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积极探索,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运动等具体领域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彻底打破铁饭碗、大锅饭,转变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从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体制,达到机构、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最佳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 管理模式 人事制度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Discusses the institution management system shallowly the reform
  Li Zhihui
  Abstract:The institu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reform is our country economic society whole reform important constituent.Explores positively after several years,Our country Institu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education,cultural art,the health,the sports and so on the concrete domain aspect has all made the quite big progress,accumulated many success procedures and the experience.The institu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must break the secured job,the mess thoroughly,the transformation institution has more hands than needed,the efficiency low work style,thus the optimization institution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achieved aspect and so on organization,personnel,commodity optimal fits,are not an easy matter.The author chats own on the institu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reform aspect view.
  Keywords:Institution Management patternPersonnel system reform Economic restructuring
  
  我国自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取得了明显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断推进社会的全方位改革。从社会结构看,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结构除军事组织外,主要由行政机关、企业组织和事业单位三大部分构成。从改革进程看,我国已经几次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方式,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以下从四个方面谈谈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
  
  1.事业单位的概况
  
  1.1 定义及特征。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定义和外延不规范,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和公益服务的目标模糊。因此,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公益服务体系,需要在规范事业单位定义、划清事业单位范围的基础上,明确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基本定位。根据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事业单位的概念可表述为:“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按照上述概念,事业单位应当具备四个特征: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
  1.2 事业单位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单位的内在规定性。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不必然与“不以营利为目的”相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使这两者具有了等同性。因此,“不以营利为目的”并非是事业单位的内在规定性,而是经济规律赋予它的一种性质。我们在确定事业单位目标时,既要考虑法律赋予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以事业发展为目标,又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生存与发展作为事业单位的目标。因此,事业单位的目标应确定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又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2.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改革
  
  2.1 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管理权。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我们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四个特征,对以前被界定为事业单位的,有计划、分阶段通过改革逐步还原其应有属性。同时,在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重新统一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提供公益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改革之前,整个公共事业领域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个事业单位的具体运作都是由政府部门事先做出安排的,这是造成了事业单位长期缺乏应有活力、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初期的改革,首先是将原来由国家直接掌握的一些管理权力下放给事业单位,扩大各个事业单位的自主管理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行政首长在本部门的中心地位及其生产经营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这些措施打破了各类事业单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提高了其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我国事业单位扩大自主权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部门的“放权”,是事业部门“搞活”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只有逐步扩大各类事业单位在人事任用、业务经营、物资调配、资金使用上的自主管理权,才能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自我发展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事业单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2 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制度。
  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职能重叠,职责交叉,互相制约,关系不顺。所谓的齐抓共管,实际上存在着管的死、管不好的问题。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员合理有序地流动和配置,时时受制于编制,事事受制于计划,编制管的宽,计划统的死的问题十分突出,就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进人也要政府批,领导签字。所以要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就必须首先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行政管理机制和改进管得太严、统的太死的人事事权管理制度,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政策指导、咨询仲裁、监督服务上来,改革现行编制管理体制,实行编制立法,放活事业单位用人择人权,减轻财政负担,将事业单位全部或部分推向市场。只有这样在管理体制上创新,才能使事业单位改革真正到位,才能使人才进口市场化,员工管理社会化,人员出口有序化。
  2.3 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放,拓宽服务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公共事业单位领域在资源配置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多年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状态之中,这些割据性弊端使得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必要了解,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的重复投资。加之各类事业单位,大都追求本部门的“大而全”或“小而全”,喜欢自成系统、自我满足,从而造成了公共事业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些弊端,国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提倡各类事业单位相互开放、相互协作、联合开发、互通有无。由此提高了国家公共事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合理选择,有力地促进了各类事业单位之间的开放与联合,增强了事业单位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这些“开放”、“联合”措施,符合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功能的要求,符合事业单位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因而为我国最终实现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完全社会化和市场化作出了重要铺垫。
  2.4 积极提倡社会办事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筹集事业发展资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类事业单位从人员管理、业务经营到事业经费来源,全部都由国家一手包办,这不仅严重窒息了公共事业部门的应有活力,而且也使国家自身背上了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为此,国家在事业单位发展资金筹措问题上,断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彻底打破了过去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积极提倡社会办事业,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从而为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找到了新的途径。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我国各类事业单位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来源。现在,通过集资办学、自费上学、民办事业、社会赞助、个人捐赠、国际援助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来兴办社会事业,已经成为我国事业部门发展的一条新路子;以国家为主、民办为辅、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这些基本做法,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为今后推进公共事业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进展,提供了有益而重要的经验。
  2.5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事业单位的改革和管理的法制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家在积极推行公共事业部门改革的同时,重视公共事业领域的立法工作,从而使改革的成果得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巩固下来。在积极推进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公共事业领域的法制建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改革取得的成果,而且也能够为深化改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是智力资源和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速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减轻财政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3.1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改革之前,事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一概被称之为“国家干部”,其人事管理普遍采取了与国家机关相同的模式。这种“刚性”的人事管理制度造成了“一次性分配定终身”、“单一委任制”、“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人才积压浪费”、“人满为患”、“人浮于事”等弊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国公共事业领域人事制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第一,逐步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目前除国家兴办的高等院校和少数事业单位外,绝大多数事业机构都已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第二,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方式上,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委任制,采取委任、聘任、招标等灵活多样的任用方式,或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或者在推荐或自荐的基础上,经过全面考核和认真审查,通过民主评议确定领导干部人选。第三,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任用上,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聘任制度,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采取“业余兼职”、“停薪留职”、“人才交流”等灵活的管理方式,支持他们走出“单位”的大门,发挥自己的技术和学术特长,为社会提供各种有偿服务,获得合法收入。这些改革措施不仅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事业单位焕发了活力,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3.2 推行全员聘用制,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注重对员工的考核。
  推行全员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保障工作人员自主择业,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聘用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事业单位分门别类,业务和工作性质截然不同,推行全员聘用制后,如何对各类工作人员进行科学量化的考核,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创新事业单位考核方法,根据单位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打破了长期以来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了以目标管理考核为突破口,以量化指标为基本手段,条块结合、各具特色、多种考核模式并存的良好局面。一是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工作实绩动态考核制;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三是学年考核制;四是综合指标考核制。诸如此类考核方法的创新,必将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4.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
  
  4.1 鼓励事业单位挖掘内部潜力,放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
  政府财政部门在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对其经费供应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凡经费来源属于自收自支、经济上能够自主自立的事业单位,可通过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对其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凡经费不能完全自主、部分经费来源需要依靠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以及经费来源为城市维护费的事业单位,则通过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积极推行,使其逐步达到“吃饭靠自己,发展靠国家”,并逐步削减其事业费的额度和比例,促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凡经费来源全部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则实行事业费与人头费分开的方式,并规定人头费总额包干,超支不补,节余可以留用。同时还采取了“鼓励创收”、“政府让利”和“优惠免税”等措施。这些政策拓宽了各类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在国家的事业职能和事业发展目标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放手让各类事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广开财路,激发了各类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提高了它们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4.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笔者认为其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筹资管理目标,即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投资管理目标,即以较低的投资风险与较小的投资成本,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单位成本管理目标,即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逐渐增加,笔者认为如何调节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引进激励的分配机制,促进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已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新任务。
  4.3 适当减少财政支出。
  事业单位是财政支出的大户,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也是“吃皇粮”的大头。全国党政机关人员(包括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约600万,而事业单位人员约3000万,是党政机关的近5倍。考虑到各级财政的收支状况,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市、县、乡的财政比较紧张的现实,人们提出减少财政支出的价值指标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各级政府所举办的事业单位当中,有一些已经具备了自食其力的条件,还有一些虽然难以自食其力,但其本身所从事的已经不是社会公众普遍享受的公益事业,从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考虑,也不应再列入财政供给的范围。因此,我们应合理地使用财政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4.4 减轻负担、甩掉包袱。
  过去在高福利政策的长期支配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摊子铺得过大和入不敷出的问题。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公益事业,特别是可以转为有偿服务的事业,社会私人投资者也有了一定的投资积极性。于是,减轻财政负担,甩掉一部分包袱给社会自己去承担的价值取向也就应运而生了。
  
  5.总结
  
  事业单位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诞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的分工不断呈现出明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全面转轨和转型。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面临着转型期间各种体制机制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全面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和研究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创新和建立新时期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人才管理机制及经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和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目前不少大学生信用知识欠缺、信用行为失范,信用缺失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建立起大学生信用体系,规范大学生信用行为、加强信用监督成为一个重
冰球式冰蓄冷系统是将溶液注入塑胶球内但不充满,预留膨胀空间。将塑料球放入蓄冰罐内,再注入冷水机组制出的低温乙二醇水溶液,使冰球内的溶液冻结起来。融冰时,让从空调负荷
税收筹划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管理提升效益的理念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本文用税收筹划的观点,在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合法纳税的基础上,探讨通过
期刊
随着世界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行业外部环境、企业现状、物流配送外包的优势及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
<正>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从提高氧化石墨烯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使用"grafting-onto"的方法,在氧化石墨烯上引入高分子链,并使用改性后的氧化石墨烯对PP/ABS
会议
摘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与时俱进、凝心聚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阶层利益、实现阶层和谐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对我国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成长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全面统战”的视角提出了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健康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阶层 健康成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
饱水黄土大跨小净距隧道地质条件复杂且施工风险高。以西安地铁4号线雁南四路站—大唐芙蓉园站地铁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黄土地区浅埋小净距隧道的降
无机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存在开裂、空鼓、脱空等缺陷,亟须研发相应的无损检测技术,以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基于振动力学和声辐射模态理论,通过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