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变法,都会遭受到利益集团的打压阻挠。
反对者会想出一切办法除掉变法者,而每一个变法者又都是一腔热血,甘愿为变法奉献一生。
有识之士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商鞅的尸体被车裂了,但是,他颁布的法令制度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政治制度。
一、商鞅变法因何而来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大国常年混战,平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公元前360年,由于秦国长期疲弱不振,秦孝公为求秦国强大,颁布了《求贤令》。
身在魏国的商鞅看到《求贤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之旅。
商鞅生活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当时,其他六国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变革,逐步走向了强大,而被视为“夷狄之地”的秦国,连参加各国会盟的资格都没有。
秦孝公图强变法,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
二、商鞅的变法,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潮流中,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在秦国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变法,主要内容有: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连坐制度。也就是说,一人犯法,有知情者必须向官府举报,否则视为同罪;
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取消世袭制度。大家注意了,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得按功授爵,不能靠祖上吃饭了;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实行郡县制,地方由国君派遣官吏进行治理;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和成年的兄弟不可以同住,成年后没有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迁都咸阳。
秦国旧时国都雍距离关中地区比较远,与魏、韩、楚等国的交界处较远,在处理与东方诸国的外交与征战事物方面都不方便,而咸阳地处关中中心位置,对于管理秦国更为方便,因此商鞅建议迁都咸阳。
商鞅变法改革了政治制度,实行了法律制度,鼓励生产,按军功授予官爵,这一系列措施为后来秦国的强大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潮流中,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史书评价“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因此,“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商鞅变法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商君死,法未败”更突显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旧贵族对商鞅怀恨在心,都想除掉这个心头之恨
纵观历史,每一次变法都会牵涉到统治阶级中的利益既得者,商鞅变法也不例外。
变法之前,秦国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旧贵族们世世代代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但是,商鞅变法规定,凡是没有军功的贵族都得从宗室贵族簿籍上除名,不得再享受特权。
而有军功的平民可以按军功封赏授爵。
商鞅变法中实行郡县制。本来旧贵族独霸一方,现在处处都要受到中央的管轄,再也无法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实行连坐制等,也给其他平民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于是,旧贵族以及一些平民百姓中反对商鞅变法的势力开始慢慢崛起。
在变法时,商鞅没有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格局,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秦孝公24年(公元前338年),支持变法的孝公去世,第二年太子驷即位,他就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即位,对于商鞅来说,就是失去了变法的支柱——虽然惠文王并不反对变法,但也不是商鞅的保护伞。
由于商鞅在变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旧贵族集团,没有适当的给旧贵族保留适当的权力,没有处理好与旧贵族的关系,让许多旧贵族失去了原有的根基,因此旧贵族当中很多人对商鞅怀恨在心,都想除掉这个心头之恨。
商鞅失去了秦孝公这个大靠山,一步步踏入了自己怎么也无法预料到的危险处境中去。
太子驷一即位,公子虔等人就告发商鞅“欲反”,秦惠文王就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想要住在旅馆里,旅馆老板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见他没有带身份凭证,就告诉商鞅秦国新实行的法律,如果旅馆让没有凭证的客人寄宿,旅馆老板是要治罪的,于是商鞅只好继续逃亡。
商鞅想逃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为他曾经生擒魏公子昂,帮助秦国打败了魏国,拒绝他入境。
商鞅一路逃亡,最后回到自己的封邑商,举邑兵抵抗。由于力量悬殊,战败身亡。
商鞅死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反对者会想出一切办法除掉变法者,而每一个变法者又都是一腔热血,甘愿为变法奉献一生。
有识之士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商鞅的尸体被车裂了,但是,他颁布的法令制度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政治制度。
一、商鞅变法因何而来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大国常年混战,平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公元前360年,由于秦国长期疲弱不振,秦孝公为求秦国强大,颁布了《求贤令》。
身在魏国的商鞅看到《求贤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之旅。
商鞅生活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当时,其他六国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变革,逐步走向了强大,而被视为“夷狄之地”的秦国,连参加各国会盟的资格都没有。
秦孝公图强变法,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
二、商鞅的变法,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潮流中,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在秦国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变法,主要内容有: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连坐制度。也就是说,一人犯法,有知情者必须向官府举报,否则视为同罪;
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取消世袭制度。大家注意了,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得按功授爵,不能靠祖上吃饭了;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实行郡县制,地方由国君派遣官吏进行治理;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和成年的兄弟不可以同住,成年后没有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迁都咸阳。
秦国旧时国都雍距离关中地区比较远,与魏、韩、楚等国的交界处较远,在处理与东方诸国的外交与征战事物方面都不方便,而咸阳地处关中中心位置,对于管理秦国更为方便,因此商鞅建议迁都咸阳。
商鞅变法改革了政治制度,实行了法律制度,鼓励生产,按军功授予官爵,这一系列措施为后来秦国的强大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潮流中,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史书评价“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因此,“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商鞅变法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商君死,法未败”更突显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旧贵族对商鞅怀恨在心,都想除掉这个心头之恨
纵观历史,每一次变法都会牵涉到统治阶级中的利益既得者,商鞅变法也不例外。
变法之前,秦国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旧贵族们世世代代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但是,商鞅变法规定,凡是没有军功的贵族都得从宗室贵族簿籍上除名,不得再享受特权。
而有军功的平民可以按军功封赏授爵。
商鞅变法中实行郡县制。本来旧贵族独霸一方,现在处处都要受到中央的管轄,再也无法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实行连坐制等,也给其他平民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于是,旧贵族以及一些平民百姓中反对商鞅变法的势力开始慢慢崛起。
在变法时,商鞅没有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格局,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秦孝公24年(公元前338年),支持变法的孝公去世,第二年太子驷即位,他就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即位,对于商鞅来说,就是失去了变法的支柱——虽然惠文王并不反对变法,但也不是商鞅的保护伞。
由于商鞅在变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旧贵族集团,没有适当的给旧贵族保留适当的权力,没有处理好与旧贵族的关系,让许多旧贵族失去了原有的根基,因此旧贵族当中很多人对商鞅怀恨在心,都想除掉这个心头之恨。
商鞅失去了秦孝公这个大靠山,一步步踏入了自己怎么也无法预料到的危险处境中去。
太子驷一即位,公子虔等人就告发商鞅“欲反”,秦惠文王就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想要住在旅馆里,旅馆老板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见他没有带身份凭证,就告诉商鞅秦国新实行的法律,如果旅馆让没有凭证的客人寄宿,旅馆老板是要治罪的,于是商鞅只好继续逃亡。
商鞅想逃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为他曾经生擒魏公子昂,帮助秦国打败了魏国,拒绝他入境。
商鞅一路逃亡,最后回到自己的封邑商,举邑兵抵抗。由于力量悬殊,战败身亡。
商鞅死后,被下令车裂其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