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整理能够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文围绕土地整理这一举措,首先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提出几点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对策,旨在不断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对策;环保
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区域内土地进行宏观的设计与整治,能够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承载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加合理、更加绿色的生态系统,营造一个更为自然和谐的生态分为,实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目标。
其次,在工程、生物等措施的整治之下,区域内土壤将会有更强的蓄水能力,在强有力的蓄水能力之下再加上质量过硬、配备合理的水利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内地表径流量,从而使这一区域的抗旱防洪能力更强,在极端天气来临时有更强的抵御水平。在增施农家肥、秸秆过腹还田等土壤改造措施的整治之下,能够进一步实现土壤结构的优化,使其肥力更强。
最后,土地整理能够对区域内的土地資源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原本无序的土地利用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耕地面积无论是质量上还是面积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与地之间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消解。不仅如此,在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之下,普通农田变成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农田,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伐。
1.2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首先,湿地、沼泽等生长了许多无法再干燥的土壤中成长的植物,同时是许多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不仅维护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平衡,更能够起到减少旱涝等情况发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为了实现足够的新增耕地率,有时会将湿地、沼泽等进行整理,使之变为耕地,导致区域内的原生、次生自然植被的减少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直接影响了对害虫的转移,无形之中降低了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与补偿能力。
其次,土地整理的计划指定没能彻底地做到因地制宜,缺乏根据区域环境内景观的保护,在规划过程中较少考虑到环境影响评价,这就导致最终制定出的计划有可能在提高等地面积的和农田标准化的同时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仅如此,在对沟、路、渠等进行设计的时候将过多的目光放在了美观性上面,而缺乏对实际使用情况全面而细致的考虑,盲目使用混凝土等作为建造材料,导致这些沟、路、渠美则美矣,却“霸占”了生物栖息地。也正是由于对生物栖息环境的忽视,沟渠的设计也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才能让水流更为顺畅、水资源利用率更高”上,沟渠往往比直平坦,虽然水资源利用率上来了,但是却也很容易流失。河道和沟渠的平衡功能下降,土壤呼吸困难,进而气温变化,整个生态结构日趋不稳定,提升区域的农业生产风险。
再次,受到工期、效益与客观技术条件的影响与限制,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很少在各个环节中都从宏观的生态保护角度看问题,施工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一些“重量级”的机械承担了绝大部分整理任务。在土地整理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境就是土地平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区域内地块原本的形态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推土机等机械的碾压、埋填之后,土壤原本的物理形态产生了变化,耕作层受到破坏,进而使得土壤逐渐退化,对整个农田系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国的土地整理项目过于模式化,在不同地区进行施工的流程和内容相差不大,缺少将人为的土地整理工作与天然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过程,导致本应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项目变成了让原本丰富多彩、景色各异的魅力乡村变成枯燥单调的流水线产品的“罪魁祸首”,不仅阻碍了民间文化的发展,更严重破坏了生态景观,而由于土地整理工作的规模大、强度高,这种阻碍与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恢复。
2、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对策
2.1保护生物多样性
虽然增加可用耕地数量与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是进行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绝对不应当以破坏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为代价,否则在短期内虽然会一片和谐,但是长期发展下来反而会对耕地的质量与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在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时,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情况,对湿地、沼泽等进行适当的保留,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宏观的结构计划,保证一切土地整理工作都能够保证土地生态安全,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提高规划科学性
在正式施工之前,应当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对整个土地整理计划进行设计与整改,结合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景观格局等等内容进行科学仔细的分析,最终确立一个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比如,在进行沟渠设计时,边坡角度应当以缓为主,材料应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在进行田间小路的设计时,应当以土料为主,不宜使 用混凝土等美观却过于僵硬的类型,影响土壤呼吸,从而造成对气温与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尽量保持区域内河道原貌,减少对河道的改建,保护当地生态结构。
2.3倡导施工绿色性
施工的绿色性应当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倡导与实施。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设计出台土地整理相关技术规范与办法,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范与办法进行绿色施工,从而减少暴力施工队土壤结构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其中对于平地平整工作要尤为注意,不能使用机械简单粗暴的填埋,而是应当结土壤情况进行仔细的剥离表土、培肥等工作;另一方面,也应当对土地整理设计与施工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与严格的监管,提升设计与施工群体的整体素质。
2.4强化景观内容性
土地整理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在规划土地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做到将整理与乡村景观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风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土地整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突出与强化景观的内容性,着重强调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文化背景,在提升其农业水平的基础之上,营造出气质更为动人、气韵更为优美的乡村环境。
结语: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的基础,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耕种的土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农村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很有必要。总而言之,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积极影响应当继续发扬,而消极的影响应当仔细的反思与分析,找到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方法与措施,使土地整理活动在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建设上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04).38-41
[2]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16(02):60-63
【关键词】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对策;环保
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区域内土地进行宏观的设计与整治,能够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承载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加合理、更加绿色的生态系统,营造一个更为自然和谐的生态分为,实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目标。
其次,在工程、生物等措施的整治之下,区域内土壤将会有更强的蓄水能力,在强有力的蓄水能力之下再加上质量过硬、配备合理的水利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内地表径流量,从而使这一区域的抗旱防洪能力更强,在极端天气来临时有更强的抵御水平。在增施农家肥、秸秆过腹还田等土壤改造措施的整治之下,能够进一步实现土壤结构的优化,使其肥力更强。
最后,土地整理能够对区域内的土地資源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原本无序的土地利用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耕地面积无论是质量上还是面积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与地之间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消解。不仅如此,在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之下,普通农田变成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农田,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伐。
1.2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首先,湿地、沼泽等生长了许多无法再干燥的土壤中成长的植物,同时是许多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不仅维护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平衡,更能够起到减少旱涝等情况发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为了实现足够的新增耕地率,有时会将湿地、沼泽等进行整理,使之变为耕地,导致区域内的原生、次生自然植被的减少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直接影响了对害虫的转移,无形之中降低了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与补偿能力。
其次,土地整理的计划指定没能彻底地做到因地制宜,缺乏根据区域环境内景观的保护,在规划过程中较少考虑到环境影响评价,这就导致最终制定出的计划有可能在提高等地面积的和农田标准化的同时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仅如此,在对沟、路、渠等进行设计的时候将过多的目光放在了美观性上面,而缺乏对实际使用情况全面而细致的考虑,盲目使用混凝土等作为建造材料,导致这些沟、路、渠美则美矣,却“霸占”了生物栖息地。也正是由于对生物栖息环境的忽视,沟渠的设计也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才能让水流更为顺畅、水资源利用率更高”上,沟渠往往比直平坦,虽然水资源利用率上来了,但是却也很容易流失。河道和沟渠的平衡功能下降,土壤呼吸困难,进而气温变化,整个生态结构日趋不稳定,提升区域的农业生产风险。
再次,受到工期、效益与客观技术条件的影响与限制,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很少在各个环节中都从宏观的生态保护角度看问题,施工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一些“重量级”的机械承担了绝大部分整理任务。在土地整理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境就是土地平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区域内地块原本的形态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推土机等机械的碾压、埋填之后,土壤原本的物理形态产生了变化,耕作层受到破坏,进而使得土壤逐渐退化,对整个农田系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国的土地整理项目过于模式化,在不同地区进行施工的流程和内容相差不大,缺少将人为的土地整理工作与天然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过程,导致本应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项目变成了让原本丰富多彩、景色各异的魅力乡村变成枯燥单调的流水线产品的“罪魁祸首”,不仅阻碍了民间文化的发展,更严重破坏了生态景观,而由于土地整理工作的规模大、强度高,这种阻碍与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恢复。
2、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对策
2.1保护生物多样性
虽然增加可用耕地数量与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是进行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绝对不应当以破坏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为代价,否则在短期内虽然会一片和谐,但是长期发展下来反而会对耕地的质量与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在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时,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情况,对湿地、沼泽等进行适当的保留,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宏观的结构计划,保证一切土地整理工作都能够保证土地生态安全,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提高规划科学性
在正式施工之前,应当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对整个土地整理计划进行设计与整改,结合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景观格局等等内容进行科学仔细的分析,最终确立一个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比如,在进行沟渠设计时,边坡角度应当以缓为主,材料应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在进行田间小路的设计时,应当以土料为主,不宜使 用混凝土等美观却过于僵硬的类型,影响土壤呼吸,从而造成对气温与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尽量保持区域内河道原貌,减少对河道的改建,保护当地生态结构。
2.3倡导施工绿色性
施工的绿色性应当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倡导与实施。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设计出台土地整理相关技术规范与办法,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范与办法进行绿色施工,从而减少暴力施工队土壤结构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其中对于平地平整工作要尤为注意,不能使用机械简单粗暴的填埋,而是应当结土壤情况进行仔细的剥离表土、培肥等工作;另一方面,也应当对土地整理设计与施工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与严格的监管,提升设计与施工群体的整体素质。
2.4强化景观内容性
土地整理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在规划土地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做到将整理与乡村景观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风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土地整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突出与强化景观的内容性,着重强调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文化背景,在提升其农业水平的基础之上,营造出气质更为动人、气韵更为优美的乡村环境。
结语: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的基础,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耕种的土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农村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很有必要。总而言之,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积极影响应当继续发扬,而消极的影响应当仔细的反思与分析,找到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方法与措施,使土地整理活动在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建设上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04).38-41
[2]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16(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