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价值不再停留于理论
“江淮汽车是我所见过的最接近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创始人,在考察江淮汽车集团之后如此评价。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五项修炼》及所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引入到中国以来,迅速地风靡整个中国企业界与学术界。
然而,“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又是尴尬的。太多的人在赞叹学习型组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巨大价值,但却几乎没有人能够用业绩米证明这种理论上的价值。
“很多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都是走形式!是拿企业的行为往学习型组织去靠,只为做表面文章。”学习型组织研究专家叶延红一针见血。
难能可贵的是,十多年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简称“江淮汽车”)没有把学习型组织当成招牌或一场运动,而是用不懈的实践与骄人的业绩,证明了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令人惊讶的例外
对于很多汽车企业来说,2005年是个让人不愿回首的年头。商务邯统计:2005年1~11月的汽车整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为8.69%,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196.25亿元,降幅达到29.79%。
与此同时,国内1 4家重点汽车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而独独例外的那一家,却反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54%,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利润同比增长27.63%,更是14家重点企业中唯一利润正增长的企业。
这个逆势崛起的“另类”,就是地处安徽的江淮汽车。这还是当年那个濒临倒闭、根本生产不了汽车的“汽车企业”吗?相对于合资多年、背靠全球巨人的三大汽车集团,江淮汽车凭什么逆风飞扬、一枝独秀?
“例外”的意外答案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上升为一个国内排名前10位的造车集团,并在2005年独领风骚,于是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被屡屡问及“江淮秘诀”。他回答:“如果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坚持不懈地抓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让有限的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事实上,如同很多国有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遇到的尴尬一样,江淮汽车也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甚至不得不以生产老鼠夹子、旱冰鞋等“小儿科”来换米下锅。1990年,左延安上任。他整合所有资源,全部投入到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涉足的客车专用底盘项目上。在外人看来,左延安押宝底盘无异于一次生死攸关的“赌博”,但投注客车专用底盘市场让江淮实现了一役翻身。
“为什么我们1996年时没有上ERP?为什么1990年我们砍掉了发动机项目,2001年又重新启动?这都是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系统运作的结果。”左延安说。
在江淮汽车采访时,记者所到厂房、车间、办公楼,到处都能看到“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协调平衡,追求卓越”这样的标语,事实上这也昭示出了为什么江淮能成为14家重点企业中另类上行的答案。
从用手做事,到用心做事
“所有的学习型组织都有两个特征。”左延安说,“第一,有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第二,这个组织有反思的能力。”
熟悉《第五项修炼》的人都知道,反思是彼得一圣吉的核心思想之一,而如何将之用于实践,并产生效果,江淮颇有心得。江淮汽车大学校长康易成说:“学习型组织的魅力就在于:问题刚刚暴露,就能尽早地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每个人不断地找出自己的问题。”
然而总是要跟自己“过不去”,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迈出第一步均时候。
江淮的技术研发部门定期要对图纸进行评审。从前这个活动都是由部门领导来做,但如何能让活动从一个由上至下的评审变为从下至上的学习呢?于是江淮决定让每个员工都可以对图纸进行评价,提意见。然而一开始,制图人对这种方式本能上无法接受——谁愿意让大家对自己的图纸指手画脚?而员工们也不大放得开——谁愿意干得罪人的事呢?
“后来我们决定:把绘图人的名字遮挡起来,这样作者不觉得没面子,员工们也可以开诚布公。”康易成说。然后,再将员工们对图纸的意见进行总结反馈给制图人。
底盘设计部工程师李学增说:“通过图评活动,我发现我好像比以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了。
光看图纸很有局限性,我可能只关注我自己的分组,但到了现场我就能注意到相关分组,注意到系统,我的设计才能更完善。”
“让员工学会用‘心’做事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让员工学会用‘心’做事而不是用‘于’做事,再严格的制度都做不到,只有通过潜移默化来塑造。”江淮汽车副董事长、江汽股份公司总经理安进如是说。
“活出生命的意义”
对于进行了10年学习型组织建设实践的江淮来说,什么是它心目中完美的学习型组织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学习型组织,只有最接近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左延安说。而对于一个不断趋于完美的过程来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对新成员、新事业的培训。”康易成坦言,“如何让新鲜血液融入江淮文化,让学习型组织建设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2002年,现在的江淮专用车公司加入到江淮,作为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刚刚进入江淮的大家庭,新团队在文化上有些格格不入。“我跟左总举例,江淮已经上高速公路了,已经跑到120迈,但我这个团队一下子被带上高速,那一定是头昏眼花。”专用车董事长未德训说。
此时恰逢彼得·圣吉团队到江淮考察,对江淮提出了将企业愿景分解到个人的建议,这让江淮眼前一亮,同时让左延安对如何带动新团队有了想法。于是2002年,愿景分解的试点工作在专用车公司展开。
为了巩固个人愿景对员工的激励,专用车公司推出了“一句话愿景”活动。记者看到,在干事张爽的桌子上放着这样一个牌子:“现在跟着别人干,半年试着自己干,一年我带别人干”。
“团队学习跟个人修养还不太一样,它更强调个人跟组织的进步相结合。大家在一起,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在一起共同学习。”左延安说,“彼得·圣吉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让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品格训练:让员工快乐
让员工快乐,可能是所有有内涵的企业都在追求的。江淮的秘诀在哪里?或许我们能从江淮2000年以来推行的品格训练中找到答案。
2000年年初,中国力,入WT0,国内企业纷纷讨论如何应对,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或曰技术落后,或曰管理滞延……江淮汽车的领导团队经过认真反思,却别有一番见解。左延安这样说:“加入WTO以后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科学技术,因为新技术很快就可以被模仿;唯一不能模仿的,就是人的素质!”
于是在2000年年底,一项新的培训——品格训练在江淮拉开了序幕。
为了做好“品格第一”的培训工作,公司成立了课题组,负责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设计,并精心选择了6位老师,分别讲解12种品格:尽责,整齐,自重,明理,热诚,守信,宽容,主动,知足,敬畏,公正,感恩。
“第一期品格训练时我们诚惶诚恐,却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康易成回忆,“我们的品格训练是先从领导干部开始的,我们强调领导不是教导品格,而是示范品格,同时在企业内部精心营造一种向善、向上、向美的品格氛围,让员工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此来打造与众不同的JAC人!”
事实上,江淮的品格训练最终强调的是员工之间的爱与关怀,是领导对员工的倾听、理解、欣赏。或许这种融洽的气氛,就是“快乐工作”的首要条件吧。
“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就会发现:其中都是有品格训练内容的。”叶延红说,“品格训练培养了员工对职业道德的尊重,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江淮汽车有这样一个推论:品格好才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能形成合作,有了合作才能形成团队,好的团队就能创造奇迹!”康易成说。
(作者单位:《中外管理》)
“江淮汽车是我所见过的最接近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创始人,在考察江淮汽车集团之后如此评价。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五项修炼》及所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引入到中国以来,迅速地风靡整个中国企业界与学术界。
然而,“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又是尴尬的。太多的人在赞叹学习型组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巨大价值,但却几乎没有人能够用业绩米证明这种理论上的价值。
“很多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都是走形式!是拿企业的行为往学习型组织去靠,只为做表面文章。”学习型组织研究专家叶延红一针见血。
难能可贵的是,十多年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简称“江淮汽车”)没有把学习型组织当成招牌或一场运动,而是用不懈的实践与骄人的业绩,证明了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令人惊讶的例外
对于很多汽车企业来说,2005年是个让人不愿回首的年头。商务邯统计:2005年1~11月的汽车整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为8.69%,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196.25亿元,降幅达到29.79%。
与此同时,国内1 4家重点汽车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而独独例外的那一家,却反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54%,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利润同比增长27.63%,更是14家重点企业中唯一利润正增长的企业。
这个逆势崛起的“另类”,就是地处安徽的江淮汽车。这还是当年那个濒临倒闭、根本生产不了汽车的“汽车企业”吗?相对于合资多年、背靠全球巨人的三大汽车集团,江淮汽车凭什么逆风飞扬、一枝独秀?
“例外”的意外答案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上升为一个国内排名前10位的造车集团,并在2005年独领风骚,于是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被屡屡问及“江淮秘诀”。他回答:“如果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坚持不懈地抓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让有限的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事实上,如同很多国有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遇到的尴尬一样,江淮汽车也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甚至不得不以生产老鼠夹子、旱冰鞋等“小儿科”来换米下锅。1990年,左延安上任。他整合所有资源,全部投入到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涉足的客车专用底盘项目上。在外人看来,左延安押宝底盘无异于一次生死攸关的“赌博”,但投注客车专用底盘市场让江淮实现了一役翻身。
“为什么我们1996年时没有上ERP?为什么1990年我们砍掉了发动机项目,2001年又重新启动?这都是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系统运作的结果。”左延安说。
在江淮汽车采访时,记者所到厂房、车间、办公楼,到处都能看到“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协调平衡,追求卓越”这样的标语,事实上这也昭示出了为什么江淮能成为14家重点企业中另类上行的答案。
从用手做事,到用心做事
“所有的学习型组织都有两个特征。”左延安说,“第一,有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第二,这个组织有反思的能力。”
熟悉《第五项修炼》的人都知道,反思是彼得一圣吉的核心思想之一,而如何将之用于实践,并产生效果,江淮颇有心得。江淮汽车大学校长康易成说:“学习型组织的魅力就在于:问题刚刚暴露,就能尽早地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每个人不断地找出自己的问题。”
然而总是要跟自己“过不去”,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迈出第一步均时候。
江淮的技术研发部门定期要对图纸进行评审。从前这个活动都是由部门领导来做,但如何能让活动从一个由上至下的评审变为从下至上的学习呢?于是江淮决定让每个员工都可以对图纸进行评价,提意见。然而一开始,制图人对这种方式本能上无法接受——谁愿意让大家对自己的图纸指手画脚?而员工们也不大放得开——谁愿意干得罪人的事呢?
“后来我们决定:把绘图人的名字遮挡起来,这样作者不觉得没面子,员工们也可以开诚布公。”康易成说。然后,再将员工们对图纸的意见进行总结反馈给制图人。
底盘设计部工程师李学增说:“通过图评活动,我发现我好像比以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了。
光看图纸很有局限性,我可能只关注我自己的分组,但到了现场我就能注意到相关分组,注意到系统,我的设计才能更完善。”
“让员工学会用‘心’做事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让员工学会用‘心’做事而不是用‘于’做事,再严格的制度都做不到,只有通过潜移默化来塑造。”江淮汽车副董事长、江汽股份公司总经理安进如是说。
“活出生命的意义”
对于进行了10年学习型组织建设实践的江淮来说,什么是它心目中完美的学习型组织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学习型组织,只有最接近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左延安说。而对于一个不断趋于完美的过程来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对新成员、新事业的培训。”康易成坦言,“如何让新鲜血液融入江淮文化,让学习型组织建设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2002年,现在的江淮专用车公司加入到江淮,作为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刚刚进入江淮的大家庭,新团队在文化上有些格格不入。“我跟左总举例,江淮已经上高速公路了,已经跑到120迈,但我这个团队一下子被带上高速,那一定是头昏眼花。”专用车董事长未德训说。
此时恰逢彼得·圣吉团队到江淮考察,对江淮提出了将企业愿景分解到个人的建议,这让江淮眼前一亮,同时让左延安对如何带动新团队有了想法。于是2002年,愿景分解的试点工作在专用车公司展开。
为了巩固个人愿景对员工的激励,专用车公司推出了“一句话愿景”活动。记者看到,在干事张爽的桌子上放着这样一个牌子:“现在跟着别人干,半年试着自己干,一年我带别人干”。
“团队学习跟个人修养还不太一样,它更强调个人跟组织的进步相结合。大家在一起,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在一起共同学习。”左延安说,“彼得·圣吉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让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品格训练:让员工快乐
让员工快乐,可能是所有有内涵的企业都在追求的。江淮的秘诀在哪里?或许我们能从江淮2000年以来推行的品格训练中找到答案。
2000年年初,中国力,入WT0,国内企业纷纷讨论如何应对,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或曰技术落后,或曰管理滞延……江淮汽车的领导团队经过认真反思,却别有一番见解。左延安这样说:“加入WTO以后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科学技术,因为新技术很快就可以被模仿;唯一不能模仿的,就是人的素质!”
于是在2000年年底,一项新的培训——品格训练在江淮拉开了序幕。
为了做好“品格第一”的培训工作,公司成立了课题组,负责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设计,并精心选择了6位老师,分别讲解12种品格:尽责,整齐,自重,明理,热诚,守信,宽容,主动,知足,敬畏,公正,感恩。
“第一期品格训练时我们诚惶诚恐,却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康易成回忆,“我们的品格训练是先从领导干部开始的,我们强调领导不是教导品格,而是示范品格,同时在企业内部精心营造一种向善、向上、向美的品格氛围,让员工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此来打造与众不同的JAC人!”
事实上,江淮的品格训练最终强调的是员工之间的爱与关怀,是领导对员工的倾听、理解、欣赏。或许这种融洽的气氛,就是“快乐工作”的首要条件吧。
“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就会发现:其中都是有品格训练内容的。”叶延红说,“品格训练培养了员工对职业道德的尊重,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江淮汽车有这样一个推论:品格好才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能形成合作,有了合作才能形成团队,好的团队就能创造奇迹!”康易成说。
(作者单位:《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