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业协调发展思考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mgle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原资源丰富的生态旅游区在牧草饲料业发展的同时草原旅游业也在快速发展,草地资源共享下的草原旅游对牧草饲料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造成土壤环境和草原植被破坏及环境污染,降低牧草产量和质量,牧草饲料产业受到弱化,笔者建议有效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加快草原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科学划分草原天然牧区与开发牧区,设定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保护区域,加快牧草饲料产业现代化发展。在积极维护草原生态体系平衡的条件下,有效实现草原资源的合理共享和利用,促进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产业协调化发展。
  关键词:草原旅游;牧草饲料业;生态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F592;F324.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草地资源丰富的生态旅游区以独特的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环境为依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草原旅游区域。开展体验独特的草原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草原旅游活动,在促进草原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地区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会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使草地植被产量降低,质量下降,导致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造成当地牧草饲料业生产水平降低,影响草地畜牧业发展。因此,要在维护草原生态体系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草原旅游和牧草饲料产业协调发展。

一、生态旅游区发展草原旅游的必要性


  (一)提升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草原旅游是发挥草原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其通过适度降低放牧强度、休牧等保护草原资源的方式,科学合理开展草原生态旅游,有助于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草原经济的综合效益,成为提升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在对草原生态系统实施严格保护、努力实现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允许草原自然公园开展草原民族民俗文化体验、草原生态旅游和宣传推广等活动,进行必要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原来传统的农牧业经营相比,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后的收入将得到明显提升,经济收入的变化会引起地区种植结构、畜群结构和产业结构自发调整,一部分农牧民从土地脱离,专门从事服务性旅游经营活动,为草原旅游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方式
  草地具有生态环境养护功能、农牧民生计发展功能、传统文化承载功能、工业原料供给功能以及社会稳定支撑功能等。过去基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草地功能主要体现在畜牧业生产,其他功能发挥不足。2020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标志着我国草原自然公园认定体系的建立和开启[1]。草原功能从生产为主转向生态为主,是建立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如何在维护生态环境下保障农牧民收入和草原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是牧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草原旅游就是在兼顾生态功能基础上有效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有国际一流的草原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草原都有其独特的景观特色和文化积淀,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充分整合牧区内各类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草原旅游,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草原旅游精品,振兴边疆和民族地区经济。

二、草原旅游对牧草饲料业的影响


  (一)破坏土壤环境和草原植被,降低牧草饲料产量
  土壤为草原牧草类植被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和水分,是草原植被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土壤的pH值、容重、電导率、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理化性状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影响植物对可溶性碳的吸收[2]。旅游活动中游人践踏草地、旅游交通工具碾轧土壤、旅游娱乐设施的扩建、餐饮住宿形成的污水排放以及废弃物丢弃等行为都会使草地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等增加,土壤含水量、电导率等降低。旅游活动的干扰度越强,土壤被破坏程度就越严重,从而使草原牧草类植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影响植被生长发育。
  此外,草原旅游中旅游者的践踏、旅游道路和旅游生产等活动会对草原植被类型、生长发育造成干扰,导致草地植被面积减少,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枯落物含量等指标下降。植被物种数量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在旅游步道两侧及游客休憩区,植被高度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在旅游商店周围。游人践踏、车辆碾压、马匹活动等旅游行为以及游览观光、文化参与等娱乐活动致使土壤环境遭到破坏,草原植被类型和生长发育受到干扰,造成草地牧草资源损失,导致牧草饲料产量减少。
  (二)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牧草饲料质量
  在草原旅游中不合理的旅游生产活动及行为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草原牧草饲料的质量。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部分游客乱丢弃垃圾,破坏自然景观同时造成环境污染。旅游景区附近的餐厅、宾馆在满足游客食宿需求时势必会产生水污染和生活垃圾,加剧环境污染。旅游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和空调过度使用都对空气产生污染。旅游生产活动及行为产生的生活垃圾、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草原生态环境紊乱,导致草原植物种类骤减,群落组成单调,产草量降低。水污染会增加土壤含盐量导致土壤盐渍化,导致原有的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灌草丛草地出现规律性的逆行演替,使木本饲料林不能再自发恢复,出现向禾草型盐生草甸草地和肉质盐生草地退化现象,导致饲草质量显著降低。
  (三)草原旅游发展导致牧草饲料产业弱化
  草原旅游发展也会带来产业结构不利变化,导致牧草饲料产业弱化。与当地其他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相比饲料企业的利润往往较低,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饲料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较慢。饲料行业发展受饲料原料价格影响和冲击,不断地受到市场行情波动、地方保护、周边省区饲料市场竞争等影响,具有一定的弱质性[3]。
  草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是以畜牧业为该地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柱。近年来草原旅游成为牧区实现旅游脱贫、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牧户拓宽生计来源、增加生计资本以及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选择。随着该地区草原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许多从事旅游服务的当地农牧居民所得收入不断增加,会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放弃饲草生产而专门从事旅游工作,导致产业结构不利变化,草原旅游的发展没有促进草原经济的多元化,反而造成草原饲料产业生产衰退。

三、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业协调发展对策


  (一)构建草原生态保护机制
  草原牧区的经济欠发达性和生态保护效益的外部性决定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要扭转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实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草原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结构和功能持续向好转变,需建立以有效激励牧民保护草原积极性为中心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从2011年开始实施,已连续实施两轮,覆盖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投资经费近200亿元[4]。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本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到期后继续研究相关政策,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长期延续性。要有效激励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核算和合理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实施禁牧补助、开展草畜平衡奖励、提供生产性补贴等措施,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设定补贴标准,不搞统一化,把普惠式补贴转变为激励性补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步到位的补偿资金转移支付体系,确保补偿资金能够按要求及时足额发放,在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有效调动牧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构建林草统筹发展机制,加强林草融合发展是实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对各类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协调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林草融合发展需坚持科学原则,将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林工作统筹结合起来,在适宜种林地方栽种森林植被,在适宜种草地方种植草地,协调处理草地、林地与湿地之间的关系,推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恢复,为草原旅游和牧草饲料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科学划分牧草旅游及饲料生产
  草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以草原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为基础,只有在草原资源产业合理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对草原使用进行有效划分,才能更好地确保草原资源的多样性[5]。全面系统的对区内草原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草原天然牧区与开发牧区进行科学有效划分,设定牧草饲料保护区域与草原旅游区域,既能满足牧草饲料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能满足草原旅游的需要,实现牧草饲料生产与草原旅游协调运作,更好地促使草原经济的稳定发展。
  草原旅游区要实施草原资源保护,做到适度开发,避免草地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多方位进行草原环境质量的监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行业行为。牧草饲料保护区域设定天然草木保护区,实施草地轮作制度,实现植被自然演化,促进植被恢复。同时,扩大人工草地数量,大面积更新复种人工草地,种植优良牧草;加强草地有效管理,实施必要的灌溉、施肥、松耙和管护等改良措施,提高牧草饲料区草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三)加快草原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
  要掌握草原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点分布情况,实施科学合理规划,升级旅游产品,促使草原旅游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将有效开发与合理保护相结合,根据交通、电力、水利等环境条件,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并做出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从规划层面抓好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在保证生态系统协调运转的基础上加快草原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旅游由于季节性高度集中、景观相对单调,在发展草原旅游产业时,要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从观光主导型向休闲体验主导型转变,加大度假旅游、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將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开发。对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当地草原旅游中突出地方文化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娱乐演出等向游客展现当地特色文化,让游客充分体验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感受区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休闲的同时释放压力。生态旅游区要积极探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有关部门还要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在积极维护草原生态体系平衡建设的条件下发展草原旅游,有效实现草原资源共享,促进草原饲料产业和草原旅游的协调发展。
  (四)加快牧草饲料产业现代化发展
  牧草是饲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牧草饲料产业现代化发展,有效提高牧草资源利用率,可以增加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牧草饲料,需加强优质牧草种子培育,培育适合区域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同时提高优质牧草的管理水平,注意优质牧草的保护,实施分区轮牧、定期开发、封地育草,通过有效的牧草种植管理机制提高饲草料产量。此外,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引入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牧草饲料的生产能力,有效减少牧草与饲料生产加工中的营养流失。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提升牧草饲料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标准化促产业化,提高牧草饲料的质量和加工档次。将现代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实施牧草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区域饲草业的发展,促进牧民的净收入增长。

四、结语


  生态旅游区在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基础上,消除草原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生产的资源有效共享,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产业协调化发展,将草原生态向高效益、低风险层面转换,推动草原经济的绿色、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窦群.依托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打造草原旅游精品和品牌[N].中国旅游报,2020-11-03(003).
  [2] 金亚征,郑志新,常美花,等.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草业科学,2017(2):310-320.
  [3] 丁国梁.乌兰察布市饲草料产业发展分析[J].饲料广角,2014(10):38-41.
  [4] 侯向阳.我国应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激励机制[N].中国科学报,2020-03-31(003).
  [5] 李忠海.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51-52.
其他文献
旅游的发展给目的地社区带来了影响,当地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受者。居民的态度感知是居民对旅游发展最直观的评价,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弱,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对社区旅游的支持度、满意度,进而影响其旅游参与意愿。因此,当地居民对环境适应的感知是衡量社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这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热爱,其不仅能够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也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本文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以期为
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了解青藏高原的发展现状,基于可持续视角研究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模式,旨在遏制藏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以经济发展与生态友好结合为核心的新型生态旅游模式,立足于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运用生态旅游概念,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群体-当地藏民的多维度多主体体系,为藏区旅游产业注入内部动力,实现藏区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省重要的历史文化游径,其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文化遗产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化钱岗古道作为8个南粤古驿道示范地区之一,其保护利用对挖掘从化古驿道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及带动古道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结合钱岗古道发展概况及沿线旅游资源概况,提出保护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发挥钱岗古道的时代新价值。
摘 要: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缺乏重视,过于追逐经济效益,使靖西旧州绣球的民族手工艺传承面临工艺纯度下降的困境。本文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探讨旧州绣球的多元文化传承路径,是优化平衡旧州绣球商业效益和工艺纯度的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旧州绣球;文化符号;文化再生产;靖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010604129)。
摘 要:在鄉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尝试将旅游产业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江西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备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必须基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机,积极走“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本文主要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以指导当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目前,很多城市开始重视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在提升颜值同时,一些旅游城市的客流量也逐年攀升.伴随而来的是游客与当地居民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与外来游客的“
摘 要: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正处于上升阶段,南海乡作为平潭旅游发展规划空间布局的五组团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离岛规划主要旅游目的地,其许多旅游资源还未进行大规模开发。本文通过对南海乡江尾村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并对江尾村提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构思,总结出平潭离岛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思路。  关键词:旅游资源;规划设想;平潭南海乡;江尾村  中图分类号:F320;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
摘 要: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软实力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乡旅文创产品已经成为乡旅特产的一种创新发展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本文采用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OWT),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旅文创产品开发的环境,提出可实施的策略,对于促进乡旅文创产品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旅融合;SWOT分析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渐增高,夜间文旅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根据德阳的地域特征、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以及德阳发展夜间文旅经济的现状等内容,分析德阳夜间文旅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德阳夜间文旅经济发展的路径及举措,即统筹规划,多维拓展;政策保障,供给充足;文化IP,丰富业态;营销创新,激发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彰显城市深度内涵,助力德阳文旅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