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舞雩”祭祀求雨仪式探考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雩祭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祭祀求雨活动,古代先民通过跳踏带有五色羽毛装饰的舞蹈和呼号吁嗟来敬神、娱神、媚神、崇神,以实现感动天神普降甘露、解除人间旱情的目的.关于雩祭的起源和原貌形态,由于年代久远,古代文献的记载少而零散,后人的释读即有许多不同之处,存在着诸多疑惑之点.文章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证,认为周代的“舞雩”求雨仪式是在殷商时期以“巫术”奉鬼神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以“礼乐”尽人事为主的祭祀功能,形成了“亦巫、亦舞、亦歌、亦号、亦哭、亦乐、亦祝、亦祭”的鲜明特征,与中国古代其他祭祀求雨舞蹈仪式具有显著的差别,构成了国家官方与民间百姓共同参与的祭祀文化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礼乐治国”的文化信仰传统.
其他文献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环境、新要求和新挑战.法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和范畴上的相似性,使得两者的互通互融、协同协作成为必要.通过
文章以历史与田野双向观照的立场,通过历时考察讨论了木鼓音色特质与文化原型所模塑的肢体音声、承载的行为表达,在传统时代与文化持有者身体记忆及群体心理认同的互动关系,
摘 要: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体现了向“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混合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围绕混合式教学应重点处理的“七对关系”,从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阐释实现混合式教学高效化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七对关系”;实践策略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综合了线上教学的便利性、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