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景观对呈现民族旅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带动相关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对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鄉土景观元素进行分析,提炼出乡土景观的设计原则,并对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设计发展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乡土景观;民族建筑;旅游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期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设计研究”(19YSE602)研究成果。
  乡土景观在表现形式和人们的参与程度方面被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乡土景观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是乡土地域文化的结晶。然而,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域特征的差异逐渐缩小,城乡景观趋于统一化,因此研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土景观变得十分重要。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黑龙江省的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10个少数民族。其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乡土景观。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探索黑龙江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景观,对提升黑龙江省旅游质量,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民族乡土景观元素
  (一)自然景观元素
  自然景观元素是乡土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对自然环境元素如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进行有机结合[1]。同时,乡土景观也受到自然景观元素的影响和制约。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因此,少数民族乡土景观具有很大的生态研究价值。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中国古老的具有较少人口的民族,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中,不被农耕文化影响,始终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倾向于将自然物超自然化。例如,达斡尔族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依山傍水而居,保持游牧、渔猎生活状态的同时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村庄形态,表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乡土景观意象。
  (二)建筑景观元素
  不同地域环境、气候变化、人文历史等因素都会影响少数民族建筑物的建筑特征,人们可以通过建筑元素识别不同民族的聚落。建筑承载了少数民族先民们的智慧,他们通过建筑形式、组合与色彩等反映当地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展现民族地区的风貌,因此,建筑是乡土景观的重要载体。例如,鄂伦春族特色建筑“仙人柱”,利用木杆搭建基本框架,在不同季节在其表面覆盖动物毛皮或者桦树皮,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再如,赫哲族利用红、蓝两种靓丽色彩的房盖拼成捕鱼工具抄罗子,寓意捞金银、捞幸福;在建筑的外墙绘以桦树皮纹样,同时彩绘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民族英雄形象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艺术气息浓重,充分满足游客获取民族文化的需求。
  (三)文化景观元素
  文化景观元素包括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物质形态的以乡土建筑中的牌坊、宗祠、碑刻、寺庙、戏楼为载体,它代表着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着少数民族精神思想和建筑格局,展现出特色乡土景观以及历史积淀的文化内涵。如达斡尔族将信仰的传统精神转化为民族符号,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他们把民族传说、传统图案与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应用在设计方面,这是其民族文化意识的象征,同时也是达斡尔宗族景观的产物。而民俗活动作为非物质形态的乡土景观,是不同地域乡土景观吸引游客的重点所在。如达斡尔族仍保留了一些祈福仪式,以表达美好愿景;具有本族特色的篝火晚会,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民族特色文化。这些都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素材,在乡土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
  (四)生产景观元素
  生产景观是指生产农作和人们日常生活共同形成的半自然景观,是乡土景观的基础结构。由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的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也富有各地特色,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景观,如种植业、牧业、景观林等特色乡土景观。如,赫哲族的主要生产景观是农耕景观,但其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淳朴的民族风情,借助临靠乌苏里江的优势,大力发展捕鱼业和养殖业,形成捕鱼第二大生产景观。
  二、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
  乡土景观是一个包含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的有机综合体,在对民族旅游文化乡土景观进行设计时,应遵循完整性原则。树立整体保护意识,不仅要保护乡土景观的完整性,更要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对物质元素乡土景观的保护即对人们赖以生活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以及生产性景观的保护。对非物质元素文化完整性的保护,要充分、全面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内涵,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将不同乡土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保护,保证地域文化的完整性,并融入人文特色,形成完整的、能为游客展现民族精神文化的乡土景观。
  (二)原真性原则
  乡土景观在村庄随处可见,对于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我们首先要保证景观的原真性。一方面,对乡土景观物质元素进行保真,在保证形式、材料以及环境等方面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改造重建,但对于功能的处理可以多元化,可以建造以游览展示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群,展现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让游客充分感受传统的建筑景观。另一方面,还原传统原真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在旅游活动中展示出来,让游客看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传承。只有遵循原真性原则,才能展示真实的具有民族智慧的乡土景观[2]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过去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乡土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生产生活景观没有保持原有的方式,自然环境景观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设计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先保护环境,确保资源可持续发展,避免乡土景观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在保证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结合历史与时代特点,以乡土景观呈现少数民族内在文化内涵。   (四)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各个设计领域中提倡的重要原则。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设计中,更要以人为本,将人的需要作为首要目标。要避免在乡土景观设计中过度使用当地风土人情,不以人们活动的舒适性为乡土景观的出发点,这样很容易造成乡土景观延续性不强。
  三、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发展建议
  (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保护乡土景观原真性
  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原真性予以保护,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运用数字采集、存储、处理、显示、通信传播等科学技术,将非物质乡土景观转换、再现、复原成为一种可共享、再生的数字化形式,以保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真实、全面、系统保留,为乡土景观的原真性、完整性提供保障。例如,鄂伦春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和刺绣作品,不仅在材料、表现形式方面别具一格,还有着大量的图案样式,不同的样式体现各个历史阶段鄂伦春族的文化背景,表达着鄂伦春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利用数字化保护可以归纳剪纸和刺绣的图案和题材,形成鄂伦春族的图形语言数据库,从而实现鄂伦春族在剪纸和刺绣方面的民族文化的传递,保留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乡土景观。
  (二)建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村
  在我国一些乡土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快速建造符合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景观,肆意破坏原始自然生态景观,不利于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3]。而民俗文化村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少数民族文化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建设过程不但要重视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还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要吸收现代文明,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村。建立民俗文化村需要结合乡村所在地理位置,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设计景观,可以拯救少数民族生态结构缺失的内容,维持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建造满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镜泊湖、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等为衬托,形成地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乡土景观。在建造民俗文化村时,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景观区域。例如,赫哲族可以渔猎生活为主题,结合景观绿化,形成民族风情乡土景观。同时,建造休息区域,为游客提供休息娱乐场所。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儿童游乐园,打造文化景观墙,形成综合全面的民俗文化村。
  (三)打造特色乡土景观
  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更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为了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应建造特色的乡土景观。对于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来说,由于其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建造特色的乡土景观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可以建造原始部落体验的乡土景观,让游客重温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原始生态文化,这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傳承新形式的探索。鄂伦春族的乡土景观建筑形式可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斜仁柱”为主,建筑内部则采用适宜人居住的现代化建造方式,并且形成院落生活景观,如编制手工艺品,展示渔猎工具、狩猎标本等,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在色彩、材质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对民族建筑进行适当的改建与重建,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景观,让各地游客都能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景观的建设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形式效果,要充分发挥出地域文化的优势。为此,在保证景观完整性、原真性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造具有特色的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乡土景观,从而带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并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霍胜男.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景观展示研究[J].工业设计,2020(3):128-130.
  [2]李立立,赵志军.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研究[J].大众文艺,2014(22):267-268.
  [3]唐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元素研究[J].山西青年,2019(19):277.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单位:  湖北工業大学
期刊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學艺术与设计学院
期刊
摘 要: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让小城镇建设及美化的需求日益突显,但如何做好小城镇的景观规划工作则需要设计人员结合小城镇的现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以避免出现无效景观设计的情况。从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着手,对比了一般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侧重方向,分析了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现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镇建设;景观设计;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益阳市社科课题“小
作者单位:  汕尾職业技术学院
期刊
作者單位:  湖南师范大学
期刊
摘 要:中世纪时期,意大利开始在地中海的海上运输业中崭露头角。随着与东方各国贸易往来的开展,意大利的各个城邦日趋繁荣,这促使地方的中产阶级,尤其是商贾们愈发富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意大利人民开启了文艺复兴时代,而这一时期的造园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特征深刻影响了后世以及同一时期欧洲各国园林的建造。对阿尔伯蒂的庭院设想进行分析,阐述典型别墅的沿革与现状,以充分了解文
作者單位:  湖北工业大学
期刊
作者单位:  湖北工業大学
期刊
作者单位:  廣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