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个性特征对人的发展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但是,传统教学中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年龄群体来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中忽视学生个性特征、远离学生感性生活。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悄然改变着学生的生活观和学习方式,由此借助网络探索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形式变得尤为重要,基于网络资源的思品课自学讨论式教学实验也随之而来。
1 实验设计思路
依据以上时代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思索,在设计基于网络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时,注意做好几个方面:1)教师搭建网络资源虚拟环境,以案例故事系列作为各知识单元的开篇,发挥网络媒体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特点,着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可视性;2)构建生活主题知识单元,还原生活场景,实现教材的生活化,凸显综合性;3)充分挖掘网络的交互作用,创设研究平台,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4)突出问题中心,设计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问题情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使教材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实践性;5)注重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形成问题的答案的能力,实现网络资源自动交互与反馈。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学生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 实验的主要特征
基于网络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是在网络教室环境下组织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课堂的表现形式与传统课堂组织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信息的传播途径来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基础的课堂组织形式,信息的传递是广播式传递,这就决定与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的研讨先天性不足;并且这种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中信息传递是一点对多点的,师生间的交流只能被局限在经典性问题上的交流。这必然导致教师课堂价值的趋向表现为群体性目标,不可能转变为满足单一学生的个性化目标。而基于网络资源的问题中心为基础的开放式学习模式,从信息传播途径来看,是一种交互式传递,信息的流向主要取决信息的接受者,即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实验的教学组织
第一步:精心设计学习单元,搭建虚拟资源环境
有效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活动,必须设计针对性的学习单元。即在一定时间内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基于资源学习的活动计划、学习平台。
1)学校鼓励年级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共同完成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整合,一起搜集所有可能的资源(学生生活经历、教材资源、视频资料、在线文章、胶片、书刊等),包括校内、外的所有资源,设计和编写思路独特的板块、模块,营建一个网络虚拟环境。虚拟环境应该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和生活实践中学习落实课题中态度、情感、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是利于问题解决式学习的,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
2)设计一些与学习目标相关联的活动,诸如在线测试与调查、生活小品影视、新闻发布信息、课堂辩论电子文稿等,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学生乐于接受。
3)思品教师在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时,必须考虑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资料流向、反馈流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路,在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最后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教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最高台阶,不同层次学生达到相应的台阶就算基本达到要求,并继续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台阶迈进。例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设计“维权篇”时提供如下几种层次目标:几种常用的维权途径是什么(基本目标);为什么现在维权难,试分析原因(发展性目标);假若你是“消协”的工作人员,你能为公民维权提几点建议吗(创新性目标)。
第二步:分配学习单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若干与课本教学密切相关的学习单元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学习单元的同时选择合作伙伴,构成学习小组。教师在学生选择之后适当调整过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组。例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题下,又细化学习单元:“法律篇”“侵权篇”“维权篇”等。
第三步:自主感悟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让学生从整体上建立起对本课的初步认识,加深理解重难点部分,使学生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第四步:自主探究
这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指以网上资源为凭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以设计好的各学习单元为依托,探索浏览,提出问题,协作讨论。首先教师指引并分配精心设计的学习单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次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限定时间,并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浏览自学。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查阅虚拟环境中的资源,边读边想,读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随时在单元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求助教师。
3)自学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作为平等的学习协同者参与某一学习单元学生的自学质疑和问题解答,或作为某一学习单元的中心问题组织与解决的主持人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第五步:师生共同研讨
根据主题,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切入到要讨论的话题(寻找共同的话题)——进行深入而开放的讨论——引导共识的形成——鼓励形成发展性观点。本环节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重视自学过程中的学习单元反馈与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反馈手段,创设与本节学习单元相关联的问题,通过自动反馈、小组讨论、教师帮助,加深对本学习单元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观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从关注社会、关爱人类等方向,提出与本学习单元内容相称的建设性建议和发展性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六步:走进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不仅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辨识,而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是否去做,应该怎样做。既要紧扣教材内容、教学要点,又要兼顾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中,设计习题:“你能为今年的3·15活动日设计一个主题及活动吗?”
第七步:学习评价
在实验中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把评价同其努力程度联系起来,把认知同行为联系起来,参考思维创新、探究习惯、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4 实验的成果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习惯于局限在教材的思品课逐渐走向开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学生的视野也得到拓展。通过实验的开展和运作,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得以前所未有的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探索和讨论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师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教改实验正在成为实施和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一条有效渠道。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永无终点。在教学实验中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不断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朝阳中学)
1 实验设计思路
依据以上时代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思索,在设计基于网络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时,注意做好几个方面:1)教师搭建网络资源虚拟环境,以案例故事系列作为各知识单元的开篇,发挥网络媒体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特点,着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可视性;2)构建生活主题知识单元,还原生活场景,实现教材的生活化,凸显综合性;3)充分挖掘网络的交互作用,创设研究平台,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4)突出问题中心,设计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问题情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使教材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实践性;5)注重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形成问题的答案的能力,实现网络资源自动交互与反馈。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学生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 实验的主要特征
基于网络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是在网络教室环境下组织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课堂的表现形式与传统课堂组织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信息的传播途径来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基础的课堂组织形式,信息的传递是广播式传递,这就决定与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的研讨先天性不足;并且这种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中信息传递是一点对多点的,师生间的交流只能被局限在经典性问题上的交流。这必然导致教师课堂价值的趋向表现为群体性目标,不可能转变为满足单一学生的个性化目标。而基于网络资源的问题中心为基础的开放式学习模式,从信息传播途径来看,是一种交互式传递,信息的流向主要取决信息的接受者,即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实验的教学组织
第一步:精心设计学习单元,搭建虚拟资源环境
有效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活动,必须设计针对性的学习单元。即在一定时间内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基于资源学习的活动计划、学习平台。
1)学校鼓励年级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共同完成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整合,一起搜集所有可能的资源(学生生活经历、教材资源、视频资料、在线文章、胶片、书刊等),包括校内、外的所有资源,设计和编写思路独特的板块、模块,营建一个网络虚拟环境。虚拟环境应该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和生活实践中学习落实课题中态度、情感、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是利于问题解决式学习的,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
2)设计一些与学习目标相关联的活动,诸如在线测试与调查、生活小品影视、新闻发布信息、课堂辩论电子文稿等,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学生乐于接受。
3)思品教师在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时,必须考虑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资料流向、反馈流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路,在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最后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教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最高台阶,不同层次学生达到相应的台阶就算基本达到要求,并继续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台阶迈进。例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设计“维权篇”时提供如下几种层次目标:几种常用的维权途径是什么(基本目标);为什么现在维权难,试分析原因(发展性目标);假若你是“消协”的工作人员,你能为公民维权提几点建议吗(创新性目标)。
第二步:分配学习单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若干与课本教学密切相关的学习单元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学习单元的同时选择合作伙伴,构成学习小组。教师在学生选择之后适当调整过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组。例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题下,又细化学习单元:“法律篇”“侵权篇”“维权篇”等。
第三步:自主感悟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让学生从整体上建立起对本课的初步认识,加深理解重难点部分,使学生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第四步:自主探究
这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指以网上资源为凭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以设计好的各学习单元为依托,探索浏览,提出问题,协作讨论。首先教师指引并分配精心设计的学习单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次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限定时间,并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浏览自学。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查阅虚拟环境中的资源,边读边想,读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随时在单元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求助教师。
3)自学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作为平等的学习协同者参与某一学习单元学生的自学质疑和问题解答,或作为某一学习单元的中心问题组织与解决的主持人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第五步:师生共同研讨
根据主题,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切入到要讨论的话题(寻找共同的话题)——进行深入而开放的讨论——引导共识的形成——鼓励形成发展性观点。本环节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重视自学过程中的学习单元反馈与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反馈手段,创设与本节学习单元相关联的问题,通过自动反馈、小组讨论、教师帮助,加深对本学习单元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观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从关注社会、关爱人类等方向,提出与本学习单元内容相称的建设性建议和发展性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六步:走进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不仅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辨识,而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是否去做,应该怎样做。既要紧扣教材内容、教学要点,又要兼顾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中,设计习题:“你能为今年的3·15活动日设计一个主题及活动吗?”
第七步:学习评价
在实验中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把评价同其努力程度联系起来,把认知同行为联系起来,参考思维创新、探究习惯、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4 实验的成果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习惯于局限在教材的思品课逐渐走向开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学生的视野也得到拓展。通过实验的开展和运作,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得以前所未有的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探索和讨论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师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教改实验正在成为实施和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一条有效渠道。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永无终点。在教学实验中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不断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