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弘扬劳动精神”,而现代学徒制的出现顺应了对于劳动精神的尊重,劳动精神带来劳动价值的讨论。需要从劳动价值论视域的角度分析现代学徒制内在的理论逻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思政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确保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
[关 键 词] 劳动价值;现代学徒制;机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208-02
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再一次提到了“弘扬劳动精神”的论断,对于推行现代学徒制应该是有很大促进的,对于劳动精神的尊重必然会带来对劳动价值的讨论。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满足就业需求而出台的,是职业教育推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这样的培育模式除了对政府和职业院校教育运作体制提出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劳动价值教育提出了新问题;站在劳动价值论视域的角度,现代学徒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学徒;流水线企业对于现代学徒价值期望的变化;国家对于现代学徒培养的价值倾向和企业对学生价值趋向的要求等,这涉及国家、企业、学校和学徒。这需要站在思政课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育上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立德树人是国家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立德树人是把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培育和提升放在了核心位置: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掌握技能的现代学徒才是学校、企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价值理念视域下现代学徒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正确对策,我们才能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经济背景下,培养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学徒。
马克思主义经典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具有两重性。劳动(无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都是由具体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来实现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这一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解决过程,既是商品生产者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又是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实现和使用价值获得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价值论以维护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为基本立场,目的在于确立符合劳动者利益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我们培养的现代学徒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笔下的“活劳动”载体。职业教育学徒制下培育出来的学徒的活劳动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现代学徒作为“产品”,需要走向市场和企业,展示自身的价值(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学徒作为“商品”实现劳动价值的最好途径。当我们讨论思政课现代学徒培育模式的时候,首先必须明确学徒教育模式中对学徒的定位:学徒创造价值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个和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一个职业院校毕业的合格学徒需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代表了现代学徒走向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交换价值提升,專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学徒具备企业生产线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专业核心能代表学徒的专业技能,但是只有专业核心能力而缺乏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职业核心素质的熟练学徒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而言就是危害。做人不能缺德,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尚且遵循古训,不成人是不能出师的。今天,现代版的学徒培育在学校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先,强化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站在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思政课教育在培育现代学徒核心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徒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认知冲突
人的知识结构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劳动价值视域的角度而言,显性知识就是价值的有效性,而隐性知识则是学生拥有可交换的抽象价值。在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培育模式下,在学徒的视域下,注重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利于在未来的市场中找到一份证明自身价值的工作和相应的薪水。因此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应该属于显性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仅只有显性知识,还要包括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往往通过感官、直觉、体悟等方式获得——波兰尼)。隐性知识支配着整个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今天,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只会让学徒注重学习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忽略其他不能马上被证明有使用价值的知识的学习。针对以前职业教育只注重涉及专业核心素养这样的显性知识提升而忽略职业核心素养这样的隐性知识的教育,国家大力推行的课程思政,在现代学徒职业教育领域就是为了弥补劳动价值认识的偏差,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政课追求和专业课程目标建设紧密结合,核心素养提升和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紧密结合,专业核心素养属于显性教育,并不能弥补思政课教育这样专门传授隐性知识的必要性。在过去,传统的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更多的是首先要求学徒作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基本的待人处世(隐性知识)后,才能真正意义上进入技能(显性知识)的学习。而今天,我们的思政课程教育也要遵循这样一条路径:思政课要让现代学徒明白:自己不仅拥有“工具人”价值之所在,还要拥有正确认识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学徒铸魂立基的做人过程,这样隐性知识学习的过程是每一个学徒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只有拥有这样素质的现代学徒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所以说,思政课的“立德树人”要求是对于劳动价值视域下隐性知识(也是价值)的最好表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企业和社会的配合。 二、多重主体视域的价值冲突
我们培养的现代学徒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的升级换代而建立的,培养学徒和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从政府、学校还是作为现代学徒的学生,还有最后的企业,四者理论上的价值视域基本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解决就业需求和满足产业升级需要是最重要的价值导向,做出的任何有关学徒发展的政策和决定与政府长期育人目标往往具有短期性、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其他三方不断增长的新要求。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希望培育的学徒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借此提升学校声誉、加强校企联合和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无论是课程思政建设还是思政课的培养模式,都不能完全解决固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内容不能及时对应产业升级需求。学校作为培养现代学徒的发起点,采取统一的教育方式与开设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限制的冲突,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全日制的固定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先学校后企业的结合模式,很难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找到不足,并及时回学校解决问题,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给企业带来经济回报的同时,学校却不能获得企业应有的回报和支持,长久执行和实施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视域角度而言,每个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培育体制的时候,对学校和企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离开学校的时候,在社会和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自己视域中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期望的价值追求往往不一致;知识、技能储备和企业现实需要脱节;对于吃苦耐劳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意志磨炼的准备都不够,找不到自己在企业中
的价值发展空间,劳动付出和得到之间失衡。因此,感觉自己的劳动价值总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影响后续学生对现代学徒培育的热情。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从企业发展的视域角度而言,它期望招聘的学徒最好“拿来就用”,或者期望采取学生和企业之间能紧密联系的工学结合模式,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方式来培育学徒。这样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学徒对企业的归属感。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只重视学生使用价值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价值的提升,没有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提升可能与空间。或者仅仅是把学徒工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这样会降低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旦有机会,在能力成熟后就会离开,直接或间接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会打击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支持和兴趣。
综上所述,以上的诸多价值视域的冲突是现实存在的,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解决的,立德树人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容改变,如何在学徒制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对于当前的思政课有关劳动价值的领域教学提出了几点要求:
首先,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应该是不可少的。围绕现代学徒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制度层面厘清企业、学校和个人之间运行中的价值冲突关系,明确从社会层面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氛围,从而为学校正常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供外部环境。
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课程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借助概论和基础(针对高职大专思政课程设置而言)都可以开设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专题教育,只不过侧重可以有所不同(前者可以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劳动价值论为主题,后者可以围绕人的价值为主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作为思想储备,当然,加强劳动价值论教育不仅是加强理论引导,更要注重实踐先行,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走出校门,通过出力和流汗,让学生亲身体会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带来的成就感,最终让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掌握相关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被重视和提出有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它的出现代表了当今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出现,既可以改善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劳动素养的客观需要,又是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8.
[2]陈海玉,郭学静,王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劳动者 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3).
[3]潘莲娣,张艳辉.思政教育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劳动价值观教育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劳动价值;现代学徒制;机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208-02
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再一次提到了“弘扬劳动精神”的论断,对于推行现代学徒制应该是有很大促进的,对于劳动精神的尊重必然会带来对劳动价值的讨论。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满足就业需求而出台的,是职业教育推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这样的培育模式除了对政府和职业院校教育运作体制提出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劳动价值教育提出了新问题;站在劳动价值论视域的角度,现代学徒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学徒;流水线企业对于现代学徒价值期望的变化;国家对于现代学徒培养的价值倾向和企业对学生价值趋向的要求等,这涉及国家、企业、学校和学徒。这需要站在思政课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育上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立德树人是国家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立德树人是把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培育和提升放在了核心位置: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掌握技能的现代学徒才是学校、企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价值理念视域下现代学徒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正确对策,我们才能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经济背景下,培养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学徒。
马克思主义经典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具有两重性。劳动(无论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都是由具体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来实现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这一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内在矛盾的解决过程,既是商品生产者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又是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实现和使用价值获得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价值论以维护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为基本立场,目的在于确立符合劳动者利益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我们培养的现代学徒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笔下的“活劳动”载体。职业教育学徒制下培育出来的学徒的活劳动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现代学徒作为“产品”,需要走向市场和企业,展示自身的价值(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学徒作为“商品”实现劳动价值的最好途径。当我们讨论思政课现代学徒培育模式的时候,首先必须明确学徒教育模式中对学徒的定位:学徒创造价值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个和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一个职业院校毕业的合格学徒需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代表了现代学徒走向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交换价值提升,專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学徒具备企业生产线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专业核心能代表学徒的专业技能,但是只有专业核心能力而缺乏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职业核心素质的熟练学徒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而言就是危害。做人不能缺德,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尚且遵循古训,不成人是不能出师的。今天,现代版的学徒培育在学校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先,强化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站在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思政课教育在培育现代学徒核心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徒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认知冲突
人的知识结构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劳动价值视域的角度而言,显性知识就是价值的有效性,而隐性知识则是学生拥有可交换的抽象价值。在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培育模式下,在学徒的视域下,注重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利于在未来的市场中找到一份证明自身价值的工作和相应的薪水。因此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应该属于显性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仅只有显性知识,还要包括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往往通过感官、直觉、体悟等方式获得——波兰尼)。隐性知识支配着整个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今天,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只会让学徒注重学习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忽略其他不能马上被证明有使用价值的知识的学习。针对以前职业教育只注重涉及专业核心素养这样的显性知识提升而忽略职业核心素养这样的隐性知识的教育,国家大力推行的课程思政,在现代学徒职业教育领域就是为了弥补劳动价值认识的偏差,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政课追求和专业课程目标建设紧密结合,核心素养提升和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紧密结合,专业核心素养属于显性教育,并不能弥补思政课教育这样专门传授隐性知识的必要性。在过去,传统的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更多的是首先要求学徒作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基本的待人处世(隐性知识)后,才能真正意义上进入技能(显性知识)的学习。而今天,我们的思政课程教育也要遵循这样一条路径:思政课要让现代学徒明白:自己不仅拥有“工具人”价值之所在,还要拥有正确认识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学徒铸魂立基的做人过程,这样隐性知识学习的过程是每一个学徒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只有拥有这样素质的现代学徒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所以说,思政课的“立德树人”要求是对于劳动价值视域下隐性知识(也是价值)的最好表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企业和社会的配合。 二、多重主体视域的价值冲突
我们培养的现代学徒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的升级换代而建立的,培养学徒和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从政府、学校还是作为现代学徒的学生,还有最后的企业,四者理论上的价值视域基本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解决就业需求和满足产业升级需要是最重要的价值导向,做出的任何有关学徒发展的政策和决定与政府长期育人目标往往具有短期性、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其他三方不断增长的新要求。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希望培育的学徒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借此提升学校声誉、加强校企联合和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无论是课程思政建设还是思政课的培养模式,都不能完全解决固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内容不能及时对应产业升级需求。学校作为培养现代学徒的发起点,采取统一的教育方式与开设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限制的冲突,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全日制的固定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先学校后企业的结合模式,很难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找到不足,并及时回学校解决问题,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给企业带来经济回报的同时,学校却不能获得企业应有的回报和支持,长久执行和实施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视域角度而言,每个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培育体制的时候,对学校和企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离开学校的时候,在社会和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自己视域中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期望的价值追求往往不一致;知识、技能储备和企业现实需要脱节;对于吃苦耐劳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意志磨炼的准备都不够,找不到自己在企业中
的价值发展空间,劳动付出和得到之间失衡。因此,感觉自己的劳动价值总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影响后续学生对现代学徒培育的热情。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从企业发展的视域角度而言,它期望招聘的学徒最好“拿来就用”,或者期望采取学生和企业之间能紧密联系的工学结合模式,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方式来培育学徒。这样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学徒对企业的归属感。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只重视学生使用价值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价值的提升,没有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提升可能与空间。或者仅仅是把学徒工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这样会降低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旦有机会,在能力成熟后就会离开,直接或间接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会打击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支持和兴趣。
综上所述,以上的诸多价值视域的冲突是现实存在的,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解决的,立德树人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容改变,如何在学徒制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对于当前的思政课有关劳动价值的领域教学提出了几点要求:
首先,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应该是不可少的。围绕现代学徒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制度层面厘清企业、学校和个人之间运行中的价值冲突关系,明确从社会层面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氛围,从而为学校正常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供外部环境。
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课程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借助概论和基础(针对高职大专思政课程设置而言)都可以开设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专题教育,只不过侧重可以有所不同(前者可以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劳动价值论为主题,后者可以围绕人的价值为主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作为思想储备,当然,加强劳动价值论教育不仅是加强理论引导,更要注重实踐先行,通过带领学生参加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走出校门,通过出力和流汗,让学生亲身体会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带来的成就感,最终让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掌握相关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被重视和提出有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它的出现代表了当今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出现,既可以改善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劳动素养的客观需要,又是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8.
[2]陈海玉,郭学静,王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劳动者 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3).
[3]潘莲娣,张艳辉.思政教育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劳动价值观教育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