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感指人们在对外部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愉快、满意、肯定等等积极的思想情感。而语文这一学科具有丰富性、人文性和感性化的特点,将美感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来必将会极大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从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对美感教学的探索有所帮助。
一、运用“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情不自禁地去学习和研究。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加入美感的因素可以使学生通过感受文章的美感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活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备好相关的幻灯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在上课开始时,首先放一段展现北京城独特魅力的京剧段子,然后接着在大屏幕上切换关于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图片,同学们的目光必将会被那正南正北,直来直去,整齐划一的街道所吸引,被那旧时的岁月场景所感动。这种震撼对于非北京地区的孩子尤其明显,极具北京特色的镜头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地印象,相信此刻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会大增,急切地想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教师此时便可以利用学生们刚刚被激发出的兴趣来对本来就枯燥的课文进行讲解,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又如,教学徐志摩的经典文章《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同时播放悠扬而又略带伤感的西方布鲁斯音乐和介绍康桥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作者在那种意境下的思绪,学生不知不觉中便被场景所感染,不能不被诗词中所洋溢的情感所打动,进而激发出了强烈的兴趣去细细解读这首诗词。
二、运用“美感”,加深文本理解
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基本载体,语文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遵循某种规律来探寻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此,怎么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单纯依靠说教式的语文教学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但是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感,那么效果必将有所不同。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去感受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在特定场景下所展现出来的特殊魅力,让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教学 《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幻灯片和优美的音乐。伴随着音乐的飘扬,大屏幕上开始呈现出荷塘的美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荷塘月色的意境之中,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飘忽不定的、隐隐约约的、断断续续的荷花香,也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体验是单纯地阅读文字所无法达到的。教师这时候可以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简要地介绍,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更深层次的主题,就是这美好的荷塘美景寄托的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之情,通过这诗情画意般的景色作对比,一方面更加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无限向往。学生此时会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在不知不觉中便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从而真是体验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使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当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对荷塘美景的感受和对作者所面对现实的理解,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在切身的感受中对文章的解读必将是更加深刻的。
三、运用“美感”,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强调的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对生活的热爱,用积极的思想去感悟生活中的人和事。语文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尽可能地提升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在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同文章作者还有教师三者之间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交流。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陶冶情操、感悟生活,通过积极的思想去发现生活之美和用积极的行动创造美好事物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文时,可以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给学生朗诵一遍,让学生感受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感慨作者的博大胸怀,面对如此激情澎湃的场景,相信学生此时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进而对作者的崇敬也从心里油然而生,这种心灵上的震撼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的培养无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模仿课上老师的表达方式去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喜爱的诗词,这样在增强语感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学习和娱乐两不误。当然语文中的美感需要经过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文章的精华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成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总之,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美感因素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对美感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
一、运用“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情不自禁地去学习和研究。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加入美感的因素可以使学生通过感受文章的美感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活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备好相关的幻灯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在上课开始时,首先放一段展现北京城独特魅力的京剧段子,然后接着在大屏幕上切换关于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图片,同学们的目光必将会被那正南正北,直来直去,整齐划一的街道所吸引,被那旧时的岁月场景所感动。这种震撼对于非北京地区的孩子尤其明显,极具北京特色的镜头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地印象,相信此刻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会大增,急切地想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教师此时便可以利用学生们刚刚被激发出的兴趣来对本来就枯燥的课文进行讲解,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又如,教学徐志摩的经典文章《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同时播放悠扬而又略带伤感的西方布鲁斯音乐和介绍康桥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作者在那种意境下的思绪,学生不知不觉中便被场景所感染,不能不被诗词中所洋溢的情感所打动,进而激发出了强烈的兴趣去细细解读这首诗词。
二、运用“美感”,加深文本理解
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基本载体,语文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遵循某种规律来探寻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此,怎么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单纯依靠说教式的语文教学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但是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感,那么效果必将有所不同。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去感受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在特定场景下所展现出来的特殊魅力,让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教学 《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幻灯片和优美的音乐。伴随着音乐的飘扬,大屏幕上开始呈现出荷塘的美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荷塘月色的意境之中,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飘忽不定的、隐隐约约的、断断续续的荷花香,也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体验是单纯地阅读文字所无法达到的。教师这时候可以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简要地介绍,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更深层次的主题,就是这美好的荷塘美景寄托的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之情,通过这诗情画意般的景色作对比,一方面更加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无限向往。学生此时会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在不知不觉中便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从而真是体验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使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当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对荷塘美景的感受和对作者所面对现实的理解,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在切身的感受中对文章的解读必将是更加深刻的。
三、运用“美感”,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强调的是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对生活的热爱,用积极的思想去感悟生活中的人和事。语文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尽可能地提升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在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同文章作者还有教师三者之间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交流。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陶冶情操、感悟生活,通过积极的思想去发现生活之美和用积极的行动创造美好事物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文时,可以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给学生朗诵一遍,让学生感受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感慨作者的博大胸怀,面对如此激情澎湃的场景,相信学生此时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进而对作者的崇敬也从心里油然而生,这种心灵上的震撼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的培养无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模仿课上老师的表达方式去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喜爱的诗词,这样在增强语感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学习和娱乐两不误。当然语文中的美感需要经过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文章的精华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转化成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总之,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美感因素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对美感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