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一位教学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怀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琐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边读边拟发言要点的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技巧的有效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其他文献
课程项目化教改代表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多数高职教师思想上不认同,行动上消极应付甚至抵制,使改革推进困难,成效不尽如人意。本文介绍美国的教育观念,
【摘 要】课堂教学效益与学生的参与效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堂课只有学生充分参与,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智力,发展能力,张扬个性,学会合作,才能体现生命灵动的价值所在,才能实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才能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精神,当然,我们追求的学生参与效能,不是只图课堂热闹的花架子,而是追求真正的效益。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参与效能  物理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效能呢?其实就是让学生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是其它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介绍了C/S和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阐述了C/S与B/S混合体系结构在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对体育教学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职能,促进其同步发展与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提高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因素;职能;整体效应     一、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
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的由来及内涵,分析了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阐述了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从中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出发,叙述了煤炭企业高阶业务的流程,详细分析了煤炭企业的业务框架和信息化框架。
通过对平塘县牙舟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思考,总结了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从改善基础设施、构建立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趋势。在"大众创业"队伍中,高校大学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率在2.3%左右,创业成功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