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信用制度的形成基础与建构路径——基于集体行动制度演进的逻辑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k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医疗服务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和虚拟社会空间,使传统熟人社会基于特定地域和社会关系的医疗信用约束失效,催生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医疗信用难题。源于第三方的外生性政府监管方案或市场化方案都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以及信息与制度难以协同演化的问题。在医疗保障资源兼具非排他性和竞争性财产属性而与公共池塘资源相似的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虚拟社会的构建、医疗卫生领域的利益竞争结构,为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信用制度方案提供了适用空间。基于自组织集体行动信用制度的供给、承诺和监督,当下应建立各医疗主体共同参与的信息服务平台并完善组织与个体的公共信用档案,构建医疗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实现信息互通,制定信用结果的共同运用尤其是联合惩戒制度,从外部环境和内在约束两方面保障医疗卫生集体行动共同体信用制度的正常运行。
其他文献
文化研究引入我国时,曾引发了文艺学学科的反思。但同时,它也被文艺学学科所责难和反思。此后,文化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伴随着反思,诸如文化研究困惑说、文化研究的困境论等都可谓共享了反思的"知识型"。通过考察会发现,文化研究的反思可分为几种类型,即文艺理论视野中的文化研究反思、文化研究"他者"视域中的中国文化研究反思等,而反思的背后其实是从"理论的旅行"到"理论的再生产"的转型焦虑和诉求。考察文化研究的反思与转型问题,既有助于从一个角度厘清文化研究的历史,又可以促进文化研究的自觉,对于文化研
海德格尔曾经提出科学的本质是研究。然而,关于研究的意义,人们却众说纷纭。通过对康德、海德格尔、拉图尔与莱茵伯格的讨论,可以区分出两种视角:先验视角与经验视角。根据前者,研究为科学提供了可能性的先天条件。根据后者,研究必须通过现实实践才能展开,它构成了知识的后天条件。尽管存在深刻差别,两种视角的旨趣是一致的,即通过刻画研究概念以阐释科学的本质及其特征,而不同的研究概念代表了阐释科学的不同方式。
情境主义国际主张的漂移的流动场境和转场本质,本身就在于打破主体在场的金钱构式凝固性的心理地理学革命,也是日常生活微观革命中让商业法则失效的挑战性游戏。漂移正好是快速改变被资产阶级景观支配和日常生活场境微观氛围的举动,它通过创造性的游戏,让资产阶级"已知的人类关系"下麻木的苟生重新获得一种激情转变,这也就实现了在微观生活细节层面上的革命情境建构。
长期存在的性别工资差距会影响女性劳动供给进而影响稳就业,本文从稳就业视角考察性别身份认同规范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机制表明性别身份认同规范对女性工资收入有负向影响,对男性工资收入有正向影响,进而产生了性别工资差距。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使用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发现性别身份认同规范对女性工资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男性工资收入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交互项回归结果表明性别身份认同规范对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性别身份认同规范对女性工资收入的负向影响
无意识理论在精神分析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建构了其无意识理论,但并没有解释其无意识理论的本质。拉康以"回到弗洛伊德"为口号、以索绪尔语言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为基础,重新建构了无意识理论。在拉康无意识理论中,他澄清了能指以及能指链条的重要性,抛弃了传统的以俄狄浦斯情节为核心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道路,认为应该从语言学入手来重新建构结构主义式精神分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被理论界看作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转变。
团队跨界行为是团队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方式,可提升团队创新和竞争力。本文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感知会影响团队跨界行为的频次,但同时,通过跨界行为获得的资讯在缺乏团队自省的情况下,对团队创新的效用会减弱。本研究对江苏等地多家企业的团队进行了调研,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环境不确定性感知、跨界行为和团队创新的效用机制,并指出团队的主观感知与主动的自省对于团队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将未来社区概念引入到当下乡村总体发展及社会治理的复杂进程中,我们会发现,处于转折关头的乡村世界似乎正面临着一种将现实问题解决与未来持续发展"毕其功于一役"的发展机遇,这便是近年来在浙江勃兴的带有较强超前性的农村版未来社区建设。作为一个集乡村更新及社区发展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以"人口净流入量+三产融合增加值"为基础,以乡村更新为主线,兼涉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在实践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更新视域"、生态视域、产业技术视域以及社会文化视域等方面对
当前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极大地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从社会空间角度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城乡空间结构失调和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结果,是城乡社会空间结构不平等的一种表现。本文运用社会空间分析新视角,主张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布局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序的城乡空间要素流动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平等的城乡居民空间权利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对胶东地区的经验分析发现,胶东城乡发展具有自己的时空特征和优势,具有相对协调发展的趋势,但在城乡空间融合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城乡空间要素均衡协调需要改变过去城乡二元分割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与基层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村民自治的自利性决定了其在成员权益保障方面的局限性。廓清司法介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虽然通过司法认定成员资格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但只要将基本生存保障原则、平等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互联原则、确定性原则贯穿到司法认定成员资格认定实践中,各种矛盾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化解。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战略。通过资源下沉、赋权基层,解决基层政府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推诿扯皮和碎片化等问题,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提高基层政府的活力。北京市在加强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探索性地提出"吹哨报到"改革举措。本文通过对北京三个街道的案例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动力、压力、保障、协作、效能等5大系统的分析框架,描述并解释推动"吹哨报到"工作有效运转的动力机制。同时,基于访谈本文探析了该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通过将互评机制落实到位、加强网络治理等措施来提高其长效运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