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合乎语文教学的情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片断一
  《包公审驴》3—10自然段的教学
  1.默读:自读课文3—10自然段。
  2.画句:画出描写包公审驴的语句。
  3.练读:四小组分别读这几段话。
  4.概括:包公审驴的“四部曲”:饿——打——放——跟。
  5.感悟:仔细读读你画到的这些与包公审驴案有关的语句,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包公的?
  6.探究:(1)包公这次能顺利破案的关键是什么?(2)课文中,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计谋?(3)包公审驴,只要这四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文中其他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练写:同桌合作完成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相声小段练习,丰富故事内容,提醒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学习习惯。
  
  [感悟]
  教学过程——突出语文实践之理。这个教学片断,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之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先走,教师后走;按照作者文路的顺序,让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书理解,探究感悟: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核心,教师服务学生,提供读书策略、提炼处理语言信息策略、语言训练策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实现情理渗透、言意兼得、知能双赢。
  
  片断二、三
  *《姥姥的剪纸》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1.让学生读“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
  2.假如你的姥姥有这般手艺,你的心情如何?
  3.换上“我”,骄傲、自豪、神气地读读这句话。
  4.姥姥还会剪什么呢?请你按照这样的句式说说姥姥剪的任务、动物、植物、器物。
  句式:我姥姥神了,剪______像______,剪______像______,剪______,剪______。
  *《姥姥的剪纸》4—6自然段的教学
  1.理解朗读:“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2.重点感悟:“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联系生活说“熟能生巧”)
  3.欣赏“喜鹊登枝”,个性朗读“嗬!”
  
  [感悟]
  语词教学——紧贴语言生活之情。片断二的亮点在于让学生把情感融入课文之情,以“我”换上文中的“你”,先是骄傲、自豪、神气地读读句子,再是以填空方式夸夸自己的姥姥如何的“神”,剪什么像什么。这就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抓住情感影响教学效果这个重要因素,引领学生进入角色,结合学练语言,促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片断三的亮点在于,教者让学生理解“熟能生巧”这个词语的时候,打破习惯问学生“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你能用来造个句子吗?”的做法,而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熟能生巧”之事,随后用上这个词语交流。
  
  片断四
  《姥姥的剪纸》第十三自然段的教学
  1.出示剪纸图(老牛出神望着前方图、小兔朝着同一方向欢蹦远去图)。
  2.请同学们用心凝视这剪纸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这定定站着的,出神地望着远方的老牛仿佛在说______;这欢蹦远去的兔子仿佛在说______。
  3.给这幅图起个名字。(生:梦境;心愿;爱;亲情……)
  4.赏读文中语句。
  5.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填空:每当______,我______。
  
  [感悟]
  情境教学——彰显语文体验之趣。这个教学片断,教师利用情趣教学法,驱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感为动力,以体验为途径,以想象为依托,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促进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有效完善学习策略,构建意义学习的语文。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应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广泛地接触世界和积极地吸收知识的时期,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纯真和美好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真情的回报》一文,讲述了“我”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送报经历,表现了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是一篇蕴含浓郁人文气息的好教材。教学中,我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学方式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因此,我们呼唤有效教学,呼唤灵动的教学方式。   一、尝试自学,有效感悟  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
本文从语文课程学科发展的实际,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对语言知识内容做出分析和探讨,指出教师应在单元模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厚实语文课堂,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语言环境优势,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基础知识到能力发展,从课文延伸、多读少讲,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单元模块教学以“三读·二思·一回归”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意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
文言文阅读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较之于前几年,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保持了平稳,没有大的起落。  一、题型基本稳定,略有调整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与去年高度一致。许多试卷除了换了选文,换了具体内容,形式几乎和以前一模一样。  17套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上海卷,基本是三至四道客观题加上两至三句主观翻译题。客观题中有一道涉及选文核心内容,主观翻译题为重头戏。虽然考查点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
[作文内容]    毛泽东主席是同学们敬仰的伟人之一,大家都看过很多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对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你最近读的一本有关毛主席的书或看过的一场有关毛主席的电影,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要有真情实感,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毛泽东的画像和他的一些诗词,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文章,观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
2008年初夏时节,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优课比赛,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如何让课堂“亮”起来?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教法,制作课件。终于,一份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教学预案出炉了。带着自信,我走进课堂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遭遇意外    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  点”跌至了“冰点”。 
提倡作文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而在现实中却较多的存在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或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或缺乏主见,语言贫乏;或故作粉饰,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