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控”徐克
很少有人注意到,徐克今年已经62岁了。
徐克小时候看了很多武侠电影,那年头的武侠片还是黑白胶片,他常常在戏院门口求成人带进去。他还喜欢躲在角落里看武侠电影,“躲”是因为没钱买票,戏院管理人员拿电筒追着逃票的孩子,孩子们只能在剧场里跑来跑去。
那时的徐克觉得生活在真实世界里,有些话表达不出来,而在武侠世界都可以很自由、很浪漫地讲出来。“‘闯荡江湖’这四个字很浪漫,江湖的世界很自由、很开放”,这是徐克对武侠电影的最初体验。
在2011年夏天的第10届纽约“亚洲电影节”上,徐克被授予了终身成就奖。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新事物的热切渴望,还有他的求知欲,没有其他导演可以与他的娴熟技艺相媲美。”
人们或许早已忘了,徐克在1979年曾经拍过一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武侠片,叫做《蝶变》。那时武侠电影还没有与科学结合的,徐克的初衷,是创作一个叫“武侠未来世界”的概念:如果古装武侠不是依照武侠作者走,而是朝着科学路线走,那会怎么样?不过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最终这条路没能走下去,而《蝶变》在当时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中,既不叫好,也不卖座。相似的灵光只在后来的《深海寻人》里乍现了一下。
的确,徐克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技术控”,“徐老怪”的称号与这不无关系。在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一批导演里,他是少数制作历史武侠电影的人之一,在1983年,就拍出了《新蜀山剑侠传》,尽管当时的视觉效果不能如他所愿;而在多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他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他又像个“技术控”一样,捣鼓出了《蜀山传》。
“武指”是什么?
这位技术流的导演也有愣头青的时候。那时他很喜欢武侠小说,却没有机会拍,常常只会假设:“假如我来拍武侠片会怎样?”1978年,香港佳艺电视根据古龙的小说《九月鹰飞》改编了一部武侠电视剧《金刀情侠》,徐克第一次导演武侠作品。在韩国开工拍打戏的第一天,徐克在拍摄现场拿着剧本向演员描绘剧中的情节时,忽然,一个工作人员问徐克:“导演,我们的武术指导是谁?”
徐克完全不懂,直呼:“我不知道是谁啊,我们需要武术指导吗?”徐克不是刘家良,他不会打也不懂打,只是凭着直觉拍了下去。15天之后,徐克率领摄制组返回香港。在电视台,监制发现这些武打场面与以往其他剧集拍摄的完全不同,动作效果非常新奇,看起来很好。所以,监制半开玩笑地对徐克说:“看来你天生就是拍武侠片的!”
徐克在电视台后期剪辑时,有个人一连三晚来看他。徐克以为那人是来监督自己的,结果那个年轻介绍说自己是武术指导,问能不能旁观剪片,因为他也发现徐克和别人不太一样。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著名武术指导程小东。那个时候也是在拍武侠电视剧,负责武打的部分,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因为《金刀情侠》,徐克出名了,没人知道,这其中有一半的戏是没有武术指导的,这部分戏反而是被讨论最多的。
后来他们合作了《龙门客栈》。现在《龙门客栈》也有新的衍生产物,那就是《龙门飞甲》。这也是一些媒体把《龙门飞甲》描述为世界第一部3D武术电影的原因,这个称呼意味着把之前的《功夫熊猫》和其他此类电影都排除在外了。
好在徐克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在2011年7月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他曾谦虚地把儿时戴着红蓝色眼镜看的电影都视为3D电影。但现在,当初很低调的徐克却在作品《龙门飞甲》上贴上了“华语首部真正意义上的IMAX3D电影”的标签,大有拯救为人诟病的国产3D技术的气势。
如何将武侠与3D技术完美融合,是摆在对武侠电影有野心导演面前的最主要课题。无论是徐克还是陈可辛,似乎凡是对武侠片有所企图的导演都对3D的技术有着极大的热情。例如陈可辛将甄子丹和金城武出演的电影《武侠》冠上了3D的名头。而对于30余年都没有停止对武侠世界痴迷的徐克而言,这个情结贯穿在《龙门飞甲》的所有预告片里,自与IMAX公司签约并发布首部IMAX3D预告片开始,几乎每一部预告片里都少不了徐克亲自上阵,解析几句有关3D制作的幕后种种。
3D带来的变革
严格意义上来说,《龙门飞甲》是一部1年前的电影,因为早在2010年冬天,它就在北京开拍了。当时,徐克一直想要保留实景、真人,以及武术中传统经典的打斗场面(也就是《龙门客栈》那样的效果)。然而从国外购进的数码摄像机太脆弱了,难以跟上进度。在中国的北方,沙尘暴常常使细碎的灰土钻进仪器和相机里,而冬天的低温足够令机器里的电池和润滑油结冰,剧组一度只能用布把摄像机包起来使用。
导演徐克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很想把3D跟武侠结合在一起,“作为电影里面完全不一样的观看跟创作手段”。在《龙门飞甲》的制作过程里,他和动作指导团队发现,以往传统的香港武侠片动作很快,但却不能很好地体现立体效果。
在剪辑上,徐克也有自己的心得。例如拍2D的时候,剪辑师会注意剪辑特写,而3D的要求可能在于:过多剪辑也会给武打带来了太多的改变。例如一勾拳打向镜头,按照以往数十年的经验,一拳头过去就对了,越快越好,但现在3D电影里边对拳头质感的要求变得很高。在对于光线的要求上,差上一点点都会造成不一样的效果。由于那些细小的东西要一次一次地试,才能达到视觉的要求,于是徐克开始要求演员的动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这个最佳的时间是:连续8秒钟。
3D是两个机器同时拍的摄影机,所以和2D电影的拍摄方式大相径庭。由于机器很大很重,所以剧组不得不把时间和力气花在机器的移动与运作上。为了把3D的机器使用得很自然很舒服,剧组需要适应。徐克请来了《阿凡达》的3D技术人员。“人家已经飞天遁地了,我觉得我们也要去做。”
张鑫炎曾经说徐克有个“很颠覆”的大脑。现在,3D技术足以让他得以将“很颠覆”的大脑里那些常人原本无法捉摸的江湖,一笔一划地展现出来。效果怎样?徐克说,保密,进影院去看吧。
很少有人注意到,徐克今年已经62岁了。
徐克小时候看了很多武侠电影,那年头的武侠片还是黑白胶片,他常常在戏院门口求成人带进去。他还喜欢躲在角落里看武侠电影,“躲”是因为没钱买票,戏院管理人员拿电筒追着逃票的孩子,孩子们只能在剧场里跑来跑去。
那时的徐克觉得生活在真实世界里,有些话表达不出来,而在武侠世界都可以很自由、很浪漫地讲出来。“‘闯荡江湖’这四个字很浪漫,江湖的世界很自由、很开放”,这是徐克对武侠电影的最初体验。
在2011年夏天的第10届纽约“亚洲电影节”上,徐克被授予了终身成就奖。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新事物的热切渴望,还有他的求知欲,没有其他导演可以与他的娴熟技艺相媲美。”
人们或许早已忘了,徐克在1979年曾经拍过一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武侠片,叫做《蝶变》。那时武侠电影还没有与科学结合的,徐克的初衷,是创作一个叫“武侠未来世界”的概念:如果古装武侠不是依照武侠作者走,而是朝着科学路线走,那会怎么样?不过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最终这条路没能走下去,而《蝶变》在当时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中,既不叫好,也不卖座。相似的灵光只在后来的《深海寻人》里乍现了一下。
的确,徐克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技术控”,“徐老怪”的称号与这不无关系。在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一批导演里,他是少数制作历史武侠电影的人之一,在1983年,就拍出了《新蜀山剑侠传》,尽管当时的视觉效果不能如他所愿;而在多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他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他又像个“技术控”一样,捣鼓出了《蜀山传》。
“武指”是什么?
这位技术流的导演也有愣头青的时候。那时他很喜欢武侠小说,却没有机会拍,常常只会假设:“假如我来拍武侠片会怎样?”1978年,香港佳艺电视根据古龙的小说《九月鹰飞》改编了一部武侠电视剧《金刀情侠》,徐克第一次导演武侠作品。在韩国开工拍打戏的第一天,徐克在拍摄现场拿着剧本向演员描绘剧中的情节时,忽然,一个工作人员问徐克:“导演,我们的武术指导是谁?”
徐克完全不懂,直呼:“我不知道是谁啊,我们需要武术指导吗?”徐克不是刘家良,他不会打也不懂打,只是凭着直觉拍了下去。15天之后,徐克率领摄制组返回香港。在电视台,监制发现这些武打场面与以往其他剧集拍摄的完全不同,动作效果非常新奇,看起来很好。所以,监制半开玩笑地对徐克说:“看来你天生就是拍武侠片的!”
徐克在电视台后期剪辑时,有个人一连三晚来看他。徐克以为那人是来监督自己的,结果那个年轻介绍说自己是武术指导,问能不能旁观剪片,因为他也发现徐克和别人不太一样。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著名武术指导程小东。那个时候也是在拍武侠电视剧,负责武打的部分,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因为《金刀情侠》,徐克出名了,没人知道,这其中有一半的戏是没有武术指导的,这部分戏反而是被讨论最多的。
后来他们合作了《龙门客栈》。现在《龙门客栈》也有新的衍生产物,那就是《龙门飞甲》。这也是一些媒体把《龙门飞甲》描述为世界第一部3D武术电影的原因,这个称呼意味着把之前的《功夫熊猫》和其他此类电影都排除在外了。
好在徐克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在2011年7月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他曾谦虚地把儿时戴着红蓝色眼镜看的电影都视为3D电影。但现在,当初很低调的徐克却在作品《龙门飞甲》上贴上了“华语首部真正意义上的IMAX3D电影”的标签,大有拯救为人诟病的国产3D技术的气势。
如何将武侠与3D技术完美融合,是摆在对武侠电影有野心导演面前的最主要课题。无论是徐克还是陈可辛,似乎凡是对武侠片有所企图的导演都对3D的技术有着极大的热情。例如陈可辛将甄子丹和金城武出演的电影《武侠》冠上了3D的名头。而对于30余年都没有停止对武侠世界痴迷的徐克而言,这个情结贯穿在《龙门飞甲》的所有预告片里,自与IMAX公司签约并发布首部IMAX3D预告片开始,几乎每一部预告片里都少不了徐克亲自上阵,解析几句有关3D制作的幕后种种。
3D带来的变革
严格意义上来说,《龙门飞甲》是一部1年前的电影,因为早在2010年冬天,它就在北京开拍了。当时,徐克一直想要保留实景、真人,以及武术中传统经典的打斗场面(也就是《龙门客栈》那样的效果)。然而从国外购进的数码摄像机太脆弱了,难以跟上进度。在中国的北方,沙尘暴常常使细碎的灰土钻进仪器和相机里,而冬天的低温足够令机器里的电池和润滑油结冰,剧组一度只能用布把摄像机包起来使用。
导演徐克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很想把3D跟武侠结合在一起,“作为电影里面完全不一样的观看跟创作手段”。在《龙门飞甲》的制作过程里,他和动作指导团队发现,以往传统的香港武侠片动作很快,但却不能很好地体现立体效果。
在剪辑上,徐克也有自己的心得。例如拍2D的时候,剪辑师会注意剪辑特写,而3D的要求可能在于:过多剪辑也会给武打带来了太多的改变。例如一勾拳打向镜头,按照以往数十年的经验,一拳头过去就对了,越快越好,但现在3D电影里边对拳头质感的要求变得很高。在对于光线的要求上,差上一点点都会造成不一样的效果。由于那些细小的东西要一次一次地试,才能达到视觉的要求,于是徐克开始要求演员的动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这个最佳的时间是:连续8秒钟。
3D是两个机器同时拍的摄影机,所以和2D电影的拍摄方式大相径庭。由于机器很大很重,所以剧组不得不把时间和力气花在机器的移动与运作上。为了把3D的机器使用得很自然很舒服,剧组需要适应。徐克请来了《阿凡达》的3D技术人员。“人家已经飞天遁地了,我觉得我们也要去做。”
张鑫炎曾经说徐克有个“很颠覆”的大脑。现在,3D技术足以让他得以将“很颠覆”的大脑里那些常人原本无法捉摸的江湖,一笔一划地展现出来。效果怎样?徐克说,保密,进影院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