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隧道施工稳定性数值模拟对比研究

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银川至昆明公路某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有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地层-隧道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对CRD法、CD法以及留核心土等三种不同开挖方式对该隧道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围岩的位移、支护结构强度等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核心法开挖引起的拱顶最大沉降0.043m、最大弯矩为21.52KN/m、最大轴力为255.7KN;CD法开挖引起的最大弯矩为22.51KN/m,支护结构最大轴力为518KN;CRD法开挖引起的支护结构最大弯矩为15.274KN/m,最大轴力为253KN;结合三种开挖方案在拱顶、左右拱腰、左右拱脚以及拱底等6个监测点竖向位移对比分析下,采用留核心土法开挖引起的围岩位移场和支护结构内力状态均优于CRD法和CD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隧道施工开挖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步,道路建设也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而市政道路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它里程长、呈线性带状分布,且作为地下管线的最重要载体,必须穿过多种复杂的地形与地质.故较其他建筑工程,它存在地形复杂、地质多样化等特征.所以,为保证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地基进行设计.本文以某市政道路工程地基工程为例,对该道路不同功能区及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低扬程大型泵站建设中,为了使得泵站的出流平稳,水力效率高,一般会有较为完整的工程项目论证.水力机械部分,一般会经过水位论证-装置型式论证-水力模型选择-流道优化设计-模型试验-现场测试等过程.严格的过程把控为大型泵站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随着CFD方法的快速发展,泵站建设前期也会进行数值模拟,利用三维流动特性对流道进行分析和优化,对流动的不良形态做到准确发现并定量地把握,对几何参数进行调整,确保设计上的缺陷及时发现并修正.通过优化进出水流道的几何形态参数,确保水流形态更加合理,在减少水力损失的
针对传统塔梁异步施工工期长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塔粱同步施工工艺,即“先梁后索”法.使用桥梁结构专用有限元软件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了此类非对称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典型特征,解决了非对称半漂浮体系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难点,验证了“先梁后索”施工的可行性,可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数值分析是结构分析的主要手段,而国内大部分混凝土整体式箱形截面梁桥静力荷载试验的理论计算仍基于初等梁理论.受偏载效应及剪力滞效应的双重影响,对于宽跨比较大的桥梁,会因为理论计算不准确而造成荷载试验结果的误判.本文分别采用梁单元和实体单元建立不同宽跨比的箱梁模型,计算分析梁单元简化计算以及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计算的合理应用范围,提出整体箱形截面梁在宽跨比大于等于1:5时,特别是在静力荷载试验主要测点校验系数为0.95~1.05之间时(必要时可以将此系数范围扩大),建议应进行精细化模型计算.
PDMS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款适用于大型、复杂工程的设计软件,其特点是通过构建等比例的三维实体模型,达到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从而为工程建设起到了参考和帮助.本文以火力发电厂为例,首先从设备建模、管道建模、结构建模等方面,介绍了基于PDMS系统的三维模型设计内容,随后对该系统提供的二次开发功能,在管道轴号自动标注和管道材料统计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本文针对DGY-470A型内燃机车停放制动与本端操作电气互锁系统进行优化,实现机车操纵端“本端操作”与非操纵端“停放制动”功能互锁,防止非操纵端误操作导致机车停放制动施加或缓解,避免了由于误操作对车辆造成的损坏,也提高了内燃机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世纪以来中国铁路持续大规模建设,包括信号系统在内配套系统都迎来新的发展.铁路信号系统(包括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过冗余设计,独立验证和确认以及安全保障(或者独立)等非在线技术管理措施来保障系统功能安全.遗憾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信号系统相关的安全事故发生.本文通过系统工程方法思考,基于BiFS(Build-in Function Safe内嵌功能安全保障)在线功能安全方法思路,前移结果判定管控结果不可接受集,避免系统级功能危险输出.为业主管理方面提供公正的判决能力,形成有效监管方案.改变以往发生事故,事后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大路沟地区主力含油层段.早期勘探开发主要是长6上部层段,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长6下部的长63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开发领域,但是却面临着沉积相特征不清楚,砂体展布特征不明等地质问题,直接影响了井位的部署.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大量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基础上,细化了判别湖岸线上下环境多种识别标志,明确了工区沉积相及微相类型,建立了沉积相模式.
起落架落震试验主要验证起落架缓冲系统在满足吸收能量的同时其撞击载荷、结构和充填参数与设计要求的符合性,基于落架吸收能量等效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主要分为减缩质量法以及仿升法,研究表明在正行程阶段,两种落震方法的效果在工程上是一致的、可接受的.本文以单腔油-气式缓冲器支柱型起落架为试验对象,分别进行减缩质量法落震试验以及仿升法落震试验,对比两种试验方法在吸收同等能量下其撞击载荷、缓冲器行程及轮胎压缩量等关键参数的差别.
本文以莞番十一标预制梁场为例,从其生产过程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公路工程预制梁场生产信息化平台,汇聚了现有多个子系统的数据,实现了生产数据的综合呈现,并创新性引入视频AI分析等前沿技术,提高了预制梁场生产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