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因素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科学声明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4022489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美国的卒中死亡率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尽管这种“下降”很受欢迎,但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由于近年来卒中死亡率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加速下降趋势,卒中已从美国的第3位死亡原因下降至第4位.这促使人们对影响卒中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评估.这份声明对有关卒中死亡率下降趋势的促进因素的研究证据进行回顾,并讨论了将来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在卒中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研究中发挥作用.方法 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根据其以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名,并通过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手稿监督委员会批准.作者利用系统文献综述,参考公开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临床与公共卫生指南、权威声明、个人文件以及专家意见,对相关证据进行总结并指出与当前知识水平的差距.所有写作组成员均有机会评论这份声明并批准其最终版本.这份声明经过AHA内部的广泛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和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的审查,然后获得AHA科学顾问与协调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过去数十年间,在不同性别、所有种族/民族以及各个年龄组人群中都观察到卒中死亡率的下降,这体现出人群健康的重大进展.除了卒中对于总体寿命损失的影响减少外,在65岁以下人群中观察到的卒中死亡率显著下降体现了其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年的减少.卒中死亡率的下降要归功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降低.这些卒中转归的显著改善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相一致.虽然很难计算出具体的归因危险度估计值,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血压控制措施似乎已对卒中死亡率的加速下降产生了最实质性的影响.尽管实施较晚,但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控制以及戒烟计划,特别是联合降压治疗,似乎同样促进了卒中死亡率的下降.远程医疗和卒中医疗体系也似乎具有强烈的潜在作用,但尚需足够长的时间来证明其对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影响.其他因素也可能产生影响,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它们的作用.结论 卒中死亡率的下降是真实存在的,代表着公共卫生以及临床医学的巨大成功.卒中从第3位死亡原因下降至第4位是死亡率真实下降的结果,而并非由于慢性肺病死亡率上升所致,后者是目前在美国是第3位的死亡原因.有强烈的证据表明,卒中死亡率的下降可归功于以科学发现为基础、旨在降低卒中风险而执行的联合干预措施和项目,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对高血压控制的改善.因此,对正在开展的干预项目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已改善了人群健康.对一些积极的循证公共卫生项目以及临床干预措施的持续应用预期会进一步降低卒中死亡率.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GJ可能会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新靶点.近年来,虽然对星形胶质细胞GJ与缺血性脑损
干细胞是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潜能的一种未分化细胞.干细胞的种类随研究的深入逐渐增多.干细胞治疗相关疾病的具体机制多数未明.目前在皮肤科领域,干细胞研究主要集中于皮肤损伤修复与组织工程学再生以及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遗传性皮肤病、皮肤自然衰老与光老化、皮肤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干细胞应用的适应证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增加,特别在目前传统治疗方法棘手的自身免疫疾病、遗传性皮肤病、皮肤
目的 探究非编码microRNA-195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检测miR-195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分级的相关性;在脑膜瘤细胞株IOMM-Lee中过表达miR
在生理情况下,Fas配体(Fas ligand,FasL)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豁免状态至关重要.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FasL与Fas结合,通过外源性通路介导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此外,Fas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群,对于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在不同病期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和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有显著差异,且有功能的改变.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和PASI评分的下降,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上升,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功能增强.调节性T细胞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生殖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生殖支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生殖支原体临床菌株已经在阿奇霉素治疗失败的生殖支原体相关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分离出来.生殖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位于23S rR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基因L4和L22基因。
吸吮反射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其特征是将东西放在口中会吸吮.这一反射在胎儿期便已形成.刺激第18周的胎儿,便可以观察到唇部的吸吮动作.婴儿出生后吸吮反射便很明显,呼吸、吸吮与吞咽反射三者相互协调,喂食变得更有效率,并延续4个月。
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2位死亡原因,而且是导致成年人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到2005年,全球估计有6200万人罹患卒中,预测2030年将达7700万。
期刊
植皮术后的创面瘙痒症常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其机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释.西医学认为,植皮术后皮肤、毛囊、皮脂腺、汗腺被损害,残存的汗腺、皮脂腺分泌的物质不能排出
影响癫痫预后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往国内外研究多关注生物学因素对癫痫预后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和心理因素.本文对社会和心理因素,特别是家庭素因素对癫痫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