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新课改的要求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加强及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现就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可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笔头占有相当的比例。就近多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单纯阅读理解就占了五篇40分;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对阅读后问题设置的理解方面看: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地计算,逐步变化成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中,你会很自然地碰到像“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一类的词,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段落揣摩出作者说话的目的、文中说话者的引申义,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有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imagine(想象)作者在下一个段落(原文中并没有)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以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这不仅对学生做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靠自身临场的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学习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素。教师如果靠一题一题的传授,学生靠一题一题地记“会”,那么在考场上最多是个中分低能的机器,就不用说是将来适应社会了。会教的人,往往是教给学生金钥匙。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普遍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真东西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
  前者而言,以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英语的能力,以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教师要利用它,对这段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作者的“思想轨迹”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一齐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一)坚持养成训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行交际。“口头”方面的某些基本功训练,对阅读理解有正面的帮助作用。交际语言不仅是指语言的音、意统一,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种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和实质,交际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交际,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我们教的才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教师应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
  三、阅读教学要当作工程来抓
  (一)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二)阅读过程明确“目标(goal)”
  1.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2.提问好、中、后进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4.细读:可以每隔几篇进行一次,教师要有所筛选,把握难度、深度,突出一个或两个侧面;5.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如果是从其它地方获取的试题,甚至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分析说明令人信服的理由。
  四、阅读教学的法宝是“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现在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得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开发学习潜能。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培养观察力,其次要培养注意力,再次要培养记忆力,另外还要培养思维想象力。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总之,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不抓不行。不但要长抓狠抓,而且要深抓重抓,一抓到底。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阅读是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方式。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讲解、学生笔记为主,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现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是对语篇内容和知识的传授,而且要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
其他文献
摘 要: 姚苧田在《史记菁华录》中对《史记》中补叙这一叙事手法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姚氏言语较分散,但理论之中已经呈现出对现代叙事学中叙事时间这一理论的回响,本文特就这一点略加分析。  关键词: 《史记菁华录》 补叙 叙事时间 一维性 多维性    一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应试文体八股文对写作规范要求更加严格,促使文人致力于文章写作技巧的挖掘,也更加积极于文章写作方法的追求,这就出现了评点。《史记
摘 要: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会对学生、教师本人和教育事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重大。作者选取了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生职业倦怠的客观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节方法,以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调适策略    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摘 要: 《洛丽塔》从被禁到成为畅销书,再到成为最有影响的书籍,这样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和对其态度的转变。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部永恒的悲剧之作,是悲剧的经典代表作,是非常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悲剧的解读,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其悲剧性,引发读者的深思。  关键词: 小说《洛丽塔》 态度 悲剧 深思    一、
摘 要: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国男篮控球后卫同世界强队控球后卫传球技术运用的对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控球后卫运用传球技术的能力差且成功率较低。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中国男篮控球后卫 传球技术运用    1.引言  传球技术是衡量一个球队运动技术水平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1]。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技术、战
摘 要: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关键词:
摘 要: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经常是“脱节”的,影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怎样才能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密切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处理相关“反馈信息”,以确保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信息反馈 有效运用    英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交际工具。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摘 要: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纯语言的现象,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现象。所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发展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针对汉语中常出现的词汇“心”作一个简单的隐喻分析,来说明隐喻在我们的生活的语言使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 “心” 实体隐喻 容器隐喻 空间隐喻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发展之前,语言学家们都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GM-CSF对机体炎症,肿瘤以及其他一些疾病都有较好的抑制或辅助治疗作用,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免疫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