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充分重视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密切联系其生活经验,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了解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浪漫主义音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肖邦和李斯特的生平、创作特点、贡献。
2.认识、理解本课两首作品《C小调练习曲》和《爱之梦》的题材内容、音乐体裁、曲式结构。
3.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爱之梦》,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音乐风格。
4.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5.通过聆听、分析,能够区分出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
五、教学重点
1.认识了解浪漫主义音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肖邦和李斯特的生平、创作特点、贡献。
2.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爱之梦》,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六、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能够区分出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
七、教学方法
采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教学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九、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本课课题及背景音乐。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一提到“浪漫”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请说说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它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或纠正。
浪漫(Romance)在法语中有“传奇”“小说”的意思。
浪漫主义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民主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对个性解放的要求。
浪漫主义音乐是盛行于19世纪欧洲的一种音乐流派。歌颂人的本能和情感。
音乐特征:强烈、自由、奔放和不受拘束。
代表人物: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威尔第、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等人。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为后人留下大量不朽之作。其中有两位音乐家被喻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奇葩。他们一同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就是肖邦与李斯特。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趣。
(三)新课
1.简介肖邦与李斯特
出示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的评价。
(1)肖邦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钢琴家,年少成名。
①个性洒脱,作品均为非标题音乐,将乐曲所能引发的任何想象空间完全留给演奏者与听众,喜欢“让人们去猜吧”。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
②时刻心系祖国人民,关心民族解放运动,将波兰音乐的精髓融入钢琴音乐中,将波兰音乐推向世界。
③不同于其他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肖邦仅以钢琴一种乐器取胜。创作几乎都集中在钢琴领域,作品时常流露出细腻、柔美、诗意和梦幻般的意境,令人陶醉,因而被称为“钢琴诗人”。
(2)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①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这一重要标题音乐体裁,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乐中。
②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因其本人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作品多半风格狂放且酷爱炫技,为此赢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
2.作品鉴赏
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与李斯特的《爱之梦》
德国作曲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从中的一尊大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聆听兴趣。
(1)鉴赏《C小调练习曲》
①创作背景
1830年11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着名的《C小调练习曲》,表达内心感受。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本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
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设计意图】用名人名言设问,使学生带着问题有兴趣和目的地去聆听。
②作品体裁与曲式介绍
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乐曲。
音乐会练习曲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音乐会上常见的乐曲。
《C小调练习曲》为复三部曲式,形式为:A-B-A。由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含有小的分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似但与第二部分形成对比关系。
【设计意图】将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体验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③聆听并观看苏联钢琴家李赫特的演奏并回答问题
a.钢琴家哪一只手在不停跑动?(左手)
b.请为作品起一个概括性标题。(革命、起义、华沙的陷落……)
c.为什么舒曼评价肖邦的音乐为“是隐藏在花从中的一尊大炮”?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作品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教师分解演奏(分析)
(作曲家采用什么手段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下面我们来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分析演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⑤探究与合作
问: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全球预计将举行2400多场音乐会,今年在上海的世博会上,波兰将自己的国家馆命名为——肖邦馆,届时将邀请100位钢琴家用100架钢琴演奏肖邦的作品。由此可见,肖邦的乐迷遍布全球。
很多人喜爱肖邦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分组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合作中总结答案,加深印象,增强协作能力。
(2)鉴赏《爱之梦》
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李斯特
①创作背景
②作品体裁及曲式结构
体裁:夜曲。曲式:复三部曲式
③聆听《爱之梦》体验作品情感
问:原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作品是否仅仅表到了原诗的意境和内容?
生:(略)
④探究与合作
回顾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巴洛克音乐:华丽、立体、运动和装饰性
古典主义音乐:严谨、典雅、端庄、均衡
浪漫主义音乐:强烈、自由、奔放、不受拘束
聆听三段音乐判断其各自所属的乐派(风格)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段古典主义音乐,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
特点:开头出现了雄壮对称的对答似的两个乐句,乐曲形式均衡对称,音效柔和,典雅
第二段浪漫主义音乐,肖邦《#c小调即兴幻想曲》片段
特点:激动的快板,奔放自由的节奏,激情、行云流水般的旋律
第三段巴洛克音乐,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片段
特点:复调音乐,华丽、立体、庄重,节奏紧迫有动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理解三种音乐风格,通过聆听做出的判断,印象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本课小结
本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两首作品都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岁月飞逝,二百年沧桑巨变,而永恒不变的是那经久不息的或优美或激越的旋律、那种将祖国和人民视为生命的赤子之情。感受经典、品味岁月。
下课,同学们再见。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中学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充分重视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密切联系其生活经验,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了解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浪漫主义音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肖邦和李斯特的生平、创作特点、贡献。
2.认识、理解本课两首作品《C小调练习曲》和《爱之梦》的题材内容、音乐体裁、曲式结构。
3.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爱之梦》,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音乐风格。
4.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5.通过聆听、分析,能够区分出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
五、教学重点
1.认识了解浪漫主义音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肖邦和李斯特的生平、创作特点、贡献。
2.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爱之梦》,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六、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能够区分出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
七、教学方法
采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教学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九、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本课课题及背景音乐。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一提到“浪漫”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请说说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它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或纠正。
浪漫(Romance)在法语中有“传奇”“小说”的意思。
浪漫主义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民主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对个性解放的要求。
浪漫主义音乐是盛行于19世纪欧洲的一种音乐流派。歌颂人的本能和情感。
音乐特征:强烈、自由、奔放和不受拘束。
代表人物: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威尔第、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等人。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为后人留下大量不朽之作。其中有两位音乐家被喻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奇葩。他们一同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就是肖邦与李斯特。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趣。
(三)新课
1.简介肖邦与李斯特
出示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的评价。
(1)肖邦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钢琴家,年少成名。
①个性洒脱,作品均为非标题音乐,将乐曲所能引发的任何想象空间完全留给演奏者与听众,喜欢“让人们去猜吧”。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
②时刻心系祖国人民,关心民族解放运动,将波兰音乐的精髓融入钢琴音乐中,将波兰音乐推向世界。
③不同于其他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肖邦仅以钢琴一种乐器取胜。创作几乎都集中在钢琴领域,作品时常流露出细腻、柔美、诗意和梦幻般的意境,令人陶醉,因而被称为“钢琴诗人”。
(2)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①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这一重要标题音乐体裁,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乐中。
②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因其本人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作品多半风格狂放且酷爱炫技,为此赢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
2.作品鉴赏
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与李斯特的《爱之梦》
德国作曲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从中的一尊大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聆听兴趣。
(1)鉴赏《C小调练习曲》
①创作背景
1830年11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着名的《C小调练习曲》,表达内心感受。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本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
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设计意图】用名人名言设问,使学生带着问题有兴趣和目的地去聆听。
②作品体裁与曲式介绍
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乐曲。
音乐会练习曲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音乐会上常见的乐曲。
《C小调练习曲》为复三部曲式,形式为:A-B-A。由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含有小的分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似但与第二部分形成对比关系。
【设计意图】将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体验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③聆听并观看苏联钢琴家李赫特的演奏并回答问题
a.钢琴家哪一只手在不停跑动?(左手)
b.请为作品起一个概括性标题。(革命、起义、华沙的陷落……)
c.为什么舒曼评价肖邦的音乐为“是隐藏在花从中的一尊大炮”?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作品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教师分解演奏(分析)
(作曲家采用什么手段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下面我们来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分析演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⑤探究与合作
问: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全球预计将举行2400多场音乐会,今年在上海的世博会上,波兰将自己的国家馆命名为——肖邦馆,届时将邀请100位钢琴家用100架钢琴演奏肖邦的作品。由此可见,肖邦的乐迷遍布全球。
很多人喜爱肖邦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分组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合作中总结答案,加深印象,增强协作能力。
(2)鉴赏《爱之梦》
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李斯特
①创作背景
②作品体裁及曲式结构
体裁:夜曲。曲式:复三部曲式
③聆听《爱之梦》体验作品情感
问:原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作品是否仅仅表到了原诗的意境和内容?
生:(略)
④探究与合作
回顾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巴洛克音乐:华丽、立体、运动和装饰性
古典主义音乐:严谨、典雅、端庄、均衡
浪漫主义音乐:强烈、自由、奔放、不受拘束
聆听三段音乐判断其各自所属的乐派(风格)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段古典主义音乐,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
特点:开头出现了雄壮对称的对答似的两个乐句,乐曲形式均衡对称,音效柔和,典雅
第二段浪漫主义音乐,肖邦《#c小调即兴幻想曲》片段
特点:激动的快板,奔放自由的节奏,激情、行云流水般的旋律
第三段巴洛克音乐,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片段
特点:复调音乐,华丽、立体、庄重,节奏紧迫有动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理解三种音乐风格,通过聆听做出的判断,印象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本课小结
本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两首作品都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岁月飞逝,二百年沧桑巨变,而永恒不变的是那经久不息的或优美或激越的旋律、那种将祖国和人民视为生命的赤子之情。感受经典、品味岁月。
下课,同学们再见。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