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是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阐释原文,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本文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语言一般具有两种功能——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的语言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功能则更加注重运用其表现功能。文学语言中既蕴含着作家的、又附着了本民族共有的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处理、传达,正是翻译工作者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因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揭示原文的意义内涵,展示其内在的美,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阐释原文,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各国文化中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等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会在文化转化方面遇到难题。
  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两种文化并始终考虑文化因素,是成功翻译的保证。通常来说,好的译者起码要通晓两种语言,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差异,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掌握两种文化,把原文语言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充分并恰当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实际上,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常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内涵。一篇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行为习惯等的文本,常常含有其他语言文化难以翻译也难以理解的内容。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并在翻译上巧妙地加以处理,最终既表达出原文的风采,又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
  另一方面,就某种程度而言,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甚至比语言的掌握和技巧更为重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在思维感受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直接表达上,也体现在非语言性的间接表达上。那些不言而喻、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信息和内容,以及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考虑和处理,往往是译者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相互沟通、理解并达到交流的关键。因此,好的翻译势必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进行文化转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文学翻译中主要涉及哪些文化差异呢?
  1 地域文化差异
  不同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体现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称王,北面为朝”、“面南背北”、“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辕北辙”等,而英文中“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再如:由于中国地处东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此,“东风”给中华大地送来温暖的春风,万物复苏。中国人偏爱东风,明朝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唐代韩愈《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斜柳”;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的,恰恰是温暖而和煦的西风。因此,在英国文学中,英国人对西风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而谈到西风,中国人联想到的是萧瑟的秋天,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心境,如:我国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厢记》中有诗云:“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寒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
  地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上。由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些习惯用语也是跟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如:“挥金如土”、“汗牛充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直接描写农民生活、劳动的文学作品也非常多。这些词汇和作品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读者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可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英文,不加任何注释的话,英国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些语言所传达的意蕴。
  2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国、各民族发展历史不同,因此,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常常会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难题。英汉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结构简单、内涵丰富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而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这些典故,是行不通的。
  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该诗描写的是诗人李白的好饮、狂放、潇洒,在翻译这句诗时,如果不能使读者对“李白”其人、其事有所了解,则很难传达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诗歌中所讴歌的爱情,虽然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但在译成英文时,如果译本不能使读者知晓与此相关的一段历史,读者便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情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只有知道了词作者是一名身陷囹圄的亡国之君的历史背景后,译语读者才能更深切地体会那种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的痛苦;“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风十里扬州路,赢得青楼薄幸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扬州”是一个常常出现的地名,如果翻译时,只是简单地将其进行音译,恐怕很难传递出这个地名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得陇望蜀”这一中国成语,源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后来被用来比喻人的欲望无止境。这个典故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和翻译,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是很难感受到其中的特殊韵味和浓郁的中国情趣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有人是这样翻译的:“‘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Pao-chai”。这段译文虽然行文流畅,明白易懂,但是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却荡然无存了。如果能将这一典故加以必要的注释,便既能弥合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缺损,又能展示汉语典故独特的文化意韵。
  3 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系统、宗教著作、宗教制度和规章等等。译者在翻译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习语、谚语、引语和引喻,有些可能来源古希腊和罗马神话,有些与圣经故事有关,还有一些可能出自文学作品、电影、电视或书籍。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例如,《汤姆大伯的小屋》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two gigantic negroes that now laid hold of Tom,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might have formed no unapt personification of powers of darkness.”“powers of darkness”在基督教《圣经》中指的是“邪恶的神”、“魔鬼”,有人将它译成“阎罗王”。对于不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很容易接受,但同时他们也许会从译文中得到错误的信息:西方的“魔鬼”就是中国的“阎罗王”。其实西方的“魔鬼”与中国的“阎罗王”并不等同,“魔鬼”为基督教教义用语,“阎罗王”为佛教教义用语。在中国传说中,“阎罗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同时也给鬼魂生前的行为作出判决,不一定是贬义。而在犹太教中,“powers of darkness”,“devil”,“Satan”或“Prince of darkness”都源于希伯来文“Sātan”,原意为“抵挡”,即专事抵挡上帝而与上帝为敌的魔鬼,含有贬义。
  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因此,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翻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看似神形兼备,可惜却让信奉佛教的刘姥姥皈依基督教了。
  4 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谢、致歉、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英汉习俗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动物截然相反的态度上。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是贬义,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人类最最忠诚的朋友,在英文中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大多没有贬义,如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An old dog cannot learn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等。形容人“病得厉害”,可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猫可爱、机灵,用“馋猫”形容人嘴馋,用“小猫咪”作为对爱人的昵称,常有亲昵的成分。然而,在英文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因而,“she is a cat”的真正含义是“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这种生活习性往往在俗语中被直接反映出来,并在不断使用中逐渐引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中国盛产稻米,多以米饭为主食,因此相应产生了许多与“米饭”有关的俗语。“生米煮成熟饭”是一句中国俗语,一般西方人对其字面意义并不陌生,但是对其表示事情已经定局,再也无法挽回、改变的内涵意义,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贾蓉道)就是婶子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得罢了。”有人将“生米煮成熟饭”对应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这种译法简单明了,但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来说,可能就很难理解,别人把饭熟好了,王熙凤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还不得不忍受呢?显然,生活习性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使得俗语意义难以完全传达,从而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另外,英汉语言中都有“龙”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华夏民族尊崇的图腾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此外,在汉语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许多成语中都有“龙”字,例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藏龙卧虎、画龙点睛、龙颜大悦、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等。中国人常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只巨大的晰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根据圣经故事,dragon是魔鬼的化身,罪恶的象征。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dragon为其业绩。由于英语中的dragon是令人恐怖的形象,所以常常被用作贬义。由此可见,“龙”和“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差异是很大的。
  总之,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之一,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文学翻译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晓琴:《发展中的文学翻译策略与比较文学的前景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 王晓元:《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3] 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田耘,女,1969—,湖北黄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与文化,工作单位: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目前可与SI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注:①平面角单位度、分、秒的符号,在组合单位中应采用(°),('),(")的形式。例如,不用"/S而用(°)/S;②升的两个符号属同等地位,可任意选用。今后是否取消其中之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
拍品号:0136作者:王成喜年代:1986年作拍卖名称:硕果图尺寸:87x56cm中国书画一·当代书画专场 Lot number: 0136 Author: Wang Chengxi year: 1986 for auction Name: fruit
湖北省武穴市新华书店先后从人事、工资、营销三个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努力寻求国有书店顺应市场的结合点,两个效益明显提高。 1999年,全店实现各类图书销售 1950万元,劳动生产率 3
甲状腺患者的美容师张淑华一台精采的时装表演进入高潮,一位体态轻盈的模特小姐翩然而至。她叫张丽娅,曾因患甲状腺疾病出现脖子肿大而痛苦地停止了表演。后来她服用了郑州管城
Objective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 luR)are predominantly involved in maintenance of cellular homeosta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However,evidences
媒介批评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可谓新兴体,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也有待挖掘。本文拟从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思想中为媒介批评文本理论找到一条发展路径,
抗人肿瘤碱性蛋白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免疫学特性的初步分析刘菊林,赵满仓,宋梅,贾艳岩(空军石家庄医院,石家庄050081)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早期诊断肿瘤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编辑之友》的编辑老师 :您好 !发现贵刊 2 0 0 0年第 2期 ,谭笑珉先生《期刊装帧美的形式原理》一文编校差错较多。现予指正 ,供参考。( 1) 5 6页左栏第 2行“·竟相扩版”
《红楼梦》和《飘》是两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氛围中孕育出的经典小说。《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展示了所谓“康乾盛世”时的地主阶级动向。《飘》则描述了南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