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大辉煌中追寻艺术之梦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634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本土画家李建英创作的敦煌画汲取莫高窟壁画的艺术养分,在宣纸上呈现出一种具有立体、雕塑感的空间美,将有限的平面范畴转化为敦煌艺术新的形态,所运用的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已经从临摹中回归自由,寻觅到属于他自己的高新深情的艺术精神。他的绘画作品不是对敦煌壁画的简单翻版,而是注入和凝聚了新鲜有力的情感力量,借助敦煌壁画的造型风格,从散发着宗教味道的视觉形象中解放出来,构成一种高雅、洁净、优美、和谐的现代艺术之美。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视觉的诗”,也是舞蹈与色彩、肉体与灵魂的无羁飞翔,李建英对飞天形象的再刻画,遵循更浓烈的印象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创作出梦幻般的艺术生命。这种衣裙飘逸、中带飞舞、凌空飞旋、自由翱翔的艺术载体,是李建英最钟情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可以展示独一无二的敦煌艺术美,另一方面可以表现超越圣灵神明的精神自由。李建英所画的飞天形象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艺术比重最大,而且是从敦煌壁画多达4500余身飞天形象中脱胎而成的“印象飞天”,是他将视觉形象与心灵意象合二为一之后凝练而成的艺术生命,因而这些飞天形象已经完全不同于飞天壁画形态,我称之为新的“梦幻组合”。其特征是:创造性地发挥造型语言的力量,给予自由、自在、自然、自如的艺术活力;创造性地融汇东西方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让飞天形象从洞窟中飞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创造性地打开了飞天形象的艺术表现空间,使之成为美与爱、诗与歌、和谐与和平的象征;创造性地将古典艺术转化为现代艺术,将古色古香的图案装饰风格嫁接到现代创作技巧中,使之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和美的遐想。在我看来,李建英的飞天人物画创作,是数十年来同类题材作品中最具饱满个性的创作,他创造了一种“纸上壁画”的艺术格调,从凝固走向奔放、从寂静走向温馨、从朦胧走向明澈、从简洁走向梦幻。可以说,李建英对敦煌飞天形象的二度创作,不仅唤醒了对这个艺术题材的审美意境的认知感悟,而且也复活了对敦煌飞天形象所包含的生命欢乐和精神源泉的艺术向往与追求。
  李建英在敦煌这片艺术圣地上耳濡目染,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拥抱和回报敦煌的滋养,敦煌艺术成为他永恒的“诗意的乡愁”,成为他灵魂栖居的厚土。当我寄情于他的那幅著名作品《敦煌之梦》时,总感到画面上的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三位大师的沧桑容颜中也有他自己的影子,这幅作品将三位与敦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师放在同一个艺术坐标上,表达了李建英对敦煌艺术、历史、文化的内心情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推动敦煌艺术走向世界的艺术家的风采,领略到画家本人行进在敦煌艺术之路上的信心和信仰。《敦煌之梦》其实更能准确地反映李建英心目中的“敦煌之子”形象,而且他将油画技法与国画传统相结合,将人物画与风景画熔于一炉,让作品中的崇高、庄严、生命之美得到完整的体现,为他在敦煌壁画之外的创作题材开启了一个通向敦煌历史文化深处的新领域。
  曾经盛大辉煌的敦煌文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而今又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高地。以传承敦煌艺术神韵,再现敦煌文化风采,打造敦煌艺术新潮流为己任,李建英以现代美学视角探求敦煌艺术的原创精神和美学重现,因而,他的作品无疑是超越临摹、超越概念而追寻艺术本质的创新之旅。从敦煌飞天之舞到敦煌菩萨之光,李建英的作品所表现的并非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是一种气韵生动的生命活力,是生生不息的和谐之美与心灵之光。《敦煌的微笑》《飞天颂》《飞天迎宾图》《梦里敦煌》《道说》等创作画,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寓意性,是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艺术表现完美结合的典范。宗白华先生有一个影响深远的美学观念: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舞的境界。而舞的节奏、舞的線条、舞的动感、舞的和谐以及舞的情调,恰恰就是敦煌艺术空前绝后的艺术神韵所在。这一以舞的境界为艺术最高境界的美学观念十分准确地在李建英的大量敦煌艺术原创作品中得以体现。即使是宗教感很强的观音菩萨像,李建英在创作中也加入了生动鲜活、静中有动、气息流畅的艺术元素,使作品庄重而不失世俗化的人情味。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是李建英在创作中显现自身美学理念、直通敦煌艺术内核的重要艺术参照。他的以《敦煌菩萨》命名的大批雍容华贵、端庄秀雅、温柔祥和的菩萨形象,蕴含着敦煌艺术的灵气,是生命之光与心灵之舞的内在结晶,我们从中看到的敦煌艺术生命力通过世俗形态的观音菩萨像折射出灵魂的交响,自唐代以来深入人心的女性化菩萨形象在李建英的作品中具备了东方艺术的全部审美标准,让这一宗教题材获得了更自由的艺术张力,是精彩纷呈的敦煌艺术的再表现、再延伸,因而也是敦煌画风能够为世人所认可的一个重要艺术突破。
  即使是最优秀的画家也不可能穷尽敦煌艺术的全部奥秘,尤其是不可能不受敦煌艺术内在生命力的诱惑。李建英的形式语言、色彩语言等被赋予更为明显的敦煌属性,从线条、色彩、构图到各种符号特征的组合无不流动着敦煌艺术的血液。透过李建英丰富多彩、呈现着生命喜悦和审美理想的作品,我再一次感到伟大的敦煌艺术正在新的精神性、艺术性、审美性的召唤下,走向与敦煌艺术灵魂相契合的自由写意的诗性空间。我相信,李建英以及他所在的敦煌流派,一定能够还原敦煌艺术精髓,以才华横溢的艺术再现能力,为敦煌艺术的现代性表现方式找到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我已经明确感受到李建英作品中所孕育的温暖的精神,即在盛大辉煌中缤纷入梦的艺术情怀。
其他文献
樊波先生多年从事美术教育与研究,以及书画创作,以山水、人物画见长,在书画美学研究方面成就斐然,著有《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时间与存在》《画中历史》《中国水墨·樊波卷》《中国人物画史》《中国绘画风格论纲》《书画美学与文艺评论集》等多本著作。樊波先生不仅在理论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醉心和沉迷于书画实践中。据樊波先生说,在进行枯涩艰深的学术研究之余,往往挥墨于古宣卷本之上,虽颇费精力,但在
期刊
目的:通过获取和评估早产儿的视盘参数,如视盘横径、纵径、杯盘比等,了解早产儿视盘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可能与其相关的因素,为了解早产儿视盘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在
目的:研发一个量化评价视觉损伤儿童与青少年(8-18岁)视觉能力的量表,对量表的测量特性(信度及效度等)进行评价,并为国内儿童视功能评价工具的研制及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阶段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重,高校应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政教育,使思政进课堂,思政进活动,思政进社会,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初学中国山水画,由于身处乡村,偶得《芥子园画谱》,课余时间反复模仿,期间,虽然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倒也从中略懂得了一些画理。后来入伍从军,由于书画特长,调到北京海军后勤部司令部,有幸结识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并拜在先生门下,多经指点,初入门径。李宝林先生是李可染先生的高徒,尤其是在笔墨精到处颇得李可染先生的真传。在北京海军大院的五年中,得其教诲,始知笔墨二字之不易,好在能刻苦日课不辍,日积月累,初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