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是指称"现代"的一种目标性价值理念,而现代化则是向这一价值理念状态变迁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现代性总体危机以来,在不同主义指导下的各种力量先后进行了各种现代化尝试,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中心主义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赋予了中国现代性以新内涵,在现代化过程性要素上,中国现代性表现为"公权力主导"与党政体制、社会整合与社会自为的互动;在现代性本体论意义上,中国现代化非排他性地重构了现代性概念.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强调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政治纪律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高度重视政治纪律的重要性,把政治纪律提到各项纪律之首.二是揭露违反政治纪律的各种行为,丰富和发展政治纪律内涵.三是强化政治纪律教育,重视形成政治纪律自觉.四是强化政治纪律执行,形成政治纪律威慑.五是建立巡视、问责、请示报告、考核等制度,实现政治纪律实施的制度化.
公平与效率、秩序与活力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维持了低效率的公平和低活力的秩序.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释放了社会发展活力,提高了社会发展效率,但效率与公平失衡、活力与秩序失衡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何将新生的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纳入制度框架,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成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社会建设、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重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通过具体的制度化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引导基层社会
现代国家的治理本质就是把政党政治的政治属性通过国家治理落实为国家治理所衍生的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所体现的坚持党中央组织的政治权威、彰显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党组织内部的政治质量,通过政治领导、政治整合和自我革命,不断提升国家治理宏观体制吸纳能力、中观制度组织能力和微观政策执行能力.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县乡村治理的场域内,国家、县、乡镇、村干部和村民等主体发生了关键互动.国家对县乡村治理从单纯的结果控制转向结果、过程的双重控制.县乡之间讨价还价的利益关系日益缩水,责任关系日渐突显;乡镇丧失了对村干部进行动员的利益机制,也要通过责任来动员村干部;村民不够信任村干部,倒逼乡村干部不断加强责任意识.在治理任务政治化、治理行为规范化、治理监督常规化和治理参与私利化等机制的作用下,县乡村结构成乡村治理的责任共同体.县乡村治理的责任共同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治国理政、定国安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媒体融合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新时期的新发展,通过重塑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强化"共同体"意识、助力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设、提升舆论监督成效,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质增能,进而有效地将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成效,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要求,新时代以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从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强化媒体融合的建设路径、创新媒体融
大数据思维可以概括为数据采集层面的"全样本思维""关注效率思维",数据分析层面的"相关性思维""价值性思维",数据使用层面的"数据核心思维""共享性思维".大数据思维在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有显著效能优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此提供了实践依据.大数据思维下突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优化,可以从提高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促进危机监控机制的精细化、加强危机控制机制的协同化入手,同时促进突发公共危机治理的范式转化、力量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沟通、信任和协调机制.
全球治理体系是为解决人类整体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在以"普世价值"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实践的价值理念过程中,实质上是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导致全球治理赤字频发,客观上要求我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由于西方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全球治理体系参与主体的责任分担难以达成共识、全球治理体系多方力量的分化与治理机制的碎片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同价值理念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着多重困境.基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出发,旨在
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条件:一是使人类被自然界"许可"关系从幕后移至台前,作为"第一关系"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基本前提;二是使市场经济弊端从隐性变为显性,作为"第一矛盾"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化解要务;三是使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偶然变成必然,作为"第一道路"成为建构命运共同体基础样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正在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认可,但其国际认同的形成机理却并未在学界得到充分讨论.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当前全球时空环境中物质环境和观念环境变化趋势的精准把握是其国际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而且"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倡导""示范""嵌入"等干预机制的影响.未来,积极创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公共议程,深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结构"中的"嵌入"度是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认同度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新兴技术,人工智能既推动人类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也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鉴于人工智能日益呈现出跨国家、跨文化和跨领域的全球化属性,应对这一技术的挑战并非取决于单一个体,需要从全球层面搭建人工智能的治理架构.然而,目前国际社会围绕治理的主体机制、技术监管、价值逻辑及模式方法等问题存在的争议及其所引发集体行动力的缺失,构成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现实困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勾画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应对人类过度使用和滥用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通过构建以多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