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背后的钢琴大师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巫漪丽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也是首位将《梁祝》改编成钢琴曲的创作者。而巫漪丽的人生故事同她所弹奏的乐曲一样凄美动人,但凄美中却饱含力量。

一遇钢琴定终身


   1930年,巫漪丽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她的家族虽然不算显贵,但却才杰辈出:外祖父李书云是一位实业家,曾资助过辛亥革命;父亲巫振英曾赴国外留学,归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建设师工会;哥哥巫协宁是国内消化学病专家;妹妹巫漪云则受聘于复旦大学,是一名英文系教授。
   巫家虽家学深厚,却并未出过音乐方面的人才。巫漪丽6岁那年,舅舅带她去看电影,当时电影里的男主角弹奏了一曲肖邦的《即兴幻想曲》,正是这首曲子打开了巫漪丽对音乐的向往。那天晚上,她怎么都睡不着,脑海中一直回荡着那美妙的旋律,第二天,巫漪丽就跑去告诉母亲,自己要学钢琴,母亲同意了。
   从那时起,小小的巫漪丽就开始以手指在琴键上跳舞。她的天赋极高,学琴第一年就拿到了上海儿童音乐比赛钢琴组第一名。上台领奖时,由于奖杯太大,还是舅舅抱着巫漪丽上台领的奖。母亲在台下激动得直抹眼泪,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女儿。
   巫漪丽9岁那年,父母带她向梅百器拜师学艺。梅百器是意大利著名音乐家,也是李斯特的关门弟子,以一己之力开启了上海古典音乐的新时代,名下出过傅聪等高徒,这些弟子后来撑起了国内音乐界的半边天。
   在大师的指导下,巫漪丽的琴技日益精进。18岁就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时间轰动上海滩;24岁那年,巫漪丽已经成为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并于196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由于工作需要,她经常随团到处演出,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其他省份。那个时代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只要有钢琴相伴,自小娇生惯养的她从来就不会觉得辛苦。
   有一次在重庆演出,当地许多人没有见过钢琴,就跑来问巫漪丽:“摆在大厅里的黑柜柜是干什么的?”巫漪丽就耐心地把琴盖打开,露出黑白相间的琴键,耐心地给大家讲解音乐知识,并逐一按下琴键,让人们感受音乐之美。做这些的时候,她很开心,因为能让更多人认识钢琴、了解音乐。在她看来,音乐是有生命的,更能滋养人的生命,在纯粹的音乐的熏陶下,人们自会“思无邪”。因此,越是动荡的年代,人们越是需要音乐的安抚。
   还有一次是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慰问演出,巫漪丽为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和周小燕等名家伴奏,当时使用的钢琴是志愿军们从地下25米挖出来的,许多琴键是残缺的,但志愿军们的热情打动了她,因此她全身心投入完成了演奏,只为让更多人从音乐中得到慰藉。
   巫漪丽曾说,音乐将人引向正道,不敢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她很庆幸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遇见自己一生挚爱的职业,并早早地将心交付于它,只要坐在钢琴前,一切就会变得充满希望。

有时作品亦是人生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完成了交响乐的世纪性突破。那时《梁祝》还没有钢琴版,巫漪丽觉得这是一个遗憾,于是她查阅资料、呕心沥血熬了三天三夜,创作出了《梁祝》的钢琴伴奏曲,并亲自登台演奏了自己的作品。
   钢琴是西洋乐器,以往演奏的都是国外名作,对中国古典音乐却鲜有涉足,巫漪丽既具备高超的国际音乐素养,又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情怀,她将两种元素完美地进行了调和,糅杂了中西方的表达手法,谱写出了全新的韵律。公演之后,美妙的旋律很快打动了听众们的心,极富中国特色的钢琴曲《梁祝》也因此闻名于国外。
   钢琴不仅给巫漪丽带来了快乐与荣耀,也让她结识了一生的挚爱——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著名小提琴家杨秉荪,两人的结合被周围人称为天作之合。虽然二人的收入不算高,宿舍逼仄,但他们的家中永远流淌着欢乐的音符。结婚之后,夫妇二人合作过多首曲目,而跟丈夫共同演奏的时候,巫漪丽总是甘当绿叶,也非常享受这种琴瑟和鸣的快乐。

于琴键上品啜人生百味


   1983年,巫漪丽赴美深造,之后定居新加坡。辗转多年,辉煌的前半生早已随着记忆远去。在新加坡,她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钢琴教师,靠教琴来维持生活。
   独在异乡的生活寒苦而孤单,因为经济窘迫,巫漪丽只能同别人合租,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廉价的衣服。在这段难捱的岁月里,仍是钢琴给了她最大的慰藉,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粗粝,只要手指开始在琴鍵上跳舞,她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个旖旎无限的世界,然后便沉醉其中不知归路。而当学生们拿了国际大奖,或者有人弹奏起那首熟悉的《梁祝》,她又会悲喜交加,泪光闪闪地回忆起那段已然尘封的岁月。
   这样的独行侠生活,巫漪丽一过就是几十年。2008年,78岁高龄的她终于出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一张钢琴独奏专辑——《一代大师1》,这张专辑融汇她一生的传奇和成就,面市后引发了国际市场的热烈反响。此后,名声和荣耀接踵而至,但巫漪丽却表现得分外平静:因为这些,她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享受过、拥有过,不再具有什么吸引力。
   5年后,83岁的巫漪丽再度发行了自己的第二张专辑《一代大师2》。对她来说,这张专辑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它是在广西侨乡容县录制的,里面包含着《绣金匾》《松花江上》《百鸟朝凤》等曲目,每一首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风。专辑完成后,巫漪丽特地托朋友带了一张送给远在美国的杨秉荪,与他一起分享这份迟来的快乐。
   2017年6月,87岁的巫漪丽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但领奖后不久便传来了杨秉荪逝世的噩耗。巫漪丽默默换上白衣,将自己关进了录音棚,然后演奏起了那首熟悉的《梁祝》。弹到《哭坟》一段,悲伤像水花一样四溅开来,如泣如诉;而梁祝化蝶后,曲调倏然变得舒缓,老友们在录音棚外静听,仿佛看见了两只白色蝴蝶双双飞舞……
   2018年2月,巫漪丽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再度弹奏了一曲《梁祝》,当乐曲响起的那一刻,时光都变得安静起来。她已变形的手指在黑白键中轻轻拂过,就像在弹奏自己不可复制的一生。今年4月,巫漪丽在出席音乐会时忽然晕倒,送医后不治去世,享年89岁。
   巫漪丽将凄美无双的钢琴版《梁祝》留在了人间,扣动更多人的心弦。而她的生命姿态,也将永远铭刻于乐章的背后。
其他文献
一   纯粹想出门透一口气,于是应阿尔姗娜的建议,去观赏鱼市场看鱼。   整整一条街上卖的鱼,都有着明艳的色彩,看上去漂亮喜庆,很符合过年的气息。最多的当属红色锦鲤,还有脑门上戴一红艳艳帽子的,叫鴻运当头,是孔雀鱼的一种。阿尔姗娜看着那一顶顶小红帽在面前游来游去,哈哈大笑。又有一种叫红绿灯的热带鱼,个头极小,但却光彩夺目,倏然闪过,犹如水中一道明亮艳丽的彩虹。尽管好多店里都有这种古灵精怪的红绿
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书店》,讲述的是寡居的弗洛伦斯·格林在海边小镇哈堡,开了一家书店,这是小镇百年来唯一的一家书店。她的这一举动尽管招致当地保守势力的敌视,却赢得老绅士布朗迪希的支持。  我家附近的万达广场,新开了一家书店。无论在闭塞的小镇,还是在喧闹的大购物中心,想要开书店,都需要足够多的勇气与热爱。  去逛那间新书店,是在读完小说、又看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后。于是,很奇妙地,
七十年砥砺前行,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70年生产力极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1949—2019年,这70年,是中国走向富强的70年。曾经,吃饱穿暖便是幸福;曾经,瓦片遮头便已知足;曾经,出过远门只在少数……如今,那一条条宽广整洁的街道,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那繁华的商场超市,街道上川流不息的
青青的榆钱儿,是春风送给小院最好的礼物。  老家在辽西一座大山脚下,小院的土坎儿上生着一圈老榆树。在土坎儿下,能看到它们裸露在外的根,像一件天然的根雕,但比根雕更具生命力。阵阵春风起,榆钱儿便会像变戏法儿一样,从老榆树绛紫色的胞萼里崩裂而出。那绿绿的、圆圆的、嫩嫩的榆钱儿,在潋滟的春光里,顯得煞是灵秀和清纯。起初,是温润的绿,氤氲着浅淡的白。不出几日,便成了浓郁、水灵的碧,“哗”地一下爆满枝头,簇
蛙鸣,从田野里飘出来的湿漉漉的乡音。她低沉、厚重、豪放,夹杂着一点乡气、野气和豪气。出生在农村的我,对这种乡音的感受最为真切。  冬日过后,严冰松动了,大地松软了,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青蛙睁开眼,打了个哈欠,爬出了洞穴,它呼吸春天的气息,抖擞精神,向天地发出第一声乡音——呱,呱、呱!颤抖中带一点清脆,清脆中带一点高亢,高亢中带一点自豪。  正如毛泽东在《咏蛙》中所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
母亲算不上是真正的“绣娘”,或者与绣娘的水准相差太远。但在那个太过贫苦的年代,我的母亲过着贫苦的生活,她吃下了绣娘的很多苦,也吃下了朱家的很多苦,更吃下了日子的很多苦。值得欣慰的是,母亲在苦水里好像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就是为一家老小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缝缝补补,也缝补着我无尽的欢乐。  我很乐意和母亲翻箱倒柜找靠色的补丁,好像在寻找珠宝。有时我为找到一个恰当合适的补丁翻遍两个包裹。母亲笑着比照裤子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清晨,天刚放亮,我隐约看见你头戴草帽,身披雨衣,脚穿雨靴,手拿两个大袋子,一跐一滑地走向那片烟雨迷濛的菜园子。我感觉离你很近似乎又很远,我想伸手帮你,我听见了“咔咔咔”苞米离开母亲怀抱依依不舍的絮语。你穿梭在湿漉漉苞米地的唰唰声,让我再一次想去帮忙,可我怎么也无法走进你……我看见你草帽下苍老的脸,丝丝皱纹里嵌着点点晨露,闪着微光;你先把一个袋子放在泥泞的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苞米
对未来真正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启之际,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新青年》杂志联合发出《对未来真正慷慨,把一切献给现在——致新青年!》倡议,号召新时代新青年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掀起“学党史 跟党走 献青春 建伟业”的热潮,以昂扬姿态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苏斯博士笔下的怪物格林奇  2019年是《老友记》开播25周年。官方的庆祝活动是在曼哈顿SOHO区的中心地带,举办沉浸式快闪体验活动,让粉丝身临其境地回忆起与剧相伴的岁月。荫叶棉绒兔曳的作者尧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玛格丽窑威廉斯  身为《老友记》的忠实拥趸兼书虫,我的纪念活动也是“沉浸式”的:做一份读书笔记,列出剧中人物对话提及的书籍、作为道具在镜头中出现的书籍以及引导剧情线索的书籍……那些书如同格林童
儿时在树下玩,被一只掉在裙子上的蜘蛛吓到,长大后读《西游记》,又被肚脐眼里丝绳乱冒的蜘蛛精吓到,所以我一看見蜘蛛便浑身不自在。   不过,从记住蜘蛛的名字开始,我的蜘蛛恐惧症逐渐被治愈。   名字很重要,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只蜘蛛而言。在童话《夏洛的网》中,当小猪得知蜘蛛名叫夏洛时,顿时觉得它很美;自从知道了蜘蛛侠的名字,儿子每次画完画,都签上自己的英文名“彼得”,在想象的世界里,这个名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