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助力武汉职业网球发展

来源 :武汉文史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xiahe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凡说到武汉的城市文化,昙华林文化教育街区承载的厚重历史不能不提。我从小就生活在昙华林,熟悉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里是一个宗教、教育、名人故居交集的地域,单说不同时期曾坐落于此的学校就有文华书院、私立中华大学、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中医学院、湖北省美术学院等。我记忆深刻的是这里典雅的欧式建筑和晚清风格的民居。漫步东行,可找到隐藏在云架桥小巷深处的华中村。地名不见经传,但却是三个大师(国学钱基博、史学张舜徽、哲学韦卓民)居住过的地方。
其他文献
对于武汉大学的新闻教育,人们通常都把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新闻系1983年成立作为起点。而实际上,如果要细说从前,全面总结我校新闻教育的经验教训,则应把时间前移7年,从
学者的一生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在此过程中,遇到好的老师引导和指导是人生的幸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李德仁老师相识,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1982年
(一)我的求学过程,也是视野不断开阔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每升一次学,也意味着离家又更远了。1974年,我出生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小学老师,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十分重视。
紫竹巷位于汉口六渡桥区域,因紫竹庵得名,紧邻孙中山铜像,被史志方家称为老汉口之根。2015年9月,紫竹片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为留下历史,我采访了该片区及周边部分原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