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成因探索中,“泛政治化”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政冶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无论是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还是内容体系来看,充分体现政治性要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失误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弱化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创新发展。必须吸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把政治性放在首要的地位,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走向误区,提高思想政治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政冶,性归因;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37-04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衰微,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和抵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差等状况,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如何走出困境,学界进行了诸多研究,虽不乏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和实践上有操作意义的对策,但也存在一些偏颇和误区。“泛政治化”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此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泛政治化”,“泛政治化”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单一政治标准去剪裁丰富多样的人性,以政治工具性的价值思维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等等。本文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归因于“泛政治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性的忽视,有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倾向,因此,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必须加以澄清。
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凸显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活动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客观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需要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和利益的主要思想武器,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绝对政治性的实践出现的,并明显地服务于政治统治”,思想政治教育鲜明政治烙印的内涵在于它“灌输”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统治阶级的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传播并普及着特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达成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合法性认识,并起到认同和维护的作用。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说,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政治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充分表达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其次,从个体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主要是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化已经演变成了以政治社会化为核心的社会化过程,即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事实上,阶级、国家的产生,不但使得人的政治社会化成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此时的政治化可以等同于社会化”。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即为维系和延续本阶级的统治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个体在阶级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摆脱政治关系的制约,因而必须学习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按照一定的政治文化模式行事,才能顺利实现自身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培养不是全方位的,而是紧紧围绕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高度的政治性,把培养个体的政治品质放在首要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是“生命线”,起着总揽和统摄的作用。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等,政治性要求都必然贯穿于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处于核心层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最为集中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内容,并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任何一部分,如果不体现政治性,没有政治导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要求,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本质属性、功能和内涵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承担的政治责任内、在其实施教育应及的范围内,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关照人的政治生活,塑造人的政治品格,本身就是对丰富人性中最重要的人性——政治性的重视,也是对人的最重要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重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也必然辐射到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引导、规范和制约等作用。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在各方面凸显政治性是其本质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所谓“泛化”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诘难,对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现实生活、培养政治“单面人”的指责,实则是试图把政治生活从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中孤立出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政治性设定一个疆界,似乎越出这个界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负面作用。事实上,这个界线是不存在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涉及的、完全非政治化的领域。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政治影响却普遍存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最具政治色彩的教育都远离政治,不多方面突出政治要求,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别的教育能承担这个任务。
二、历史经验证明,忽略政治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失误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八·九”政治风波后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进一步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具体又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主要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弱化。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年,人们的思想意识混乱而复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面对“文革”遗留的“左”的、“假、大、空”的政治思维,面对西方自由思潮泛滥所兴起的“存在主义热”、“唯意志主义热”、“泛性主义热”,面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批判,甚至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怀疑党的领导,鼓吹全盘西化的错误政治倾向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声音。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性上的不坚定与软弱退让,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极大混乱,20世纪80年代出现多次学潮和“八·九”政治动乱的爆发,其重要原因正在于 此。对此,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不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实效性差,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
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利益多样化、观念多元化、矛盾深层化表现突出,经济领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与等价交换物化了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党内少数干部搞权力寻租、贪污腐化,这些现象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到党的形象和社会稳定。在思想领域,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经济的发展必然付出思想道德滑坡的代价,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思想保障。然而,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彰显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上比较薄弱,在培养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上成效也不佳,甚至一度还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苗头。对此,江泽民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江泽民特别强调,要“讲政治”,“只有讲政治,才能保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讲政治,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讲政治,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阵地并武装人们的头脑,批判、抵制落后低俗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意识,否则,错误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使人心涣散,发展畸形,导致社会混乱,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可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利益冲突,政治多极化所表现出的错综复杂,国内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原因有多方面,但政治性体现不足仍然是主要的因素,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对思想品德的阶级性、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回避,使充满政治性、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学生仅作知识点的记忆以期考试合格;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和诠释,而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加以剖析的力度不够,使学生难以形成明晰的政治价值判断,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却忽视了对象政治观的塑造,造成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素质低下。比如,目前的大学生当中,争取进步、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不少,但就是在这部分学生中,对政治理论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有较好把握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对涉及政治的热点问题能加以深入分析的学生也不多。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式没有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形势下政治文化的转变,缺乏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教育,缺乏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三、充分体现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必须坚持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创新。既要更新思想观念,也要在内容、途径、载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新的理念和措施,必须以坚持政治性为前提。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政治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相统一的最重要的内涵。如果只是细枝末节的改变,弱化政治性要求,淡化意识形态的引导,甚至越出政治性这条红线,将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也走不出实效性不强的困境,甚至还起到负面效果,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前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并体现政治性的要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属于上层建筑,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业务工作中都有政治”。所以,决不能把政治理解为“文革”时期的“灵魂深处闹革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阶级斗争观点,彻底摒弃“假、大、空”的政治观念,要从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和巩固执政党的地位、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来理解政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政治,把我们党适应国际国内新变化所作出的理论创新,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融入到政治要求之中。例如,当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群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围绕上述政治性要求来进行,这是前提。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慎重、批判地借鉴国外的教育、管理思想。世界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学习借鉴是必然的。但在多种社会体制并存的当今世界,在西方敌对势力图谋“西化”、“分化”我国的形势下,学习借鉴国外的理论时,态度要谨慎,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一样,都要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体现真理与价值,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首要的是体现党性、阶级性。因此,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管理思想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剖析并进行筛选,防止某些貌似新颖,实则弱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观点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段时期以来,已经有这样那样的所谓“创新”理论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价值澄清论”、“公民教育论”、“主体间性论”、“交往论”、“幸福论”,等等。对上述理论,一些人甚至认为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的突破”,“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领域”,等等。事实上,这些理论的非政治化倾向十分明显,或许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非本质内容、拓展一些操作途径上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总的来看,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不符,试图照搬这些理论从根本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会徒劳无功,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有负面作用。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严格政治要求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理解人、关心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人普遍生存的实践活动,承担着使人成为人——实现其社会性,丰富其精神性,提升其道德性的基本功能。”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片面理解,把对人的严肃的政治教育、政治要求排除在以人为本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提升人的政治觉悟、丰富人的政治情感、促进人在政治上进步,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体现。那种无原则性、无政治性要求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低层次化甚至庸俗化,更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政冶,性归因;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37-04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衰微,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和抵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差等状况,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如何走出困境,学界进行了诸多研究,虽不乏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和实践上有操作意义的对策,但也存在一些偏颇和误区。“泛政治化”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此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泛政治化”,“泛政治化”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单一政治标准去剪裁丰富多样的人性,以政治工具性的价值思维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等等。本文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归因于“泛政治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性的忽视,有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倾向,因此,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必须加以澄清。
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凸显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活动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客观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需要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和利益的主要思想武器,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绝对政治性的实践出现的,并明显地服务于政治统治”,思想政治教育鲜明政治烙印的内涵在于它“灌输”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统治阶级的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传播并普及着特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达成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合法性认识,并起到认同和维护的作用。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说,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政治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充分表达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其次,从个体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主要是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化已经演变成了以政治社会化为核心的社会化过程,即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事实上,阶级、国家的产生,不但使得人的政治社会化成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此时的政治化可以等同于社会化”。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即为维系和延续本阶级的统治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个体在阶级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摆脱政治关系的制约,因而必须学习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按照一定的政治文化模式行事,才能顺利实现自身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培养不是全方位的,而是紧紧围绕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高度的政治性,把培养个体的政治品质放在首要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是“生命线”,起着总揽和统摄的作用。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等,政治性要求都必然贯穿于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处于核心层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最为集中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内容,并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任何一部分,如果不体现政治性,没有政治导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要求,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本质属性、功能和内涵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承担的政治责任内、在其实施教育应及的范围内,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关照人的政治生活,塑造人的政治品格,本身就是对丰富人性中最重要的人性——政治性的重视,也是对人的最重要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重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也必然辐射到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引导、规范和制约等作用。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在各方面凸显政治性是其本质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所谓“泛化”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诘难,对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现实生活、培养政治“单面人”的指责,实则是试图把政治生活从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中孤立出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政治性设定一个疆界,似乎越出这个界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负面作用。事实上,这个界线是不存在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涉及的、完全非政治化的领域。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政治影响却普遍存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最具政治色彩的教育都远离政治,不多方面突出政治要求,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别的教育能承担这个任务。
二、历史经验证明,忽略政治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失误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八·九”政治风波后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进一步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具体又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主要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弱化。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年,人们的思想意识混乱而复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面对“文革”遗留的“左”的、“假、大、空”的政治思维,面对西方自由思潮泛滥所兴起的“存在主义热”、“唯意志主义热”、“泛性主义热”,面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批判,甚至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怀疑党的领导,鼓吹全盘西化的错误政治倾向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声音。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性上的不坚定与软弱退让,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极大混乱,20世纪80年代出现多次学潮和“八·九”政治动乱的爆发,其重要原因正在于 此。对此,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不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实效性差,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
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利益多样化、观念多元化、矛盾深层化表现突出,经济领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与等价交换物化了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党内少数干部搞权力寻租、贪污腐化,这些现象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到党的形象和社会稳定。在思想领域,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经济的发展必然付出思想道德滑坡的代价,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思想保障。然而,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彰显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上比较薄弱,在培养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上成效也不佳,甚至一度还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苗头。对此,江泽民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江泽民特别强调,要“讲政治”,“只有讲政治,才能保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讲政治,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讲政治,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阵地并武装人们的头脑,批判、抵制落后低俗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意识,否则,错误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使人心涣散,发展畸形,导致社会混乱,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可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利益冲突,政治多极化所表现出的错综复杂,国内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原因有多方面,但政治性体现不足仍然是主要的因素,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对思想品德的阶级性、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回避,使充满政治性、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学生仅作知识点的记忆以期考试合格;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和诠释,而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加以剖析的力度不够,使学生难以形成明晰的政治价值判断,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却忽视了对象政治观的塑造,造成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素质低下。比如,目前的大学生当中,争取进步、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不少,但就是在这部分学生中,对政治理论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有较好把握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对涉及政治的热点问题能加以深入分析的学生也不多。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式没有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形势下政治文化的转变,缺乏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教育,缺乏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三、充分体现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必须坚持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创新。既要更新思想观念,也要在内容、途径、载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新的理念和措施,必须以坚持政治性为前提。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政治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相统一的最重要的内涵。如果只是细枝末节的改变,弱化政治性要求,淡化意识形态的引导,甚至越出政治性这条红线,将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也走不出实效性不强的困境,甚至还起到负面效果,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前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并体现政治性的要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属于上层建筑,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业务工作中都有政治”。所以,决不能把政治理解为“文革”时期的“灵魂深处闹革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阶级斗争观点,彻底摒弃“假、大、空”的政治观念,要从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和巩固执政党的地位、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来理解政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政治,把我们党适应国际国内新变化所作出的理论创新,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融入到政治要求之中。例如,当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群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围绕上述政治性要求来进行,这是前提。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慎重、批判地借鉴国外的教育、管理思想。世界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学习借鉴是必然的。但在多种社会体制并存的当今世界,在西方敌对势力图谋“西化”、“分化”我国的形势下,学习借鉴国外的理论时,态度要谨慎,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一样,都要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体现真理与价值,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首要的是体现党性、阶级性。因此,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管理思想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剖析并进行筛选,防止某些貌似新颖,实则弱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观点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段时期以来,已经有这样那样的所谓“创新”理论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价值澄清论”、“公民教育论”、“主体间性论”、“交往论”、“幸福论”,等等。对上述理论,一些人甚至认为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的突破”,“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领域”,等等。事实上,这些理论的非政治化倾向十分明显,或许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非本质内容、拓展一些操作途径上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总的来看,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不符,试图照搬这些理论从根本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会徒劳无功,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有负面作用。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严格政治要求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理解人、关心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人普遍生存的实践活动,承担着使人成为人——实现其社会性,丰富其精神性,提升其道德性的基本功能。”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片面理解,把对人的严肃的政治教育、政治要求排除在以人为本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提升人的政治觉悟、丰富人的政治情感、促进人在政治上进步,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体现。那种无原则性、无政治性要求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低层次化甚至庸俗化,更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