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英健的JIGSAW PUZZLE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早春,厦门阴雨绵绵。在厦门大学的主要广场和餐厅门口,一场爱心募捐活动已经持续了一周,志愿者们充满感情地呼吁,让老师、学生和进校参观的游客驻足,纷纷解囊。“LOVE英健,爱心救助”募捐活动不仅在现场进行,还通过微博等网络方式进行。网络从2011年末到2012年,为英健筹到了20多万元,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为期一周的现场募捐,收到了近5万元。志愿者们把捐款送去了银行,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才清点完毕。截至3月15日,他们共给英健汇去了49482.05美元。
  
  爱自己 再爱英健
  
  Janice Engsberg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1986年应邀到华南师范大学工作,两年后到厦门大学新闻系任教。当时,洋博士很抢手,Janice拒绝了美国不少高校的邀请,来到中国传授知识。Janice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气十足的中文名——英健。
  很多人都问英健为什么要来中国,其实她博士毕业后,就确定要到一个发展中国家任教,让最新的传播学知识能够被感兴趣的学生获知。她投了多份简历到中国、马来西亚等。最先收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邀请。从一开始,英健就是抱着“授业解惑”的目的,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学生陆靖回忆说,记得她第一节课时的亮相,脸颊有两团绯红,气势夺人,嘹亮的大嗓门。“她介绍自己是新闻传播学博士,所以,她是来教授传播学理论的,不是来教英文的。后来她总是不断强调,她允许我们出现各种语法和单词错误,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传播学的真谛。” 陆靖说。
  1998年,新闻传播系的一位本科生因车祸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为此,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募集了几万元捐款,英健一人掏出了约10000元。同学康复后,余下近7000元的资金,英健又拿出几千元,在2000年设立了“英健奖学金”。“英健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用基金的利息支付3~4位困难同学寒假回家的路费,连续资助了3年。后来,因为银行利率的调整,仅靠利息不够支付费用。于是,英健停止了每年一次的圣诞联欢活动,将活动费用放到基金中。
  人生的起承转合是那么地难以预料。2003年开始,英健觉得左肢不便,左肩酸痛,左手轻微震颤,她接受了中医的按摩,针灸。2004年初病症加重,经诊断她得了帕金森症!最后,十分消瘦衰弱的英健坐在轮椅上,被她的弟弟和弟媳接回美国治疗。
  2011年12月,英健给关心她的中国朋友发了封邮件,说明自己的病耗费了全部积蓄,已经破产,即将中断重要的治疗。熟悉英健的人知道,向来骄傲的她,一字一句打出这样一封求助邮件,是多么不易!她曾经的学生、同事,还有很多陌生的学子很快行动了起来。
  负责运营“Love英健”新浪微博的刘伟是2011级广告学硕士生,她没有和英健打过交道,是从别的老师口中知道了英健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帮一下,尽一份自己的爱心。”刘伟说。她开始是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回复评论和私信,最忙的一个月,凌晨三四点,她还在刷微博。在其他老师的支持下,粉丝增长得很快,不少毕业生也在帮着转发,高峰期每条微博被@几百次甚至超千。经常有人私信说要捐款,但不希望留下名字,只说年级、班级。刘伟和其他十位同学,分工负责更新博客、微博、翻译来信和QQ群管理等。
  这场跨越国度的爱心接力是如此火热,2012年1月,收到人民币20多万元,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他们给英健汇去了31482.05美元,使得她能继续治疗。33个86级的新闻人也行动起来了,约定每月每人向英健的账号存入100元。英健收到的汇款越来越多,她在邮件中劝大家:“即使你们能捐助,也请量力而行, 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会需要别人的照料,希望你们以我为鉴,对未来要有所规划,为晚年的生活做好准备。”英健的话,让很多师生的眼睛都红了。“爱自己,再爱英健”,简单的七个字,让人感受到了她的坚持和理性。
  
  生活就像一幅拼图
  
  “Life is like a jigsaw puzzle to be completed piece by piece. You have never seen the enough picture of it. That’ s the fun that life offers, and that makes you open, flexible and curious.(生活就像一张要一块一块拼成的拼图,你看不到全貌。这就是生活给你的乐趣,让你开放、灵活、充满好奇。)”这句话,是英健送给学生们的。因为“LOVE英健”的活动,她的中国同事、朋友、学生,还有很多陌生人,纷纷拾起记忆里的那一片拼图,努力拼凑英健在中国的时光。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英健总是穿着宽大的衬衫,宽松的长裤,类似男鞋的平底大鞋子。她背着标志性的大包,低着头,顶着满头灰白的短发,迈着大步,飞快地前行。英健很忙,不仅要教课,还参加公益活动。她去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她会戴着漂亮项链给学生们上课,俏皮地问大家是否好看。
  英健任教的时候,曾在新闻系内设了一个读书角,捐了143册书。新闻是“杂学”,这些书是她费尽心思找来的,分属114个不同类别。读书卡片是英健为学生建立的“档案”,第一堂课时发下去,让学生们填写自己的简介和梦想,她会一一认真地看。
  她的学生,福建电视台的马晓春在微博上写到:“记得Jan总说每天的时间不够用,每天要看好多书、好多报纸,查阅资料、备课、改学生论文、作业,总是晚睡早起。曾去机场接过美国回来的Jan,沉沉的箱子里全是为学生们准备的书籍资料,她说要学生们买这些原版书太贵了,还是为大家搬回来的好。”
  著名指挥家,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郑小瑛,也拼上了英健在厦门的另几片拼图。原来,热爱音乐的英健和郑小瑛是好朋友,爱乐乐团的演出她场场不落。2002年,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在厦门举行,乐团承担这场国际赛事的协奏任务,要购买大量原版的协奏曲总分谱。这些乐谱只能从国外购买,又非常昂贵,费用一时没有着落。
  英健听说郑小瑛在为这事发愁,像个天使般出现了,她说:“我可以替你在美国买乐谱!”看到郑小瑛面带难色,英健又说:“不要紧,如果你拿到了拨款,就给我;如果你没有钱,就算我送给爱乐的吧。”就这样,英健在回美国探亲的时候,为爱乐购买了一批乐谱和CD。这以后,郑小瑛每次提到还英健的钱,英健总是安慰她:“你不必为这件事担心。我的钱最后再考虑。”在筹备期,英健还义务承担了资料翻译工作。有时候为了弄清一个音乐术语或查清报名者的情况,她会从厦门大学跑到大赛筹备办公室面谈,最后干脆连续16个小时蹲在印刷厂里,在上机印刷前把好最后一关。
  
  又想起在中国的春节
  
  Quality life(有质量的生活),是英健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使在病中,她依旧希望她爱的人们可以过上有质量的生活。而她带给大家的震动,远远不止于此。
  新闻传播学院的林升栋老师说,英健常让他想起在伊利诺伊大学访学时,认识一个身患重病的美国老太,起身会客一定要精心打扮一番,然后由老头搀扶着向来客微笑地致谢。
  新闻传播学院的佘绍敏老师是发起“LOVE英健”的主要成员,一直在为英健积极地募款。在整个活动中,喷涌出来的爱心和最后的汇款数目,让佘绍敏吃惊。她回忆说,英健这个1980年代毕业的社会学博士,曾经是新闻系唯一的博士,身在厦大18年,却一篇学术论文都没有发表过。“她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期中一小考,期末一大考,平时还经常做作业,发回去的作业是她密密麻麻修改过的。”佘绍敏说,“我想她是真没有时间写论文的。”英健曾说,退休后再著书立说,算是一个她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恐怕她此生难再续了。
  通过为英健募款,佘绍敏深有触动:“很多学校都以科研为导向评价老师,有一次我梦见学院搞了个科研成果排名,我落在最后,羞愧地醒了。” 对佘绍敏来说,在英健日益丰富的拼图里,一个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会被学生牢牢地记住,是如此鲜活地被证明了,她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
  现在,英健在大家募款的支持下,不仅继续了本已中断的治疗过程,而且可以出门就餐了。2月,她的生日当天,英健像个孩子一样要求去中餐馆品尝美食。“手擀面、烤鸭、小白菜、四季豆、葱油饼……每一口下去,我觉得离厦门又近了一点。”她还不能自己写邮件,由好朋友Trisha记下她的话再发给中国的朋友们。英健说,她又想起了在中国过的那些个春节,以美食度过的新年,“对我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那都是令人快乐的时光。”
  责任编辑:张蕾磊
  
  英健,是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18年的外教。38岁时,她风风火火来到中国,顶着“洋博士”的头衔,却跟同学们走得很近。2006年,英健因身患帕金森,病症非常严重,被迫退休,她像个孩子一样,哭了很久。回到美国接受治疗,英健依旧和国内的老师、学生们保持着联系。2011年12月,她因为经济困难,陷入了无法继续治疗的窘境。于是,在大洋彼岸的这头,开始了一场跨国募捐。
其他文献
汤敏教授所说的网络教育2.0的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们派出校园记者潜入北大,见证与体味在国内践行此形式的第一课。  不久前读到汤敏教授一篇文章,称“教育领域正在掀起一场由网络教育2.0为标志的新的革命。有人称之为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上的又一次革命。尽管这场革命还是初见倪端,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我对这个教育模式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充满了好奇
一切都为解决当代问题    从Holborn地铁站走到校长办公室所在的楼用不了10分钟。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袖珍老校园”显得格外热闹和拥挤。我们要访问伦敦政经主管教学的副校长Janet教授,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从事俄罗斯历史的学术研究。  当我们问到1895年创立的年轻大学——伦敦政经学院与历史悠久的英国传统高校代表牛津、剑桥有什么不同时,Janet校长回答:“建校时
课前独唱会  我晃晃悠悠走在上课的路上,脑子里就开始想彩爷今晚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大餐。由于来得比较早,我本以为教室里应该没有人,可没想到刚上楼梯就听到一个男高音,扯着嗓子在唱安德鲁波切利的《浪漫曲》。是谁这么有兴致呢,我好奇地从窗户里望去,竟然是彩爷!他一边调试着电脑,一边唱着歌,虽然曲调不是很标准,但洋溢着欢乐和生机。彩爷是出了名的大嗓门,有人曾经说,在高碑店,就能听见他在定福庄讲什么。他讲课从来
“大学四年,你最遗憾的是什么?”  “最遗憾的是没有减肥成功……”  “临到毕业了也没能通过六级……”  “没谈恋爱啊,必须是这个……”  “唉,留给学习的时间太少了……”    前几天,看到中山大学的毕业生们拍摄的一部属于他们的毕业季电影里,讲述了有关大学四年的种种遗憾,看着镜头前那些即将远离校园的学长,或自嘲,或落泪,或后悔,或知足,我突然感慨良多。  记得以前有个学长和我闲聊,他说临近毕业总
15比13,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雷声在11比13落后两剑的情形下连得4分,最终以两剑的优势击败埃及选手,获得中国第一块男子花剑奥运金牌。之后,他和他的教练王海滨在各种场合多次说:“感谢北大。”  剑之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无论是训练、比赛,还是我个人的状态都进入了一个调整期。2008奥运会上我发挥得不好,在八进四的比赛中输给了那届的奥运会冠军,自己只得了个人第八名。奥运会后我开始反思
学霸的霸气  文/校园记者 朱蔓衡(北京大学)  我总以为到了现在,学霸的词性应该变得中性化,学霸的词意应不再受限,人们应该对享有该称号的人多些包容,而不要简简单单地给这些人贴标签,说他们到底是书呆子。其实学霸们的一些格调还是一般人学不到的呢。  我概念里的学霸,是将知识精神与生命经验相勾连的人。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她当然足够勤勉,但我认为她配得上这个词与成绩、成就无涉(那是考霸和面帝)。跟她说你
又是毕业时分,本刊连续三年推出毕业达人系列,  这次,我们推出的2012届毕业达人有一个共同特质:创新。  因为创新,他们的大学无限风光,  有人说过: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范围内竞争,都需要有一大批人去琢磨新东西,否则它就是停滞的。  大学生是最有能力去琢磨新东西的群体之一。  创新刻意求不来,却在百转千回、精虑里水到渠成。中南大学的刘路破解西塔潘猜想;西南财经大学的孙琳创办西南地区首家由学生成立
高中物理中有无数关于小木块的习题,它被放在一个斜面上然后克服摩擦力缓缓下降,然后关于下滑距离、摩擦系数、下滑速度等可以编出无数习题。等到把这些习题都弄明白了,这个小木块也开始变得复杂,它背上驼了一个更小的木块。大学校园里是个小社会,遇到的是某个小木块,但进入职场后,小木块就进化了,我们又会遇到新的木块,然后一个个弄明白。  比如说,最初的我很天真。  刚入职没多久的一次会议,大BOSS笑眯眯地说,
推荐人:郑盼盼  天津美院版画系老师  笔墨当随时代,任何艺术停止了创新,也就意味着消亡。年轻的一代又一代,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新奇观感。他们的创新源于个性、大胆的独创精神与多元表现语言的结合。今年毕业展上,各位同学的风格特点明显,气场很足,观众与其作品近距离神交,在不同的气场感染下,应接不暇。正所谓“不入魔,不成活。”  传统版画创新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在题材创新或技法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保留传统的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行政机关要秉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授权必须为”的准则,做到依法行政,不能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而肆意妄为,也不能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而无所作为。档案行政执法作为行政执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秉承这一“准则”,既不能乱为,也不能不为。下面,本人结合档案行政执法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正确理解、积极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责谈点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