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展示当代学子风采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积淀,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尤其是对礼学的传承与发扬底蕴深厚。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推行文明礼貌养成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基于此,本文着重从传统礼仪文化出发,深入探索传统礼仪文化对小学生文明礼貌养成的意义,并通过深入的传统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礼貌用语习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传统文化;礼貌用语;良好习惯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的结晶,是我国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多元文化体系也逐步形成,各种复杂文化理念相互交织,在丰富文化氛围的同时,也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社会中各种文化的影响,文明礼貌用语逐步被“个性化”的交际用语所取代,不仅偏离了传统礼仪的规范,甚至缺失了基本的尊重与平等,这些不良文化的渗透,使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小学生受到严重的影响,加强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礼貌用语习惯已刻不容缓。
  一、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对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影响
  1.传导传统礼仪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尤其是礼仪文化更是其精髓所在。利用传统礼仪智慧的传导,让小学生了解深厚的礼仪文化底蕴,从先贤的做人、处事中感悟真谛,理解传统礼仪对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传统礼仪思想,为学生的行为与礼貌养成提供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在我国的经典国学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礼仪文化,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从古人的礼仪智慧中提取重要的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礼仪智慧。
  2.发掘学生潜在品质
  古从云:“给学礼,无以立。”在当今的复杂文化的影响下,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极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利用传统文化来唤醒人的真、善、美,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礼仪文化所彰显的生活价值,并积极从中领悟与感知,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学生的德育与品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而传统礼仪教育就是提升学生品质的开端,通过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使学形成文明礼貌交流的意识,从而带动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内在品质。
  3.指导文明礼貌行为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任何外界因素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加之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度缺乏,更需要帮助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文明礼貌用语就是走向文明习惯的第一步,传统文化对文明礼貌作出了众多的论述。如《论语》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都讲到了做人的道理。再如《弟子规》中说到“余力学文”,就是要利用传统礼仪文化指导实际行为,以求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提供文明礼貌的依据,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形成。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生礼貌用语习惯培养策略
  1.善用礼貌用语,渗透文明礼貌理念
  古人有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从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的交往中,文明礼貌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当前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提升文明礼貌意识,必然会对学生的今后成长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明礼貌教育中,要利用传统文化的理念进行文明礼貌渗透,创设良好的培养环境,使小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其中,并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动。例如,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广泛引导学生运用文明礼貌用语,尤其是日常最常用的“请”“您好”“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改变部分小学生说话随意的习惯。并且要将教育进行拓展,不仅在校园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还要向家庭进行延伸,尤其是对家庭成员、长辈等,不能直呼其名。在日常的同学、家庭、社会交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利用文明礼貌用语,以获得别人的接纳与认可。如“早上好”“麻烦您”“谢谢”等,并利用有效的契机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增强氛围渲染,创设文明礼貌环境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的场所,要实现对学生文明礼貌潜移默化的感染,就必须要借助氛围的全面营造,让学生时刻处于文明礼貌的大环境当中,让学生能够在平常的交往中引起重视,进而促进学生文明礼貌用语习惯的形成。首先,要增强文明礼貌文化的渲染。文明礼貌形式看似简单,但要养成持久的习惯却并非易事,必須要进行耳闻目染。例如,让学校的教室、过道、活动场所,张贴具有特色的宣传画、宣传标语,设置班级文明礼貌的主题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明礼貌用语或交流方法。其次,要增强文明礼貌活动的渲染。活动是小学生重要的放松方式,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关于文明礼貌的小游戏、小比赛、小故事等,在学生当中进行传递与分享,增强文明礼貌的存在感与融入感。也可通过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文明礼貌主题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素养,并积极树立文明礼貌标兵,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带动学生参与,争做文明礼貌标兵,打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3.注重行为渗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简单的理念传导,而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渗透与运用的,小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模仿与学习能力,但在主动运用与行为拓展上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巩固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习惯,就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实践运用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长期的自然习惯。例如,从一个简单的“敲门”习惯就能够进行拓展教育,少数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对于传统礼仪文化感悟不深、理解不透,当在进入办公室、教室时比较随意,稍好一点的能够喊一声“报告”便自行进入。针对小这生这样的表现,教师可以立足此问题,向学生传导“敲门”的礼仪文化,如轻敲三下,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并首先要进行问好,离开后要说“再见”等,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在日常的行为过程中注意观察,适时进行强调与纠正,让学生形成定式与习惯。同时,还可以建立文明礼貌行为标准和量化制度,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监督促进中,更好的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参与度,真正达到知行合一,行为渗透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必须弘扬与传承的经典文化,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孙运超.小学礼仪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李乃让,张晓君.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习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08):21.
其他文献
【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人教版教科书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宋词。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及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使用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以“兼”“归”“恐”“人间”等关键词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并提出相应问题
本报综合消息 12月2日,教育部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交流总结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經验做法,谋划“十四五”时期德育工作改革发展,切实推动基础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并致辞。  郑富芝指出,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建设,锐意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问题,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迈上了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乐泉小学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对家庭因素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影响及相应解决方法做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长对入学适应重视程度和家长对教师角色定位三个方面,并且针对以上因素就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实际解决方案。本研究从家庭方面对提高小学新生入学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高成为各科教学的核心要求,对不同学习階段的教师以及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较高的审美素养,以实现自我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既强调学生基础读写能力的训练,又强调培养学
【摘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更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辛勤付出,在新课改不断深度、教育事业如火如荼超前奋进的今天,广大教职工需要以新理论为引导,内化新观念、外化新方法,避免出现能力欠缺、心理倦怠等问题,全面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着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本文对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教育;团队建设  目前,争做“四有”好教师是每位教职工都
【摘要】自然拼读法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生机械记忆单词的方式,利用字母、音节组合成单词的规律,让学生在拼读的过程中记忆单词,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单词的记忆效率,让英语的学习更加快乐。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旨在提高自然拼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然拼读;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去年暑假,天气非常炎热,我整天无事可做,感到无聊极了。一天,在工业园上班的爸爸对我说:“儿子,你年纪也不小了,带你到我的工厂去,当一天工人,体验一下工人们的辛苦。”我愉快地答应了。  到了工厂,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你让我来,究竟要我做点什么?”爸爸微笑着把我领进仓库里。哇!这儿好闷热啊,像个火炉似的,几把大风扇,几个大窗户全打开了,可还是很热。我想:爸爸不会是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吧?  这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号)精神,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入开展小学书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习得一手好字,书写美的人生,秉承“写字育人”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数学、英语等科更好地进行教学增力。广东省小语会教育科学研究综合规划项
【摘要】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實施思辨性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理念下的重要阅读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教学中,推崇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语言建构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学习中保持质疑和批判的良好态度,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新知,还能够有效提升他们自主解决问题意识和质疑探索能力。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德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认可并付诸实践,从内心深处认可德育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为核心,结合教学实际案例,提出了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和有效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升小学生德育素养水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