诗却充满灵气和跳跃感。他写忧伤,写痛,写爱情,总是能通过巧妙的词语组合,让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干净利落直抵人心。
  哦!说到诗观,我记得二棍老师说:诗人应该像个狙击手。我喜欢这样的表达。如果非要说诗观的话,我希望自己的诗歌是一面会说话的镜子或手术刀,既可以照得见善恶美丑,也可以刮骨疗伤。
  不由得就写了这么多,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同时,也向二棍,老井,榆木三位老师学习。
  榆木: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留恋这个世界可供留恋的。老井、迟顿两位老师,多会一块下个井……
其他文献
1990年代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在《九十年代断代》一文中曾经指出:“相对于1980年代的被热议、怀念和讨论,1990年代反而像是一个历史的遗迹被封存起来了。”但事实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出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这两个代际的中国人来说,1990年代才是其生命中真正的成长期,1990年代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才构成了这两代人的精神底色。如何将这一历史经验转化为艺术的形式,从1990年代这
一、山西的文学根基非常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到岢岚和大家交流,昨天和罗书记、吴部长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是山西大学的校友。回想从1992年到1996年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有一个很著名的活动叫做约题学术讲座。每天晚上7点钟到9点钟,会请一些校内外的作家老师来讲课,我记得请过张平、成一、李锐、燕治国等,还有很多山西文学界的领导和其他著名作家。  那个时候就感觉咱们山西作家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有性格
“捉这些萤火虫干什么?”大老鼠问小老鼠。  “味道,萤火虫知道所有的味道!”小老鼠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说。“鼠爷爷病了,他什么味道也闻不见,我想让他们告诉鼠爷爷。”  “这只萤火虫在太阳下睡大觉,他知道阳光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大树上散步,他知道树干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雨中旅行,他知道雨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村庄中飞过。他知道炊烟的味道。”  “这只萤火虫在薰衣草中捉迷藏,他知道薰
(时间以双人床的形式呈现)  生殖在秋天的酒里  发育在秋天的酒里  携带一艘亚麻衣裳折好的船舟  谎言从我传出:  愤怒中,船被打翻 ,水位上升  所有腹部需要一粒饥饿慢慢填充  生活易逝的时光 在水中得以解释  船帆到岸, 爱情释放  枯树,因水的穿透愈显悲伤  但是水,水  水是聚集的寒冷  以万种姿态呈現 引燃荒芜  用另一个名字称呼  水灌满整个肺部 不留一缕烟丝
幻想市郊区某豪华别墅。  男孩阿良坐在别墅的露台上,仰望着星空。  在常人眼里,他是一个让人羡慕的男孩:父亲是名列世界前50强的亿万富翁,钱多得用不完。家里佣人、名牌轿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应有尽有;但是,在很久以前,阿良就发现快乐离他而去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就会坐在露台的栏杆上,用抑郁的目光眺望苍穹。  “阿良,咱们玩游戏吧!”  “我不想玩游戏。”  “要不,你看电影吧!”  “不想
《过香河》是张楚发表于《收获》2020年第3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作为小城镇的同路者,张楚这一次将目光放到了小城之外——确切地说,是一个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截然相反的庞然大物:北京。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始终居于人们关注与想象的中心。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都会总是会以一种奇特的姿态,将四面八方的人们拥入怀中,然后轻轻地放到某个角落。张楚的这篇小说,以几代人的精神生活为引,勾连起了庞大的
1 扬琴  我和吴福有接到书面文件通知的第二天,红九矿革委会办公室又接到了局里的电话,让宣传队的演员张新民也一起跟我们到局文工团去报到。  工会武主任在小食堂摆了四桌,为我们送行。王队长说这一走三个人,对咱们宣传队来说,可是个大损失。吴主任说你别本位主义了,我们矿能为局里培养出人才,这是我们的荣耀。李生儒说,你培养培养我,让我也到局文工团,那我离家就近了,骑车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到口泉。刘指导说这样
话说方脑壳我前段时间出去旅游,住在某地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正当我享受旅行的轻松时,突然听到我所住的楼层走廊里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呼救声。我立刻跑了出去。  只见在一个房门前站着一个年轻妇女,她在不停地哭喊。我从开着的门看到房间里有一个男子倒在椅子上,我立刻对男子进行检查,发现这名男子已经死亡,而且是刚刚死去。他是被枪杀的——一发子弹射穿了他的心脏!  当地的警察也派人来了。那个年轻妇女哭着说道:“几分钟
林明,人如其名,不够出挑,但却好记,因为下巴歪长着一颗痣。鸦青色,凸起,豆豉大,痣上葱茏着一绺毛,日光下是飘飘的绯红。老太太说了,不能剪,更不能点,害了命水。林明觉得有碍观瞻,总可以修吧,不问意见,偷偷裁了几刀,感觉日子照旧风调雨顺。  林明在防疫站高就,县里不兴跳槽,安逸为大,干了一辈子,风浪里颠簸过几下,感觉不成人精,也绝不会捅出什么大娄子。这一世要就这么耗光,林明也觉得不枉此行,很对得住下巴
他叫周,是商君鞅的后裔。他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隐姓埋名,到他这儿已是第七代。他耳聪目明,却直到七岁才开口说话。  那是个傍晚,夕阳熔岩一样燃烧着,天空滚烫。父亲把他叫到病榻前,冰凉的手拉住冰凉的手,你还未出生,我便起好名字,叫周。父亲的声音遥远而虚弱,他忍不住嘤嘤问道,是咒吗?父亲对他终于开口说话并不惊讶,不,是周,周天下的周。他很失望,声音像一块粗砺的石头,为什么不是咒?我有那么多恨。父亲的目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