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教师与学生要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关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交往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热爱与尊重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特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在繁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会灵活运用各种充满教育智慧的小办法去热爱和尊重学生,那就是:“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
二、就事论事非评论品性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教师的工作是治疗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就事论事,而不要涉及学生个人的个性和品格。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讲,学生最厌恶老师一事既出就将陈年老账翻出来。而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学生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学生会怎么样呢?反正自己一无是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老师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因此对改错失去了信心,进而破罐破摔、我行我素。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点到为止,切莫唠叨没完。有些教师教育学生时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学生:“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凡事点到为止,在观察学生的反应后,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三、欣赏而非评判是赞美学生的技巧
在现阶段,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限制,形成他们各异而又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家中深得父辈、祖辈的宠爱迁就,在学校里也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其表现之一就是自尊心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尤其是师长的尊重、赏识,受不得一点委屈,更惶恐被伤害。如果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害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尊重这一整体心态的内在因素,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要正确使用激励机制,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不良习惯实行超前调控,逐步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四、诱导与启发是沟通的力量之源
诱导教育是教师的”硬“功夫,这不仅”硬“在措施上,还”硬“在教师应具有的品德上。诱导教育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爱心,还取决于教师的技巧。一般来说,”严慈相济“应是教师进行诱导教育时采用的原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诱导教育的合理途径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的方式应该是:感情走在说理的前面,说理走在斥责的前面,这也是学生心理上乐于承受的方式。说理能培养感情,培养感情能使你的行为或说理更有吸引力,使诱导教育更有成效。
總之,要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但是,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技巧。优秀的教师就如同有成就的音乐家,首先要经过岁月的累积获得技巧,然后再经过加工和提炼,最后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
一、 热爱与尊重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特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在繁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会灵活运用各种充满教育智慧的小办法去热爱和尊重学生,那就是:“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
二、就事论事非评论品性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教师的工作是治疗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就事论事,而不要涉及学生个人的个性和品格。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讲,学生最厌恶老师一事既出就将陈年老账翻出来。而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学生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学生会怎么样呢?反正自己一无是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老师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因此对改错失去了信心,进而破罐破摔、我行我素。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点到为止,切莫唠叨没完。有些教师教育学生时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学生:“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凡事点到为止,在观察学生的反应后,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三、欣赏而非评判是赞美学生的技巧
在现阶段,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限制,形成他们各异而又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家中深得父辈、祖辈的宠爱迁就,在学校里也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其表现之一就是自尊心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尤其是师长的尊重、赏识,受不得一点委屈,更惶恐被伤害。如果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害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尊重这一整体心态的内在因素,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要正确使用激励机制,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不良习惯实行超前调控,逐步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四、诱导与启发是沟通的力量之源
诱导教育是教师的”硬“功夫,这不仅”硬“在措施上,还”硬“在教师应具有的品德上。诱导教育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爱心,还取决于教师的技巧。一般来说,”严慈相济“应是教师进行诱导教育时采用的原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诱导教育的合理途径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的方式应该是:感情走在说理的前面,说理走在斥责的前面,这也是学生心理上乐于承受的方式。说理能培养感情,培养感情能使你的行为或说理更有吸引力,使诱导教育更有成效。
總之,要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但是,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技巧。优秀的教师就如同有成就的音乐家,首先要经过岁月的累积获得技巧,然后再经过加工和提炼,最后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