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功训练之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示范,传授技巧
教师范读浓缩着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是指导朗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以深情的范读,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表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在范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朗读的技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教师可根据课文中不同段落的内容,在范读时教给学生朗读时语气的变化。如教师在进行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的范读时,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二、解析重点,读出情感
对于重点词、句的解析的教学不少老师已经谈的很多了,我这里不再赘述,我就针对解析标点中所蕴含的情感谈点自己的见解。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同的标点有时侯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如《穷人》一课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那个段落中共出现了五次的省略号,仔细去解析这五个省略号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桑娜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过程:在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时,我们要读出桑娜的担心;在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有!……”时,我们应该读出桑娜既希望丈夫回来又害怕丈夫回来责骂她的矛盾复杂心情;在读“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时,我们应该读出她觉得增加了丈夫负担的自责;在读到“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时,我们应该读出她的坦然与决断。所以解析一些特定的标点符号,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三、方式多样,激发兴趣
我发现有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普遍缺乏朗读兴趣,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更应该重视通过采取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朗读,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范读的基础上可采用个别读、分组朗读、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针对朗读指导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去枝减叶”读;(2)“添油加醋”读;(3)分角色表演读。设计本案例我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再演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对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引导学生“添油加醋”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分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感悟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科技为辅,创设氛围
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可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创设氛围,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在朗读时更能够读出感情。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在教学之前通过多方收集,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视频和图片两个部分。在视频方面,我上网下载了宇航员在太空所拍摄到的地球。由于是动态的效果,相对于书上的那幅图更有吸引力,也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表达出了对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无比热爱。在图片资料的准备方面,我主要下载了地球遭受破坏的一些惨不忍睹的图片,在教学时配合伤感的音乐用投影仪一张一张的展示出来。学生看完后,朗读时的沉重心情表露无遗。所以,通过一些先进科技教学手段的辅助,创设情景氛围,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就能在朗读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五、增加时间,扩大范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但是在长期的教研过程中我却发现,学生在语文课上读的时间过少,读书的时间往往都被课堂上老师的“讲”和“问”的教学挤掉了。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参加教研活动,一个老师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在那节语文课上,40分钟的時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是轻描淡写,朗读练习又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而后又了无痕迹。除此之外这节课在朗读教学上还存在一个问题: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只盯住几个尖子,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所以要真正让学生学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更多学生“多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朗读时间吧,动口动心动容地去读,使我们的语文课既书声琅琅又情意浓浓!
一、重视示范,传授技巧
教师范读浓缩着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是指导朗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以深情的范读,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表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在范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朗读的技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教师可根据课文中不同段落的内容,在范读时教给学生朗读时语气的变化。如教师在进行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的范读时,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二、解析重点,读出情感
对于重点词、句的解析的教学不少老师已经谈的很多了,我这里不再赘述,我就针对解析标点中所蕴含的情感谈点自己的见解。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同的标点有时侯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如《穷人》一课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那个段落中共出现了五次的省略号,仔细去解析这五个省略号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桑娜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过程:在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时,我们要读出桑娜的担心;在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有!……”时,我们应该读出桑娜既希望丈夫回来又害怕丈夫回来责骂她的矛盾复杂心情;在读“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时,我们应该读出她觉得增加了丈夫负担的自责;在读到“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时,我们应该读出她的坦然与决断。所以解析一些特定的标点符号,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三、方式多样,激发兴趣
我发现有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普遍缺乏朗读兴趣,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更应该重视通过采取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朗读,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范读的基础上可采用个别读、分组朗读、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针对朗读指导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去枝减叶”读;(2)“添油加醋”读;(3)分角色表演读。设计本案例我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再演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对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引导学生“添油加醋”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分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感悟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四、科技为辅,创设氛围
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可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创设氛围,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在朗读时更能够读出感情。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在教学之前通过多方收集,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视频和图片两个部分。在视频方面,我上网下载了宇航员在太空所拍摄到的地球。由于是动态的效果,相对于书上的那幅图更有吸引力,也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表达出了对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无比热爱。在图片资料的准备方面,我主要下载了地球遭受破坏的一些惨不忍睹的图片,在教学时配合伤感的音乐用投影仪一张一张的展示出来。学生看完后,朗读时的沉重心情表露无遗。所以,通过一些先进科技教学手段的辅助,创设情景氛围,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就能在朗读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五、增加时间,扩大范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但是在长期的教研过程中我却发现,学生在语文课上读的时间过少,读书的时间往往都被课堂上老师的“讲”和“问”的教学挤掉了。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参加教研活动,一个老师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在那节语文课上,40分钟的時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是轻描淡写,朗读练习又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而后又了无痕迹。除此之外这节课在朗读教学上还存在一个问题: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只盯住几个尖子,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所以要真正让学生学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更多学生“多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朗读时间吧,动口动心动容地去读,使我们的语文课既书声琅琅又情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