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画界对于传统国画“以形写神”的特征,主要有两种认识方式:一种是“由形入神”“先形后神”的理解与阐释方式,认为国画必须首先注重“写形”,然后才能谈到“写神”的问题,不重“形”的国画,“神”也将无所依附。持此类观点的国画家,由于重视写实和造型,因此更易于借鉴西方素描思维来对中国画进行改造;另一种是“以神赋形”的理解与阐释方式,强调由内而外地理解“以形写神”,认为国画的“神似”可以概括“形似”。持此类观点的国画家,更重视传统笔墨在“以形写神”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两类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方式,分别衍生出了不同的国画创新和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