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于是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大量学生离开了历史,离开了历史课堂!历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新方式。我认为,要将学生的心真正留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法来实现。
一、“代入法”教学,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极为广泛,代入法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例如: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克伦威尔;讲述《北美独立战争》时,我让学生成为华盛顿:讲述《工业革命》的内容时,学生又个个成为了哈格里夫斯,成为了富尔顿。当议会军与王军决战时,我让“克伦威尔”们在议会发表3到5分钟的演讲来鼓舞士气;在英国康华利将军正式投降后,我请“华盛顿”们谈谈他又在思索哪些新的问题?当新型纺纱机发明后,我让“哈格里夫斯”们谈谈自己命名它为“珍妮纺纱机 ”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历史人物与学生角色的代入转换,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历史课堂,让我们认知着,探究着,甚至演绎着。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爱上历史课堂。
二、“悬念法”教学,让学生想上历史课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在学习《美国内战》这一内容时,我讲到:“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最被世人敬重的总统,但是他却死于暗杀!凶手是谁?他为什么要暗杀一位令人敬重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呢?谁是名侦探柯南?谁能在课文里寻找真凶!”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后,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迁移到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了,而且还个个兴趣浓烈,精神振奋,热情高涨。由于是他们自己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所以就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内在需要。而“谁是名侦探柯南”这句话更是画龙点睛,激发了他们寻求答案,展示自己的“侦探才华”动机。解读悬念的过程让学生得到了自我探究和自我展现,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历史课堂。
三、“设喻法”教学,让学生愿上历史课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故事、漫画等手段来设喻,创设出问题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心理上的接受与认可,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融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与理解。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利用漫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讲述英法两国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对德意法西斯进行绥靖,导致了法西斯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可强大后的法西斯德国没有象英法预期的那样东进苏联,反而掉头西进,沦亡法国,轰炸不列颠。英法可谓自食其果。我还利用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来类比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这样的设喻通俗浅显,易于理解,但内涵深刻,图简意赅。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类比了历史史实,还深化了对历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历史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启迪与感悟,学生也越来越愿意上历史课。
四、“动手法”教学,让学生随时都上历史课
新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其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应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于是我充分利用历史的课本资源,把一些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内不能完成的动手实践活动放到课堂外。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一些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讲《经济重心南移》时,我利用课文内容中关于船舱多,抗风浪能力就较强的内容,让学生课后制作几个海船模型来考证一下。学生很高兴,他们自由组合成六个小组,通过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用牛皮纸、牙签,布条和胶水等制作出了六个不同船舱数的海船模型,然后用水盆和小型风扇来试验它们的抗风浪能力,结果证实课文的观点。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还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船舱越多,浮力也就越大。课堂外的动手实践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总之,新课程倡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不仅让学生学习历史,更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历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质打下基础。让学生今天真正走进历史课堂,让今天的历史课堂影响学生的明天,让学生的心永远留在历史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一、“代入法”教学,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极为广泛,代入法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例如: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克伦威尔;讲述《北美独立战争》时,我让学生成为华盛顿:讲述《工业革命》的内容时,学生又个个成为了哈格里夫斯,成为了富尔顿。当议会军与王军决战时,我让“克伦威尔”们在议会发表3到5分钟的演讲来鼓舞士气;在英国康华利将军正式投降后,我请“华盛顿”们谈谈他又在思索哪些新的问题?当新型纺纱机发明后,我让“哈格里夫斯”们谈谈自己命名它为“珍妮纺纱机 ”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历史人物与学生角色的代入转换,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历史课堂,让我们认知着,探究着,甚至演绎着。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爱上历史课堂。
二、“悬念法”教学,让学生想上历史课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在学习《美国内战》这一内容时,我讲到:“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最被世人敬重的总统,但是他却死于暗杀!凶手是谁?他为什么要暗杀一位令人敬重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呢?谁是名侦探柯南?谁能在课文里寻找真凶!”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后,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迁移到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了,而且还个个兴趣浓烈,精神振奋,热情高涨。由于是他们自己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所以就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内在需要。而“谁是名侦探柯南”这句话更是画龙点睛,激发了他们寻求答案,展示自己的“侦探才华”动机。解读悬念的过程让学生得到了自我探究和自我展现,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历史课堂。
三、“设喻法”教学,让学生愿上历史课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故事、漫画等手段来设喻,创设出问题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心理上的接受与认可,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融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与理解。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利用漫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讲述英法两国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对德意法西斯进行绥靖,导致了法西斯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可强大后的法西斯德国没有象英法预期的那样东进苏联,反而掉头西进,沦亡法国,轰炸不列颠。英法可谓自食其果。我还利用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来类比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这样的设喻通俗浅显,易于理解,但内涵深刻,图简意赅。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类比了历史史实,还深化了对历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历史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启迪与感悟,学生也越来越愿意上历史课。
四、“动手法”教学,让学生随时都上历史课
新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其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应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于是我充分利用历史的课本资源,把一些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内不能完成的动手实践活动放到课堂外。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一些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讲《经济重心南移》时,我利用课文内容中关于船舱多,抗风浪能力就较强的内容,让学生课后制作几个海船模型来考证一下。学生很高兴,他们自由组合成六个小组,通过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用牛皮纸、牙签,布条和胶水等制作出了六个不同船舱数的海船模型,然后用水盆和小型风扇来试验它们的抗风浪能力,结果证实课文的观点。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还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船舱越多,浮力也就越大。课堂外的动手实践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总之,新课程倡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不仅让学生学习历史,更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历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质打下基础。让学生今天真正走进历史课堂,让今天的历史课堂影响学生的明天,让学生的心永远留在历史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