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含呋哺唑酮的四联疗法联合口腔洁治进行补救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多次失败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根除率.方法 入选者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至少2次或以上,经13C-UBT或RUT检测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64例给予四联方案(雷贝拉唑+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10 d,同时进行口腔洁治;另一组40例仅给予四联方案(雷贝拉唑+铋剂+阿莫四林+呋喃唑酮)10 d,不进行口
【机 构】
:
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含呋哺唑酮的四联疗法联合口腔洁治进行补救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多次失败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根除率.方法 入选者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至少2次或以上,经13C-UBT或RUT检测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64例给予四联方案(雷贝拉唑+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10 d,同时进行口腔洁治;另一组40例仅给予四联方案(雷贝拉唑+铋剂+阿莫四林+呋喃唑酮)10 d,不进行口腔洁治.两组治疗结束后,停药1个月后复查13C-UBT.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 口腔洁治组64例,成功根除55例,根除率85.9%(55/64).未进行口腔洁治组40例,成功根除29例,根除率72.5%(29/40).两组根除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91).结论 针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多次失败者,联合口腔洁治的四联疗法与不行口腔洁治组相比,可以提高根除率,两组比较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其研究结果表明了口腔作为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地可能是导致部分患者多次根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家庭血液透析(home hemodialysis,HHD)开始在国外出现,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近年多项研究发现,HHD与其他透析方式相比有诸多优点,如成本低、患者易接受以及设备智能化,尤其是其临床优势明显,患者预后好、并发症少、生存率高[1].因此,HHD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2],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有所报道[3]。
目的 用犬的自体肺组织瓣包埋金属支架重建气管、食管,探索应用肺组织瓣重建气管、食管的可行性.方法 24只杂种犬,分别制成气管、食管缺损模型,用自体肺组织瓣内衬金属支架分别修补.定期处死实验犬,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只实验犬存活超过2周以上.肺组织瓣与气管、食管紧密结合,未发生缺血坏死,术后12周被走行一致的胶原纤维替代.肺组织瓣表面有新生上皮爬行,且爬行较快.结论 自体肺组
为了激励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发扬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精神,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吴阶平一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于1994年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55岁及以下)。作为中国医药卫生领域权威的非官方奖项之一,吴杨奖以其科学、严格的评选程序和严肃、认真的评审态度确立了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声誉和地位,成为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努力争取的一项殊荣
中国是全球青光眼患者最多的国家.青光眼一旦进入不可逆的晚期阶段,难以避免致盲的厄运.如果能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青光眼患者,则可令众多青光眼患者得以延缓或阻断进行性视神经与视网膜神经元损害,减少致盲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医学专业的读者了解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内容、方法以及早期诊断中必须使用的图像整合技术。
目的 评价在对合并有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脊柱后路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进行脊柱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部分未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随访的邀请随访.其余的对他们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并发症、翻修手术及手术失败原因.结果 共有25例获得随访的做后路脊柱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6.3个月(18~126个月).25例中有5例后来没有再次做手术.
病历摘要 患者男,54岁,主因乏力、心慌、手抖伴消瘦10个月,行走不稳20 d,意识模糊、智能障碍4 d,阵发短暂可逆意识丧失2 d于2010年3月16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第2次住院治疗.患者诉17年前有贫血史,口服药物治愈;近2个月因乏力自行口服维生素B12、叶酸治疗.15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口服甲巯咪唑治疗1年半后好转停药.否认心、脑、肾、肝炎病史及饮酒史,无偏食。
目的 观察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对78例拟行新辅助化疗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99mTc-MIBI显像,采集10 min和180 min两时相的平面像,计算放射性清除率.新辅助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清除率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新辅助化疗有效64例,99mTc-MIBI清除率(14.13±5.98)%;化疗无效14例,
患者男,45岁,主因持续性胸骨后闷痛4 h于2010年9月入北京军区总医院263临床部急诊科.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2次/min,心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7.98 mmol/L,血肌酐62 mmol/L,血钾4.2 mmol/L,丙
患者男,38岁,因多饮、多食、多尿10余年,体重下降半年于2009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患者自199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曾查3次随机血糖均>20 mmol/L,曾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中药等治疗,但控制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