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港尾村黎族人的灵魂信仰和道教的影响作了详细的陈述和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港尾村生态人文环境的基本概况,陈述了港尾村人对非自然死亡之人的灵魂信仰,道教仪式主持人三伯进入该村行道,给村民们带来的一些道教名词概念和多种多样的查祭赶鬼形式,村民们接受道教三伯做法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灵魂信仰 三伯 道教
港尾村基本概况
在我国的南海海域里,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它就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也是海南省的第一大岛,黎族就主要居住在这个岛上。陵水县是黎、汉、苗等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23357人,其中黎族人口1774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75%。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1]居住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内的黎族主要是操哈方言的黎族(272个村庄)、操加茂方言的黎族(181个村庄)和操杞方言的黎族(36个村庄),此外,还有操半黎语半汉语方言的黎汉杂居的村民(至少有12个村庄,笔者注),当地人称为水流黎。
1933年之前,港尾村这个地方叫港尾坡,没有人居住。之后,杨、黄、李这三姓氏讲哈方言的黎族人最早分别从大牛岭山脉通天岭下坡尾村西侧约一公里处的荒坡上和大牛岭山脉通天岭上以及今岭门农场边头队迁居港尾坡。1950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居住在陵水县境内讲哈方言的王、吉、符、董、黎、马、谭等姓氏的黎族人就从四面八方的山上陆续搬到山下这港尾坡来定居,政府也随之建立了港尾村。陵水县光坡镇政府管辖7个行政村委会37个自然村,港尾村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行政划归坡尾村委会管辖,该村委会管辖6个自然村,共有13个经济社,港尾村中有9社和10社这两个经济社。这两个经济社的村民虽然男女老少都穿汉族服装,日常多讲汉语陵水县方言,但他们是讲黎语哈方言的黎族,其中也有4-5位外村嫁来的汉族妇女。该村共有90户人家,383人(其中男183人,女200人),生活着杨、黄、李、王、吉、符、董、黎、马、谭等姓氏家族。
港尾村位于陵水县之东北,距陵水县城15公里。该村座南朝向东北,村的东面是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红石勘 香水湾,是生态人文旅游的胜地,西临石牛山,南是辽阔的南海(香水湾),北望大牛岭山脉的通天岭与万宁市分界岭交界。港尾村地势西高东低,是小丘陵坡地,一般海拔5-10米,土壤多为红壤土和少量沙质壤土,土地肥沃。土地下层是花岗岩层分布;海滩有铁矿和钛矿,藏量从原来的丰富开采到现在一般。港尾溪从西北流经该村流向东南入海。该村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点,中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4.6℃,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5-10月,影响该村的气象因素主要是台风,每年大约出现在7-10月。全村居住的陆地和海滩有一千亩左右、农田250亩左右。经济生产以渔业捕捞和种植农作物为主,一年种植两造水稻(农历12月至次年3月一造,6月至10月一造),水稻亩产平均300公斤-400公斤;冬季种西瓜、玉米、番薯等瓜菜;热带作物有椰子、槟榔、芒果、龙眼、酸梅;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为主,村民年均纯收入2000元-3000元左右。(以上数据由村长黄川谋同志提供)
笔者来到这里,沿着天津金缔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新修好的一条宽而漂亮的红石勘 香水湾样板路从北往南再往东方向一路漫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非常优美的自然和人工景象:山地高尔夫球场,椰树、槟榔树与鲜花构成的一条植物带,每隔几米竖起两面红石勘 香水湾彩旗迎风招展,碧兰的大海近在咫尺。在舒畅的心情伴随下,笔者还来不及欣赏完这美丽的风光就已来到了港尾村的村口。从南面的村口小道步入,很快就见到了一户户的庭院,每户庭院都是砖瓦房住宅,周围都有果树和高大的林木以及低矮的灌木丛环绕着,每个庭院中有独立分开的住房、厨房和洗澡房,虽然家家户户都在庭院中打一口井,但如今村民们也用上了自来水。鸡舍、鹅舍、猪圈和牛栏都盖在庭院旁。时夏恰是暑假和农闲时节,白天,学龄的男孩女孩都在村中玩耍,未婚的女青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青年中年夫妇和未婚男青年干自家的家务和聊天,晚上他们便在家里看电视和休息。笔者采用村落整体调查和对一些村民深入访谈的方法,首先与光坡镇委书记和坡尾村委会主任以及副书记见面,从该村村长黄川谋那了解到港尾村的整体情况,再确定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报告人杨运智和黄川雄同志进行深入访谈,最后了解到港尾村人的信仰习俗。(除祭祀部分由黄川雄同志讲述外,其它部分由杨运智同志讲述)。
自从1950年该村建置以来,村民们的经济生活从十分贫穷落后到较贫穷落后再到今日大部分人家相对富裕起来,极少户人家仍然贫穷的发展过程;从解放前烧垦锄耕的“刀耕火种”的初级农业生产方式到解放后开荒造田、普遍采用犁和牛力拽引、水利灌溉以及人工插秧、施肥、收割的精耕农业和浅海捕捞渔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再到2007年以后采用机械犁田、耕田、收割和科学育种、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与渔业捕捞,这种经济生活状况和生产特点,决定了港尾村人在意识形态方面仍然以自然祟拜、祖先祟拜、灵魂信仰和相信“禁”为主。由于港尾村的西面、东面、东北面都是汉族村落,他们与汉族人交往较频繁,同时也学到了汉族文化,他们受汉族人以及汉族道教影响较深,信仰仪式往往请道公(俗称“三伯”)来主持。
灵魂信仰
在港尾村人看来,人难免一死,而那些自然死亡的人之灵魂似乎不会神出鬼没地作祟人,对于那些非自然死亡的人之灵魂,人们倒是觉得害怕,他们占据着自己丧生的地方,一旦人们经过该地或触摸到该物,它们就会作祟于人,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人的非自然死亡方式多种多样,有落水死、吊颈死、坠崖死、战死等等,他们认为,多种多样的非自然死亡者,会变成与其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灵魂,该村人相信的非自然死亡之灵魂有:冤鬼(即被冤枉死的)、吊颈鬼、犯身鬼(即孕妇难产死的)、天狗鬼(即不生育之人死的)、猎鬼(即打猎时被野兽吃掉、咬死的)、落水鬼、落树鬼、跌死鬼、姑母鬼、枪鬼(被枪打死的)等等。对于这些灵魂,他们是非常恐惧的。港尾村有人病了,其家人就去找草药给他吃,吃不好再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他打针吃药也治不好,病人没有钱再治疗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治好病人了,这时家人就怀疑是非自然死亡的人之灵魂作祟,就去请三伯公“做公”查鬼祭鬼赶鬼。查这个人的病因是什么鬼神作的祟。查鬼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念咒招神附体来查病者的病因。二是用蛋占卜查鬼神。 为什么港尾村人会相信有灵魂存在呢?据报告人说这是因为有家人去世了,活着的家人晚上睡觉做梦会梦见亡者回来跟他说话,梦醒后就不见人了,就知道人死后有灵魂存在。中老年人一般来说有灵魂信仰,年轻人一般来说不相信。
道教对港尾村人的影响
据报告人说,该村没有图腾崇拜,也没有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5-144年),然而,它却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几百年的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战国时期的知仙方、炼仙丹之说和黄老道家哲学。道教是汉民族的宗教,自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都有越来越多的汉人迁徙到海南岛,至于他们从哪个朝代开始把道教也带进海南岛来,却很难说得准。如果根据道观的创建年代来确定道教进入海南岛之时的话,可以认为是宋初。从宋朝开始,历代统治阶级重新扶持道教。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在海南岛儋州的东南、琼州的城北、万宁的城东,都建有天庆观。北宋元丰年间,兴建永兴观。乾封年间又建景星观等。这些地方都有黎族人居住生活。
随着三伯进入港尾村行道,给村民们带来了一些道教名词,这些名词有:神、五行神、九娘神、三太老大神、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咒文、咒符、阴、阳、风水等等。这些玄而又玄的名词含义只有三伯才能理解,村民们一般来说不能理解或者不甚理解。
村民们还接受了三伯带来的多种多样的查鬼祭鬼赶鬼形式。查鬼主要是蛋卜和招神附体询问以及扔茭贝。祭鬼神是杀鸡、猪、牛、备饭菜和酒,在门庭摆桌子,把祭品和香炉摆放在桌子上,点燃香烛,烧元宝、纸钱等。在丧葬中还接受了三伯那套看风水择墓,用合板棺入殓、“做七”(内容是作斋:有半夜盲斋、三朝斋、朝拜斋、榜朝斋、五朝斋)、刻立墓碑的形式。
为什么港尾村人会相信三伯查鬼、祭鬼、赶鬼的做法呢?报告人说咎其原因有四:一是祖先传下来的信仰习俗,后代人也只有遵行。二是有些村民亲眼目睹了三伯做法事,有些法事神乎其神,确实很灵验,所以相信。当然也有的法事不灵验,有的村民也不相信。一般来说中老年人见多了,相信,而年轻人见得少或者是没有见过,也不相信。三是有的病医生治不好,回到村中,家人请三伯来真的治好了,所以相信。四是有的人家因贫困没有钱看医生,就先相信三伯,请三伯做法事和采草药吃。三伯做一次法事一般都随主人心意付酬金,付多了就多收,付少了就少收,因此病者家人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当然也有的三伯做一次法事开口要价2000-3000元,病人家觉得太贵也就不敢做。
要想改变村民们几百年来形成的信仰习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笔者认为不能用行政命令手段,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来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那种做法只能凑效一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政府扶持,帮助村民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派有能力的人带领村民致富。只有村民致富了,有了钱,有病才有钱看医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有关部门组织医疗队定期下乡免费义务为村民看病。
第三,当地政府应着力加快医院和卫生院的人才培养和改善医疗设备条件,使村民的一些疑难杂症在医生手下可以治愈。
第四,政府投入资金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大病医疗报销扩展到小病医疗也能报销,从部分疾病医疗报销扩展到全部疾病医疗报销,并且每次报销金额起点不宜高, 应定在绝大多数人可以负担得起的水平。■
注释:
[1] 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黎族还存在着方言的差别,有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加茂方言,在这五种方言中又有多种土语。
[2] 道公,也称道士,是道教仪式主持人,俗称“三伯”,港尾村黎语哈方言用汉语拼音拼写为“dā bè”。
关键词:灵魂信仰 三伯 道教
港尾村基本概况
在我国的南海海域里,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它就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也是海南省的第一大岛,黎族就主要居住在这个岛上。陵水县是黎、汉、苗等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23357人,其中黎族人口1774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75%。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1]居住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内的黎族主要是操哈方言的黎族(272个村庄)、操加茂方言的黎族(181个村庄)和操杞方言的黎族(36个村庄),此外,还有操半黎语半汉语方言的黎汉杂居的村民(至少有12个村庄,笔者注),当地人称为水流黎。
1933年之前,港尾村这个地方叫港尾坡,没有人居住。之后,杨、黄、李这三姓氏讲哈方言的黎族人最早分别从大牛岭山脉通天岭下坡尾村西侧约一公里处的荒坡上和大牛岭山脉通天岭上以及今岭门农场边头队迁居港尾坡。1950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居住在陵水县境内讲哈方言的王、吉、符、董、黎、马、谭等姓氏的黎族人就从四面八方的山上陆续搬到山下这港尾坡来定居,政府也随之建立了港尾村。陵水县光坡镇政府管辖7个行政村委会37个自然村,港尾村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行政划归坡尾村委会管辖,该村委会管辖6个自然村,共有13个经济社,港尾村中有9社和10社这两个经济社。这两个经济社的村民虽然男女老少都穿汉族服装,日常多讲汉语陵水县方言,但他们是讲黎语哈方言的黎族,其中也有4-5位外村嫁来的汉族妇女。该村共有90户人家,383人(其中男183人,女200人),生活着杨、黄、李、王、吉、符、董、黎、马、谭等姓氏家族。
港尾村位于陵水县之东北,距陵水县城15公里。该村座南朝向东北,村的东面是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红石勘 香水湾,是生态人文旅游的胜地,西临石牛山,南是辽阔的南海(香水湾),北望大牛岭山脉的通天岭与万宁市分界岭交界。港尾村地势西高东低,是小丘陵坡地,一般海拔5-10米,土壤多为红壤土和少量沙质壤土,土地肥沃。土地下层是花岗岩层分布;海滩有铁矿和钛矿,藏量从原来的丰富开采到现在一般。港尾溪从西北流经该村流向东南入海。该村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点,中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4.6℃,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5-10月,影响该村的气象因素主要是台风,每年大约出现在7-10月。全村居住的陆地和海滩有一千亩左右、农田250亩左右。经济生产以渔业捕捞和种植农作物为主,一年种植两造水稻(农历12月至次年3月一造,6月至10月一造),水稻亩产平均300公斤-400公斤;冬季种西瓜、玉米、番薯等瓜菜;热带作物有椰子、槟榔、芒果、龙眼、酸梅;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为主,村民年均纯收入2000元-3000元左右。(以上数据由村长黄川谋同志提供)
笔者来到这里,沿着天津金缔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新修好的一条宽而漂亮的红石勘 香水湾样板路从北往南再往东方向一路漫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非常优美的自然和人工景象:山地高尔夫球场,椰树、槟榔树与鲜花构成的一条植物带,每隔几米竖起两面红石勘 香水湾彩旗迎风招展,碧兰的大海近在咫尺。在舒畅的心情伴随下,笔者还来不及欣赏完这美丽的风光就已来到了港尾村的村口。从南面的村口小道步入,很快就见到了一户户的庭院,每户庭院都是砖瓦房住宅,周围都有果树和高大的林木以及低矮的灌木丛环绕着,每个庭院中有独立分开的住房、厨房和洗澡房,虽然家家户户都在庭院中打一口井,但如今村民们也用上了自来水。鸡舍、鹅舍、猪圈和牛栏都盖在庭院旁。时夏恰是暑假和农闲时节,白天,学龄的男孩女孩都在村中玩耍,未婚的女青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青年中年夫妇和未婚男青年干自家的家务和聊天,晚上他们便在家里看电视和休息。笔者采用村落整体调查和对一些村民深入访谈的方法,首先与光坡镇委书记和坡尾村委会主任以及副书记见面,从该村村长黄川谋那了解到港尾村的整体情况,再确定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报告人杨运智和黄川雄同志进行深入访谈,最后了解到港尾村人的信仰习俗。(除祭祀部分由黄川雄同志讲述外,其它部分由杨运智同志讲述)。
自从1950年该村建置以来,村民们的经济生活从十分贫穷落后到较贫穷落后再到今日大部分人家相对富裕起来,极少户人家仍然贫穷的发展过程;从解放前烧垦锄耕的“刀耕火种”的初级农业生产方式到解放后开荒造田、普遍采用犁和牛力拽引、水利灌溉以及人工插秧、施肥、收割的精耕农业和浅海捕捞渔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再到2007年以后采用机械犁田、耕田、收割和科学育种、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与渔业捕捞,这种经济生活状况和生产特点,决定了港尾村人在意识形态方面仍然以自然祟拜、祖先祟拜、灵魂信仰和相信“禁”为主。由于港尾村的西面、东面、东北面都是汉族村落,他们与汉族人交往较频繁,同时也学到了汉族文化,他们受汉族人以及汉族道教影响较深,信仰仪式往往请道公(俗称“三伯”)来主持。
灵魂信仰
在港尾村人看来,人难免一死,而那些自然死亡的人之灵魂似乎不会神出鬼没地作祟人,对于那些非自然死亡的人之灵魂,人们倒是觉得害怕,他们占据着自己丧生的地方,一旦人们经过该地或触摸到该物,它们就会作祟于人,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人的非自然死亡方式多种多样,有落水死、吊颈死、坠崖死、战死等等,他们认为,多种多样的非自然死亡者,会变成与其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灵魂,该村人相信的非自然死亡之灵魂有:冤鬼(即被冤枉死的)、吊颈鬼、犯身鬼(即孕妇难产死的)、天狗鬼(即不生育之人死的)、猎鬼(即打猎时被野兽吃掉、咬死的)、落水鬼、落树鬼、跌死鬼、姑母鬼、枪鬼(被枪打死的)等等。对于这些灵魂,他们是非常恐惧的。港尾村有人病了,其家人就去找草药给他吃,吃不好再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他打针吃药也治不好,病人没有钱再治疗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治好病人了,这时家人就怀疑是非自然死亡的人之灵魂作祟,就去请三伯公“做公”查鬼祭鬼赶鬼。查这个人的病因是什么鬼神作的祟。查鬼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念咒招神附体来查病者的病因。二是用蛋占卜查鬼神。 为什么港尾村人会相信有灵魂存在呢?据报告人说这是因为有家人去世了,活着的家人晚上睡觉做梦会梦见亡者回来跟他说话,梦醒后就不见人了,就知道人死后有灵魂存在。中老年人一般来说有灵魂信仰,年轻人一般来说不相信。
道教对港尾村人的影响
据报告人说,该村没有图腾崇拜,也没有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5-144年),然而,它却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几百年的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战国时期的知仙方、炼仙丹之说和黄老道家哲学。道教是汉民族的宗教,自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都有越来越多的汉人迁徙到海南岛,至于他们从哪个朝代开始把道教也带进海南岛来,却很难说得准。如果根据道观的创建年代来确定道教进入海南岛之时的话,可以认为是宋初。从宋朝开始,历代统治阶级重新扶持道教。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在海南岛儋州的东南、琼州的城北、万宁的城东,都建有天庆观。北宋元丰年间,兴建永兴观。乾封年间又建景星观等。这些地方都有黎族人居住生活。
随着三伯进入港尾村行道,给村民们带来了一些道教名词,这些名词有:神、五行神、九娘神、三太老大神、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咒文、咒符、阴、阳、风水等等。这些玄而又玄的名词含义只有三伯才能理解,村民们一般来说不能理解或者不甚理解。
村民们还接受了三伯带来的多种多样的查鬼祭鬼赶鬼形式。查鬼主要是蛋卜和招神附体询问以及扔茭贝。祭鬼神是杀鸡、猪、牛、备饭菜和酒,在门庭摆桌子,把祭品和香炉摆放在桌子上,点燃香烛,烧元宝、纸钱等。在丧葬中还接受了三伯那套看风水择墓,用合板棺入殓、“做七”(内容是作斋:有半夜盲斋、三朝斋、朝拜斋、榜朝斋、五朝斋)、刻立墓碑的形式。
为什么港尾村人会相信三伯查鬼、祭鬼、赶鬼的做法呢?报告人说咎其原因有四:一是祖先传下来的信仰习俗,后代人也只有遵行。二是有些村民亲眼目睹了三伯做法事,有些法事神乎其神,确实很灵验,所以相信。当然也有的法事不灵验,有的村民也不相信。一般来说中老年人见多了,相信,而年轻人见得少或者是没有见过,也不相信。三是有的病医生治不好,回到村中,家人请三伯来真的治好了,所以相信。四是有的人家因贫困没有钱看医生,就先相信三伯,请三伯做法事和采草药吃。三伯做一次法事一般都随主人心意付酬金,付多了就多收,付少了就少收,因此病者家人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当然也有的三伯做一次法事开口要价2000-3000元,病人家觉得太贵也就不敢做。
要想改变村民们几百年来形成的信仰习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笔者认为不能用行政命令手段,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来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那种做法只能凑效一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政府扶持,帮助村民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派有能力的人带领村民致富。只有村民致富了,有了钱,有病才有钱看医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有关部门组织医疗队定期下乡免费义务为村民看病。
第三,当地政府应着力加快医院和卫生院的人才培养和改善医疗设备条件,使村民的一些疑难杂症在医生手下可以治愈。
第四,政府投入资金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大病医疗报销扩展到小病医疗也能报销,从部分疾病医疗报销扩展到全部疾病医疗报销,并且每次报销金额起点不宜高, 应定在绝大多数人可以负担得起的水平。■
注释:
[1] 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黎族还存在着方言的差别,有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加茂方言,在这五种方言中又有多种土语。
[2] 道公,也称道士,是道教仪式主持人,俗称“三伯”,港尾村黎语哈方言用汉语拼音拼写为“dā b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