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及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an2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013年2月至2018年8月,因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接受EPMR或ESD治疗的2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EPMR组(n=13)和ESD组(n=8),主要总结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病理组织学评价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EPMR组13例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22±12)mm,中位手术时间39.0(23.0,45.0)min,12例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6±15)mm,胃黏膜异位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水平切缘阳性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围手术期菌血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为术中穿孔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急诊开腹行修补术。ESD组病变起源于黏膜层6例、黏膜下层2例,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17±5)mm,中位手术时间47.5(34.0,68.0)min,8例均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0±7)m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淋巴管瘤和囊肿各1例,8例水平切缘阴性,1例垂直切缘存在可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能达到完全切除,3例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出现穿孔),其中1例行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手术,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较大(16 mm)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

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初步证实EPMR和ESD治疗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