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创新和发展---“2013北京CBD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来源 :经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e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国际论坛与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合作举办的以“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创新和发展”为主题的“2013北京CBD国际论坛”于2013年9月6日举行,国内外权威专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前沿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先生也出席了会议。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倡议下,2013年8月全国高校六家经济类学术期刊和部分学者在吉林召开了《经济学论文的思想性与技术性的关系》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针对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就经济学研究应从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坚持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经济类期刊应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学研究的引领作用等问题达成了共识。为响应此次研讨会精神,本刊特发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经济理论的自信与创新》一文。文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道路实践上的成就及自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五个部分。前三部分全面剖析俄罗斯文学。第一部分“精神气质与伟大传统”梳理出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深入论述俄罗斯文学的宗教意识、批判精神、忏悔精神、文化教养、伦理境界等多方面特质;第二部分“文本解读与经验开掘”,通过对普希金、果戈理、阿克萨科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经典文本的解读,揭示了俄罗斯文学的伟大经验;第三部分“文学批评与理念建构”,更进一步对别林斯基、赫尔岑、杜勃罗留波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米尔斯基、纳博科夫等批评家、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与创作观念进行理性阐释。
本书中收入作者近年撰写的八篇研究高晓声的论文。文本细读,是作者研究高晓声的基本方法。通过对高晓声小说、散文的细心品味,作者突破了研究界对高晓声的固有认识,揭示了高晓声塑造人物、表达情思的特有手法;也通过作品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捕捉到作家现实批判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躲闪、顾忌。对高晓声的生平经历,此前的认识大都粗略,例如,认为高晓声回乡后的几十年间与文学完全隔绝,便很不符合实际。本书通过细致的资料梳理,还原了作家回乡二十几年间的生活情形,指出高晓声其实从未完全离开过文学。
抗战以后,沈从文逐渐从作家向学者转型,这使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出现了“跨界”现象。20世纪40年代,他的文论中出现有关文物的内容,显露了他后来身份转型的内在线索。50年代,他以实物材料进行文学研究,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断代与释读方面屡有创获,具有“文学考古”的鲜明特色。60年代,他开始创作五言古体诗,具有强烈的诗史意识,最后形成了70年代双溪时期创作的一组以文物为素材的“文化史诗”。这些诗作是交织着文学与学术双重色调的特殊文本,成为当代文学新的诗歌类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杜书瀛研究员注评《李笠翁词话》(附《耐歌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把《李笠翁词话》印成单行本,首次对《李笠翁词话》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析,其评析部分亦可视为一篇篇小的学术论文。该书还首次对李渔的词集《耐歌词》进行了注释,首次披露三百年前蒲松龄家藏《耐歌词》手抄本,手抄本中还有四段批语,十分珍贵。
元曲调牌前多见宫调标示,这是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来通行的观念,意味着该调牌与宫调存在隶属关系。但核查《全元散曲》所依据的元代文献,可以发现很多曲家作品所用调牌本无宫调标示,《全元散曲》中的宫调标示有很多乃是近人隋树森依据《中原音韵》等增补的。从金元之际的关汉卿到明初的朱有燉,其作曲与宋代词人填词一样,基本上是不必关心宫调的。周德清《中原音韵》建立的“北九宫”体系并非本已有之,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其所依据的文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元人杨朝英编辑的大型曲选《阳春白雪》。
跳出“他者”话语的视野,从“戏”与“曲”的演替中重新体认中国戏曲的演剧实践,可窥见脚色制的生成往往伴随着表演形态技艺化的历史进程。兹以此抽绎表征有三:一是“杂剧色”的形成与宋代技艺装扮演事,“戏”正式崭露头角;二是“脚色”的建立、分化与元明剧作家所创剧本的空前繁荣,“曲本位”凸显,剧本中蕴含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类型为后世戏曲技艺搬演提供了客观全知性信息,并融入行当;三是脚色“行当化”与折子戏、花部地方戏“主角制”技艺化演出的回溯式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戏”与“曲”的演替,同时也是中国戏曲表演形态上的一次至高层次
钱钟书对晚清使臣在欧洲观赏戏剧只知“热闹热闹眼睛”而毫无“文学”意识的批评,不仅在材料上存在疏漏,而且其观点、思路也对相关研究领域造成了误导。要纠正关于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的这一误判,首先需要指出晚清国人所见闻者实为19世纪西方主流剧场艺术,而不能以文学性戏剧的观念来规范。其次,通过梳理钱钟书戏剧论说背后的思想方法源流,就文学建制与作为问题的剧场之间的建构性关系展开论述,使问题得以进一步廓清。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戏剧研究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本体论的学科导向的批判,我们对此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和认
清宫御书房中收藏有一幅名为“海西知时草”的画作,为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所绘。海西知时草即为含羞草,为西洋舶来之物,被法国传教士汤执中进献入宫。乾隆帝观察到其不仅具有开合特性,而且开合时间在午前午后有所差别。这种对精确计时的认识属于西洋分秒计时范畴。此时西洋分秒计时在清宫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清宫院画中也出现表现钟表计时的画作。同时乾隆朝宫廷还使用中原农耕节令,院画家依照岁时节令图绘特定题材的年节画。乾隆朝宫廷生活中两种计时方法并置存在,交替运用。中西计时方法各有其使用范围,对应着不同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宫廷绘
清代外销画《公审“海王星”号商船水手》描绘了嘉庆十二年发生在广东十三行的一起刑事案件的公审场景。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对其已有记载,但仍有颇多有待填补的空白点。在介绍画作收藏情况及创作缘由的基础上,依托清代官方史料、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及英国皇家亚洲协会所藏文献,辅之以画作之促成者及捐赠人小斯当东的相关记录,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画作本事,分析清代广州府虚构案情的隐秘动机及审结此案的法律依据,并由此透视中英法律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