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对近些年来,汉语新词汇的变化展开分析,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探讨这种语汇的变化,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文化的变迁以及时代的变革,而且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其出现的具体表现以及合理性,同时也对维护汉语的纯洁性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语境 文化透视 汉语语汇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是有规则的严密组织结构,其音义联系遵循一定规律,不可随时、任意改动。该性质决定了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社会性是指语言为人类服务的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工具,其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它应因人类群体的异质性产生共时的变异,并且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历时的变异,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的变异性,语言的系统性和社会性使语言成为稳定与变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产生了以嵌入字母词和音译外来词的日渐频繁为显著特点的语言变异。由于语言接触变异对主体语言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且存在着变异的必然性,采取既不冲动排外,又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既可为本民族的发展服务,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本民族和本民族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异统一于为人类交际服务这一根本目的上,一方面,人类交际需要相对稳定的符号。另一方面,人类交际需要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变化的符号。如果语言僵死、缺乏弹性,不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该语言则不能承担有效社会交际的职责。因此,作为交际信息系统的语言必须在相对稳定和变异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有一种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为什么能够包含几个义项呢?这就得从汉语语汇的生成变化谈起。文字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由最初的象形发展到指事,由现代新词语源于现代文化变迁,同时又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变迁,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产生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及某些文化的流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新词语不仅反映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文化走向,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不可否认,部分新词语尚待规范,一些新词语也会对现代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汇的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二是语言内部的要求,即语汇的社会功能和词汇的物质符号性的矛盾运动。语言与社会共变。当代汉语词汇中新词旧语的更替记录了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多层次变迁。新词语增长的侧重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崭新面貌。从语言现象的这些变化可以探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社会环境宽松、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文化融合、物质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的结果。实际上我们汉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汉语言源远流长,生机勃勃。当代汉语词汇吸收外来词的态势 ,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更为开放的文化心理和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产生以后,也不是静止的,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观察。从宏观看,体现在语言的整体变化上,即语言的分化,语言的统一和语言消亡、语言的分布等多个方面;从微观看,主要反映在构成语言实体的构成要素上,即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要素的具体变化。在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汇是最活跃,也是变化最快的。追赶时髦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在逐步的解放,生活节奏也加快了,新思想和新知识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崇尚文明,崇尚和渴求知识的现代化。这些时髦的心理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在用词的方面便是求专、求雅、求洋和求简。一些应时的新词汇大量的如雨后之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利用语言中已构成的构词材料,按照语言既有的构词规律,构造一个全新的词。如“信用卡”、“钟点工”等。利用汉字字音翻译外来词或愿词直接进入,如“托福”,“克隆”,“DNA”等。笔者以为所谓新词,顾名思义就是新创造的词,它从意义到形式都应该是新的,新词所表示的内容或者代表的概念、思想是新的,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新词的形式一般也是语汇里未曾出现的。
还有一些新生的语汇不符合语言规范,归纳起来,不规范的语言现象比较突出,而且任意创造新词汇或缩减词语。实际上新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出于交际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它既要考虑到高效率的需求的原则,也必须遵循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的原则。凡是不符合上述几个原则的,都应视为规范的对象。比如一些生造词:有些所谓的新词,面孔虽然新,但词义难以琢磨,叫人无法理解,例如“哀壮”、“爱誓”、“轻敏”等,这些为新而新的生造词应坚决淘汰。还有因使用语素义的随意性,致使所构新词词义含混不清。此类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比较典型的是以某个语素为基础,类推构造出来一系列词。例如由“嫂”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词:“报~”“军~”“空~”等,“嫂”又特指已婚的中青年下岗女工,其意义的不固定性造成了这些词的歧义。同时,这些词中“嫂”前显示职业的语素,意义也不固定,十分模糊,没有上下语境,是难理解的。随意省略,造成缩略语意义歧义或无法理解。缩略语经济、简便,但并不等于愈简愈好,表意不明确的缩略语应该禁止使用。如“爱卫会”或“爱委会”很难和“爱国卫生委员会”联系起来。
语言语汇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它的发展变化更是迅猛。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发展变化便是一个明证。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应时词语迅速消退,新词语大量涌现,一些旧词语重新起用,固有词语增加新义,缩略词语大量出现,组合流行语应运而生。语汇的发展变化与语汇的规范是矛盾的统一,如何规范大发展大变化时期的语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现代新词语的出现是现代流行文化的标志,例如“超女”、“我晕”、“帅呆了”、“快餐文化”、“快餐爱情”等。还有比如“高考移民”、“换客”、“梨花体”、“晒客”、“学术超男”等。
当下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了新的词汇的产生。和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粉丝热衷于“靠”、“切”等国产货不同,更擅长于拿来主义,将进口产品加以改装之后化为己用。比如这些新近较为流行的词汇[汗]①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挂]①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死亡。②在某件事上失败。②逃课归逃课,但是~了就糗大了。[沙发]在论坛帖子里第一个发言的位置。[粉丝]音译名词。某人的拥护者,词源来自Fans。[超]副词。表示程度超乎寻常,高到极点。[发飙]①指受刺激过度而情绪失控。②指突然爆发力量或者发狠。[闷骚]形容词,假性贬义。指表面上矜持得不行,骨子里热情如火的人。[劈腿]①感情不专一,“脚踏两只船”,更有甚者脚踏多只船。②多方面发展,如艺人多栖发展,或者白领跳槽,都可以说“劈腿”。[抓狂]意为发火,受不了,快要疯了。比如诸如“房奴”、“奔奔族”、“独二代”等。还比如被评为2008年度最为流行的十大新语汇:山寨、雷、 、和、不抛弃不放弃、口红效应、拐点、宅男宅女、不折腾,非诚勿扰。可以看到,汉语新语汇在迅猛地发展,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全民化,将会有更多的新语汇出现。
词汇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发展更是迅猛。无论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改变,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风俗习惯的变化都必然反映到作为交际信息系统的语言中,反映到最敏感的词汇中。还有一些新借词语是指借用外来词,来表达新的事物,它是与外界交往,文化交流的结构。文化接触引起语言接触,语言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变化。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大量的外国新科技,新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外来词也被引入了过来。如克隆、AA制等。从心理文化层面上看,新词语折射着社会文化的走势和人们的意识倾向,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词汇的出现频率会大大增加,发觉语汇频率的变化,可以由此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变动。比如“黄金周”、“白色垃圾”这些都道出我国民众心理文化层面变迁的历程,显示出人们重新重视生态保护,希望建设“和谐”家园的写照,同时描摹出人们内心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蓝图。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中国人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增了许多表现自我价值、温柔情感的词语,重视个人价值的词语。新词语的产生都有其文化背景,其产生与文化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一种反应。因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化与原有的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其具体情况,新词语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形式。实际上新造词语是指在原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则构造出新的词语,该词语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明了易懂,能为民众所接受。如扶贫、按揭、医托、黑哨、黑客、韩流等,都是在经济文化的变化下,伴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而创造出来的。
社会生活以及科技领域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汉语语汇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其速度之迅猛,可谓让人难以招架。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词汇是随文化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诞生而产生的,其产生有复杂和深厚的文化根源,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单方面的发展,往往是附带着某些文化成份一同发展和变化,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词汇也就难免带有一些语法未规范的,或表示消极、庸俗文化的词语出现,现代新词汇从语言变化的角度来看,在趋向平民化、港化、洋化、学科词交融互借化的同时,又掺杂了一种痞子化、崇洋化的色彩。面对一个个新词语,接触到一种又一种新用法,交际中有时难免有这样那样尴尬的事情发生。见到一些新面孔的词汇,对其意似懂非懂,个中缘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人们对汉语语汇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约定俗成需要时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语汇发展变化中存在的一些亟需规范的语言现象。那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仅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不少麻烦,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也损害了汉语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综上所述,新时期汉语语汇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有所加剧。汉语语汇的显著变化,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汉语,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汇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语言的吸收功能和语言的污染现象,是并存的一对矛盾。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怎样解决好这一矛盾,即要做到合理地吸收,又要不失时机地清除语言的尘埃。当然,让现代汉语的发展能够步入规范化的轨道,让人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语汇的规范,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能够自觉地维护中国语言的纯洁性,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瑾:《从汉语语汇的嬗变来窥探社会的变迁》,《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 李建勋:《汉语语汇的变异性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 赵常衡:《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变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 李梦:《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语汇变异》,《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5] 盛炎:《跨文化交际中语体学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作者简介:赵焱,女,1969—,江苏泰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工作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语境 文化透视 汉语语汇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是有规则的严密组织结构,其音义联系遵循一定规律,不可随时、任意改动。该性质决定了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社会性是指语言为人类服务的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工具,其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它应因人类群体的异质性产生共时的变异,并且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历时的变异,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的变异性,语言的系统性和社会性使语言成为稳定与变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产生了以嵌入字母词和音译外来词的日渐频繁为显著特点的语言变异。由于语言接触变异对主体语言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且存在着变异的必然性,采取既不冲动排外,又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既可为本民族的发展服务,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本民族和本民族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异统一于为人类交际服务这一根本目的上,一方面,人类交际需要相对稳定的符号。另一方面,人类交际需要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变化的符号。如果语言僵死、缺乏弹性,不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该语言则不能承担有效社会交际的职责。因此,作为交际信息系统的语言必须在相对稳定和变异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有一种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为什么能够包含几个义项呢?这就得从汉语语汇的生成变化谈起。文字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由最初的象形发展到指事,由现代新词语源于现代文化变迁,同时又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变迁,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产生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及某些文化的流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新词语不仅反映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文化走向,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不可否认,部分新词语尚待规范,一些新词语也会对现代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汇的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二是语言内部的要求,即语汇的社会功能和词汇的物质符号性的矛盾运动。语言与社会共变。当代汉语词汇中新词旧语的更替记录了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多层次变迁。新词语增长的侧重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崭新面貌。从语言现象的这些变化可以探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社会环境宽松、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文化融合、物质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的结果。实际上我们汉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汉语言源远流长,生机勃勃。当代汉语词汇吸收外来词的态势 ,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更为开放的文化心理和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产生以后,也不是静止的,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观察。从宏观看,体现在语言的整体变化上,即语言的分化,语言的统一和语言消亡、语言的分布等多个方面;从微观看,主要反映在构成语言实体的构成要素上,即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要素的具体变化。在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汇是最活跃,也是变化最快的。追赶时髦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在逐步的解放,生活节奏也加快了,新思想和新知识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崇尚文明,崇尚和渴求知识的现代化。这些时髦的心理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在用词的方面便是求专、求雅、求洋和求简。一些应时的新词汇大量的如雨后之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利用语言中已构成的构词材料,按照语言既有的构词规律,构造一个全新的词。如“信用卡”、“钟点工”等。利用汉字字音翻译外来词或愿词直接进入,如“托福”,“克隆”,“DNA”等。笔者以为所谓新词,顾名思义就是新创造的词,它从意义到形式都应该是新的,新词所表示的内容或者代表的概念、思想是新的,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新词的形式一般也是语汇里未曾出现的。
还有一些新生的语汇不符合语言规范,归纳起来,不规范的语言现象比较突出,而且任意创造新词汇或缩减词语。实际上新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出于交际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它既要考虑到高效率的需求的原则,也必须遵循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的原则。凡是不符合上述几个原则的,都应视为规范的对象。比如一些生造词:有些所谓的新词,面孔虽然新,但词义难以琢磨,叫人无法理解,例如“哀壮”、“爱誓”、“轻敏”等,这些为新而新的生造词应坚决淘汰。还有因使用语素义的随意性,致使所构新词词义含混不清。此类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比较典型的是以某个语素为基础,类推构造出来一系列词。例如由“嫂”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词:“报~”“军~”“空~”等,“嫂”又特指已婚的中青年下岗女工,其意义的不固定性造成了这些词的歧义。同时,这些词中“嫂”前显示职业的语素,意义也不固定,十分模糊,没有上下语境,是难理解的。随意省略,造成缩略语意义歧义或无法理解。缩略语经济、简便,但并不等于愈简愈好,表意不明确的缩略语应该禁止使用。如“爱卫会”或“爱委会”很难和“爱国卫生委员会”联系起来。
语言语汇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它的发展变化更是迅猛。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发展变化便是一个明证。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应时词语迅速消退,新词语大量涌现,一些旧词语重新起用,固有词语增加新义,缩略词语大量出现,组合流行语应运而生。语汇的发展变化与语汇的规范是矛盾的统一,如何规范大发展大变化时期的语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现代新词语的出现是现代流行文化的标志,例如“超女”、“我晕”、“帅呆了”、“快餐文化”、“快餐爱情”等。还有比如“高考移民”、“换客”、“梨花体”、“晒客”、“学术超男”等。
当下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了新的词汇的产生。和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粉丝热衷于“靠”、“切”等国产货不同,更擅长于拿来主义,将进口产品加以改装之后化为己用。比如这些新近较为流行的词汇[汗]①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挂]①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死亡。②在某件事上失败。②逃课归逃课,但是~了就糗大了。[沙发]在论坛帖子里第一个发言的位置。[粉丝]音译名词。某人的拥护者,词源来自Fans。[超]副词。表示程度超乎寻常,高到极点。[发飙]①指受刺激过度而情绪失控。②指突然爆发力量或者发狠。[闷骚]形容词,假性贬义。指表面上矜持得不行,骨子里热情如火的人。[劈腿]①感情不专一,“脚踏两只船”,更有甚者脚踏多只船。②多方面发展,如艺人多栖发展,或者白领跳槽,都可以说“劈腿”。[抓狂]意为发火,受不了,快要疯了。比如诸如“房奴”、“奔奔族”、“独二代”等。还比如被评为2008年度最为流行的十大新语汇:山寨、雷、 、和、不抛弃不放弃、口红效应、拐点、宅男宅女、不折腾,非诚勿扰。可以看到,汉语新语汇在迅猛地发展,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全民化,将会有更多的新语汇出现。
词汇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发展更是迅猛。无论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改变,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风俗习惯的变化都必然反映到作为交际信息系统的语言中,反映到最敏感的词汇中。还有一些新借词语是指借用外来词,来表达新的事物,它是与外界交往,文化交流的结构。文化接触引起语言接触,语言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变化。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大量的外国新科技,新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外来词也被引入了过来。如克隆、AA制等。从心理文化层面上看,新词语折射着社会文化的走势和人们的意识倾向,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词汇的出现频率会大大增加,发觉语汇频率的变化,可以由此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变动。比如“黄金周”、“白色垃圾”这些都道出我国民众心理文化层面变迁的历程,显示出人们重新重视生态保护,希望建设“和谐”家园的写照,同时描摹出人们内心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蓝图。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中国人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增了许多表现自我价值、温柔情感的词语,重视个人价值的词语。新词语的产生都有其文化背景,其产生与文化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一种反应。因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化与原有的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其具体情况,新词语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形式。实际上新造词语是指在原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则构造出新的词语,该词语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明了易懂,能为民众所接受。如扶贫、按揭、医托、黑哨、黑客、韩流等,都是在经济文化的变化下,伴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而创造出来的。
社会生活以及科技领域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汉语语汇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其速度之迅猛,可谓让人难以招架。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词汇是随文化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诞生而产生的,其产生有复杂和深厚的文化根源,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单方面的发展,往往是附带着某些文化成份一同发展和变化,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词汇也就难免带有一些语法未规范的,或表示消极、庸俗文化的词语出现,现代新词汇从语言变化的角度来看,在趋向平民化、港化、洋化、学科词交融互借化的同时,又掺杂了一种痞子化、崇洋化的色彩。面对一个个新词语,接触到一种又一种新用法,交际中有时难免有这样那样尴尬的事情发生。见到一些新面孔的词汇,对其意似懂非懂,个中缘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人们对汉语语汇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约定俗成需要时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语汇发展变化中存在的一些亟需规范的语言现象。那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仅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不少麻烦,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也损害了汉语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综上所述,新时期汉语语汇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有所加剧。汉语语汇的显著变化,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汉语,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汇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语言的吸收功能和语言的污染现象,是并存的一对矛盾。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怎样解决好这一矛盾,即要做到合理地吸收,又要不失时机地清除语言的尘埃。当然,让现代汉语的发展能够步入规范化的轨道,让人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语汇的规范,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能够自觉地维护中国语言的纯洁性,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瑾:《从汉语语汇的嬗变来窥探社会的变迁》,《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 李建勋:《汉语语汇的变异性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 赵常衡:《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变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 李梦:《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语汇变异》,《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5] 盛炎:《跨文化交际中语体学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作者简介:赵焱,女,1969—,江苏泰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工作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