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史记》 提高综合素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zhe1479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
  【关键词】《史记》;阅读;综合素养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用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高中生,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近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
  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
  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
  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130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要选修《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史记》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高中生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结识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选修《史记》,不拘一格,因人而异。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靈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伯夷、叔齐的高洁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薪尝胆,吕后的残忍狠毒,刘邦的狡诈多疑,叔孙通的阿谀逢迎……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其二,认识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20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田野学术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神。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除此之外,我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每星期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在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山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选修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实现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读者与作者作品间的多重对话,以及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史记》选修课才是生趣盎然富有生命力的。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设《史记》选修课,其目的也正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高综合素养。当然,经典的阅读不是一两个学期的选修就能完结的,这是一项终身的工程。尽管以上的构思还只是一时的畅想,但我坚信事在人为,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好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鲜活起来,让故事精彩无限,让主题鲜亮深刻。  【关键词】记叙文 细节描写 形象性 生动性 真实性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以记叙文、记叙抒情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居多。而记叙类文体常常因立意新颖、情节曲折、情感真实、细节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容易在众多文
据俄罗斯联邦基础教育部官网2020年2月5日消息,2020年俄罗斯联邦基础教育部将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财政支持与技术支持。教育部长谢尔盖·克拉夫佐夫(Сергей Кравцов)认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产业技能和产业工人的需求,俄罗斯需要实施必要措施来满足这些新的需求。到2024年,仅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就將拨款500多亿卢布用于完善学校的技术设备。  2020年,俄罗斯联邦基础教育部将
【摘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独特。上阕是下阕的铺垫,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下阕由“一时多少豪杰”转向周瑜一人,又分三层意思,由一般到特殊,由虚到实,由抽象到具体,三层联缀成一个“怀古整体”。结尾,由“怀古”而伤己,自然转到对个人身世的哀叹。全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生成。  【关键词】苏轼 古典诗词 结构 赏析    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
【摘 要】如何突破写作上的滞留期,提升作文的品位,是每个学段的学生焦虑的问题。根据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创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途径,在构思、材料、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方面用心创造,文章定会别开生面,充满生机。  【关键词】新课标 滞留期 创新 联想    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平,提升作文品位,是每一个学生焦虑的问题。经调查分析后发现,无论处于哪个学段的学生,在写作有了一定的感
【摘要】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举足轻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考查。优秀的高分作文强调写作素材的丰富、深刻、新颖,因此如何积累、改造、运用素材一直是师生尤为关注的问题。经过日常语文教学的大胆实践,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激活、拓展,将熟悉的教材改造成生动、鲜明、富有人文价值的课本素材,指导学生成功建立课本素材资源库,探索出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本素材 整理 激活 拓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高考各地作文题目情况,预测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走向,提出自己的关注点。  【关键词】文化;审美;思考    纵观2007年全国及其他有关自主命题省市的作文题,具有如下特点:一、命题形式趋向回归。虽说命题形式仍三分天下,话题式材料作文5道,话题作文5道,标题作文9道,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上看,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已经回归,尤其是命题
【背景介绍】  2009年6月的一天,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已经上了六首诗词了,看得出来,学生已经有审美疲劳了,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换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来教学,以下就是在高一(26)班实施教学的实录。  【教学实况】  课前演讲的同学为大家赏析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由于准备十分充分,演讲饱含深情,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同学们都在为苏轼对王弗的柔情而唏嘘不已的时候,我心中暗喜
摘要 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阐述了朗诵的重要意义。接着从选材、理解、方法、技巧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着重论述了教学中方法技巧的运用,有详有略,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朗诵 诗歌教学 选材 方法 技巧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著,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的性格及悲剧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并未令人信服。认清李甲的真实面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他“在京坐监”、“无处投宿”、“萍水相逢”三个阶段中暴露的性格与杜十娘的性格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使问题的答案更加合理完善。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性格;悲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中的著名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
【摘 要】古代有很多写“愁”的诗句,古人到底有多少“愁”?本文主要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上分析古诗中的愁情。  【关键词】比喻 夸张 叠词 用典    在古代,由于交通、境遇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许多写“愁”高手:李煜、李白、李清照、柳永、秦观、贺铸……在他们笔下,行行诗句都流淌着亡国、迁谪之恨,感时、伤春之愁,离亲、别友之情,戍边、羁旅之思……  李煜的“离愁”是“剪不断,理还乱”;李清照的愁情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