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与候选基因辅助选育

来源 :作物育种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研究了304个来源于中156/谷梅2号的重组自交系(RIL)和80个来源于Vandana/Moroberekan的高世代回交群体(BC3B和BC3F4)。在RIL中,利用RFLP,RAPD,SSLP,RGA和候选基因标记定位了一个对菲律宾稻瘟病菌株Ca89(谱系4)的抗性主基因,该基因来源于谷梅2号,暂定名为Pi-26(t),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两个RGA标记之间,距离标记RGA24a为4.9cM,距离RGA6a为8.4cM。同时,定位了对浙江稻瘟病菌株92-183的两个抗性基因,其中一个基因来自于中
其他文献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了陆地棉761H×异常棉(Gossypium anomalum)种间杂交种的特征并检测其杂交种的状况。在筛选的24个随机引物中,选用了12个引物,共得到182个扩增
叶角斑病是菜豆的一种主要病害。这种病原的广泛遗传变异性要求我们不断地培育新的抗性品种。以前已鉴定到并描述了不同的抗性源。在巴西的Minas Gerais州发现了4种主要的抗
近年来,黄淮麦区由于气温偏暖,长期干旱少雨,造成小麦黄矮病流行。在“863”计划资助下,开展了抗黄矮病育种工作,筛选了一批农艺性状较好的抗黄矮病品系。为了进一步利用好这些品
NEA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远缘杂交的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的一类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新材料,叶色深绿,营养体旺,不育性稳定彻底,群体不育株率和单株不育度均达100
在通常进行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研究中,大多采用稻瘟病菌优势小种混合接种方法来测定品种的抗瘟性。由于同一小种不同菌株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致病类型,因此“代表性菌株”的代表
为了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提高物品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便于手术器械的管理而设计手术器械装置。
理想株型育种对于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株型育种的矮化育种使水稻单产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目前正孕育着水稻单产再次突破的超级稻育种也涉及到株型育种。
1997年,由日本科学家牵头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选取主要栽培粳稻品种“日本晴”为研究材料。美国的Mensanto公司和瑞士Syngenta公司也相继开展了对“日本晴”水稻的基因组
2004年10月20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宣布,世界上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已在上海诞生,在上海地区小面积试种的结果表明,杂交旱稻的产量已与目前大面积生产的杂
目前医务工作者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知识,而又无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故要求医院感染管理者在进行培训时要特别注重方法、成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