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际调查和教育观察,总结和分析了学生的体质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建议与对策,为学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焦作师专;体质;调查分析;健康
0.前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笔者对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结合平时的教育观察进一步分析研究,为我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通过对我校计算机系的422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状况进行抽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点带面,了解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身体素质抽样检测统计数字(抽测240人)
100米:优秀:1人,占0.42%;良好:19人,占7.9%;及格:47人,占19.6%;不及格:173人,占72.1%。
女800米,男1500米:优秀:2人,占0.83%;良好:12人,占5%;及格:58人,占24.2%;不及格:162人,占67.5%。
立定跳远:优秀:75人,占10.4%;良好:22人,占9.2%;及格:66人,占27.5%;不及格:27人,占53%。
女仰卧起坐,男引体向上:优秀:81人,占33.8%;良好:69人,占28.8%;及格:48人,占20%;不及格:42人,占17.5%。
2.2学生身体机能抽样检测统计数字(抽测50人)
心率:优秀:1人,占2%;良好:47人,占94%;及格:2人,占4%。
呼吸频率:均为良好。
肺活量:优秀:2人,占4%;良好:16人,占32%;及格:22人,占44%;不及格:10人,占20%。
握力:优秀:11人,占22%;良好:23人,占46%;及格:9人,占18%;不及格:7人,占14%。
脊肌力:优秀:9人,占18%;良好:24人,占48%;及格:8人,占16%;不及格:9人,占18%。
立体前屈:优秀:3人,占6%;良好:9人,占18%;及格:21人,占42%;不及格:17人,占34%。
从以上结果看出:学生普遍的运动能力较弱,耐力较差;心率、呼吸频率正常,但肺功能偏差,肌力处于一般水平,身体柔韧性也较差。即目前学生的体质普遍偏弱,存在下降的趋势。
2.3原因分析
生物医学认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体质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有计划的改变生活条件和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可见,除遗传因素外,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和身体锻炼这些后天性因素对体质的强弱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调查了解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以问卷的形式对100名学生平时锻炼情况作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平均每天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下的74人,30-60分钟的21人,60分钟以上的5人。
周末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经常性的5人,偶尔的74人,没有锻炼的21人。
对参加体育锻炼必要性的态度:必要的75人,没有必要的2人,无所谓的23人。
根据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目前学生体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由其内在因素造成的,包括二个方面:(1)学生普遍存在着健康意识差和自我锻炼主动性差的问题,怕苦、怕累、贪图享乐的思想严重。具体表现为:第一,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锻炼时不认真,甚至投机取巧,支差应付;第二,即使参加了一些体育锻炼,但锻炼时间短,锻炼内容不丰富,锻炼量不足,并且不能持之以恒;第三,怕晒太阳,怕流汗。适度的晒太阳可以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提高骨骼中钙的含量,增强骨骼坚硬度。锻炼时出汗,既调节了体温,又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生活习惯问题。在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老师和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只重视孩子的成绩,不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甚至忽视了体质的锻炼,再加上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养成了贪睡懒动,养尊处优,推脱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习惯。有些学生平时膳食结构不平衡,零食不离口,主食过于精细或经常以方便食品代替主食,以至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造成了体重超标或体重过轻以及慢性胃病。少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对其体质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贫困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和饮食上的过于节俭,既影响他们的胃肠功能和食欲,又会造成营养缺乏,导致体质下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健康。
3.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卫生健康及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劳动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应象抓德育教育、安全教育一样,抓好学生的卫生健康及劳动教育。关注学生的卫生健康及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的养成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形成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除做好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外,领导、教职工要带头参加体育运动和义务劳动,坚持体育锻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锻炼起来。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3.2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锻炼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学问再大,品德再高尚,也很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道理,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充足的身体锻炼。
3.3加强体育课教学,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
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在体育锻炼中的指导示范作用,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严格把关,促使学生达到和超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讲卫生、勤锻炼、重健康的生活素养。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的渗透卫生和健康教育,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的卫生和健康意识。如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理论,向学生阐述体质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此外,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丰富多采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形式多样规模不同的体育比赛,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锻炼起来,并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3.4加强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扩充学生的活动空间
学校要加大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有活动的空间。同时,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所和设施以及其他可进行锻炼的空间进行锻炼外,还可利用学校附近的体育馆、运动场及设施进行锻炼。学校各班级也应有一定數量的简单体育器材,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使学生的锻炼形式进一步呈现多样化,从而强化学生的锻炼激情。
3.5进一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体质健康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除做好思想工作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思想和经济压力,改善他们的饮食基础,保证合理营养,彻底消除因营养而造成的体弱现象,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3.6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创造适于锻炼的文化背景和良好环境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杨贵仁曾指出:“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体质是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努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锻炼落到实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提高锻炼水平,逐渐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教体艺.[2006]3.
[3]丁涛,李文峰.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11).
【关键词】焦作师专;体质;调查分析;健康
0.前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笔者对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结合平时的教育观察进一步分析研究,为我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通过对我校计算机系的422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状况进行抽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点带面,了解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身体素质抽样检测统计数字(抽测240人)
100米:优秀:1人,占0.42%;良好:19人,占7.9%;及格:47人,占19.6%;不及格:173人,占72.1%。
女800米,男1500米:优秀:2人,占0.83%;良好:12人,占5%;及格:58人,占24.2%;不及格:162人,占67.5%。
立定跳远:优秀:75人,占10.4%;良好:22人,占9.2%;及格:66人,占27.5%;不及格:27人,占53%。
女仰卧起坐,男引体向上:优秀:81人,占33.8%;良好:69人,占28.8%;及格:48人,占20%;不及格:42人,占17.5%。
2.2学生身体机能抽样检测统计数字(抽测50人)
心率:优秀:1人,占2%;良好:47人,占94%;及格:2人,占4%。
呼吸频率:均为良好。
肺活量:优秀:2人,占4%;良好:16人,占32%;及格:22人,占44%;不及格:10人,占20%。
握力:优秀:11人,占22%;良好:23人,占46%;及格:9人,占18%;不及格:7人,占14%。
脊肌力:优秀:9人,占18%;良好:24人,占48%;及格:8人,占16%;不及格:9人,占18%。
立体前屈:优秀:3人,占6%;良好:9人,占18%;及格:21人,占42%;不及格:17人,占34%。
从以上结果看出:学生普遍的运动能力较弱,耐力较差;心率、呼吸频率正常,但肺功能偏差,肌力处于一般水平,身体柔韧性也较差。即目前学生的体质普遍偏弱,存在下降的趋势。
2.3原因分析
生物医学认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体质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有计划的改变生活条件和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可见,除遗传因素外,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和身体锻炼这些后天性因素对体质的强弱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调查了解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以问卷的形式对100名学生平时锻炼情况作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平均每天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下的74人,30-60分钟的21人,60分钟以上的5人。
周末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经常性的5人,偶尔的74人,没有锻炼的21人。
对参加体育锻炼必要性的态度:必要的75人,没有必要的2人,无所谓的23人。
根据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目前学生体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由其内在因素造成的,包括二个方面:(1)学生普遍存在着健康意识差和自我锻炼主动性差的问题,怕苦、怕累、贪图享乐的思想严重。具体表现为:第一,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锻炼时不认真,甚至投机取巧,支差应付;第二,即使参加了一些体育锻炼,但锻炼时间短,锻炼内容不丰富,锻炼量不足,并且不能持之以恒;第三,怕晒太阳,怕流汗。适度的晒太阳可以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提高骨骼中钙的含量,增强骨骼坚硬度。锻炼时出汗,既调节了体温,又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生活习惯问题。在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老师和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只重视孩子的成绩,不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甚至忽视了体质的锻炼,再加上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养成了贪睡懒动,养尊处优,推脱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习惯。有些学生平时膳食结构不平衡,零食不离口,主食过于精细或经常以方便食品代替主食,以至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造成了体重超标或体重过轻以及慢性胃病。少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对其体质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贫困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和饮食上的过于节俭,既影响他们的胃肠功能和食欲,又会造成营养缺乏,导致体质下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健康。
3.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卫生健康及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劳动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应象抓德育教育、安全教育一样,抓好学生的卫生健康及劳动教育。关注学生的卫生健康及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的养成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形成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除做好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外,领导、教职工要带头参加体育运动和义务劳动,坚持体育锻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锻炼起来。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3.2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锻炼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学问再大,品德再高尚,也很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道理,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充足的身体锻炼。
3.3加强体育课教学,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
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在体育锻炼中的指导示范作用,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严格把关,促使学生达到和超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讲卫生、勤锻炼、重健康的生活素养。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的渗透卫生和健康教育,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的卫生和健康意识。如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理论,向学生阐述体质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此外,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丰富多采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形式多样规模不同的体育比赛,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锻炼起来,并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3.4加强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扩充学生的活动空间
学校要加大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有活动的空间。同时,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所和设施以及其他可进行锻炼的空间进行锻炼外,还可利用学校附近的体育馆、运动场及设施进行锻炼。学校各班级也应有一定數量的简单体育器材,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使学生的锻炼形式进一步呈现多样化,从而强化学生的锻炼激情。
3.5进一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体质健康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除做好思想工作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思想和经济压力,改善他们的饮食基础,保证合理营养,彻底消除因营养而造成的体弱现象,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3.6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创造适于锻炼的文化背景和良好环境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杨贵仁曾指出:“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体质是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努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锻炼落到实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提高锻炼水平,逐渐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教体艺.[2006]3.
[3]丁涛,李文峰.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