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变革与现代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作文教学水平是衡量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同时,其也与培养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如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只要保持耐心、主动求变,优化教学手段,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强化综合效果。在面对作文教学存在的各类突出性问题时,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措施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一) 作为教学过于模式化与标准化
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工厂化”特征,即过度强调文章的整体框架,强制性的引导学生如何开篇、如何叙述经过、如何写结尾,这极大的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以读后感为例,部分教师甚至总结出了万能模块,其能够套用到任何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写作中,具体框架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粗略地引入主题;第二部分,根据故事梗概选择更加直观化的论点进行扩展;第三部分,联系生活,总结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尽管这样的文章能够在应试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过于墨守成规,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分数作为衡量学科能力的时代下,学生盲目的侧重于成绩,一味地套用与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表达自我想法的兴趣。尽管这样的手段能够提高成绩,但也逐步侵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 小学生写作兴趣有限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畏惧、厌倦写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并且在课堂中不乐于参与探讨,课后难以对自主写作提起兴趣。通过深入各地小学校园进行走访调查可知,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写作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毫无兴趣。而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占比仅为10.65%,这样的数据反差引人深思。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的写作热情直接决定了整个作文教学效果,换言之,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浓厚,作文教学的成效就越突出。
(三) 缺乏写作素材,创新性匮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且知识储备有限、阅读能力不足、人生阅历短暂,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适应能力较为薄弱。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压力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强制压缩,阅读积累停滞不前,进而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可引用的素材,文章缺乏创新性,过于模式化,记叙文长篇大论,议论文词语贫乏,没有新鲜感。
二、 強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 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为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会将作文教学活动转化为“文本式”的教学,预先设定题目,要求学生按照固有的模板与思路进行写作。殊不知,这种教学手段过于循规蹈矩,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缺乏对自我思维的认知。长此以往,丧失写作兴趣,甚至不愿意完成写作任务。在教育教学体制深化变革后,要求小学作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改日益深化的形势下,语文教职人员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尝试情境模拟教学。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需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自立主题、自创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作文质量。例如,在布置作文题目《小小竹排画中游》,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对应片段,同时配合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出优质的作文。
(二) 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积累素材,提升灵感
艺术源自生活,同时优质的作文也一定是贴近生活的。就小学作文教学来说,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与创造灵感。为此,在开展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联想日常生活实例,将人生阅历融合到创作中,让作文成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此外,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会美好事物,不断积累素材,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生活点滴,培养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的真谛。
例如,教师在布置《美丽的小路》时,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留心观察路途中的景色,让其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或者也可以记录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与总结能力。
(三) 为小学生写作提供必要的指导与辅助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也要善于总结,挖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优点,并积极借鉴这些优点,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中。例如,在传统作为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范文,并汲取范文中新颖的词语或段落,从而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掌握运用技巧。由于小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仍停留在表象化阶段,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的解读也过于片面化。为此,借鉴范文可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借鉴不等于抄袭,不等于盲目套用,而是应当把控好度,突出学生个人色彩,升华文章内涵。
例如,观察范文所选择的素材,段落的规划,句式的排列,主旨的构思与词语的引用,让小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合理借鉴范文的特点,避免照葫芦画瓢。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以此增强文学解析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深化对文章的解读后,以“感恩”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作文创作。依靠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强化其艺术创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语文教职人员需要切实转变思想理念,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会情感,感悟人生,发现美好事物,不断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加强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韦巧玲.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7(5).
[2]吴晓牛.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7(7).
作者简介:
蓝跃文,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赤岭民族中心学校。 i-theme-font:minor-latin’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只要保持耐心、主动求变,优化教学手段,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强化综合效果。在面对作文教学存在的各类突出性问题时,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措施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一) 作为教学过于模式化与标准化
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工厂化”特征,即过度强调文章的整体框架,强制性的引导学生如何开篇、如何叙述经过、如何写结尾,这极大的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以读后感为例,部分教师甚至总结出了万能模块,其能够套用到任何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写作中,具体框架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粗略地引入主题;第二部分,根据故事梗概选择更加直观化的论点进行扩展;第三部分,联系生活,总结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尽管这样的文章能够在应试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过于墨守成规,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分数作为衡量学科能力的时代下,学生盲目的侧重于成绩,一味地套用与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表达自我想法的兴趣。尽管这样的手段能够提高成绩,但也逐步侵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 小学生写作兴趣有限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畏惧、厌倦写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并且在课堂中不乐于参与探讨,课后难以对自主写作提起兴趣。通过深入各地小学校园进行走访调查可知,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写作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毫无兴趣。而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占比仅为10.65%,这样的数据反差引人深思。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的写作热情直接决定了整个作文教学效果,换言之,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浓厚,作文教学的成效就越突出。
(三) 缺乏写作素材,创新性匮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且知识储备有限、阅读能力不足、人生阅历短暂,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适应能力较为薄弱。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压力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强制压缩,阅读积累停滞不前,进而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可引用的素材,文章缺乏创新性,过于模式化,记叙文长篇大论,议论文词语贫乏,没有新鲜感。
二、 強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 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为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会将作文教学活动转化为“文本式”的教学,预先设定题目,要求学生按照固有的模板与思路进行写作。殊不知,这种教学手段过于循规蹈矩,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缺乏对自我思维的认知。长此以往,丧失写作兴趣,甚至不愿意完成写作任务。在教育教学体制深化变革后,要求小学作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改日益深化的形势下,语文教职人员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尝试情境模拟教学。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需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自立主题、自创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作文质量。例如,在布置作文题目《小小竹排画中游》,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对应片段,同时配合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出优质的作文。
(二) 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积累素材,提升灵感
艺术源自生活,同时优质的作文也一定是贴近生活的。就小学作文教学来说,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与创造灵感。为此,在开展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联想日常生活实例,将人生阅历融合到创作中,让作文成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此外,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会美好事物,不断积累素材,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生活点滴,培养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的真谛。
例如,教师在布置《美丽的小路》时,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留心观察路途中的景色,让其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或者也可以记录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与总结能力。
(三) 为小学生写作提供必要的指导与辅助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也要善于总结,挖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优点,并积极借鉴这些优点,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中。例如,在传统作为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范文,并汲取范文中新颖的词语或段落,从而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掌握运用技巧。由于小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仍停留在表象化阶段,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的解读也过于片面化。为此,借鉴范文可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借鉴不等于抄袭,不等于盲目套用,而是应当把控好度,突出学生个人色彩,升华文章内涵。
例如,观察范文所选择的素材,段落的规划,句式的排列,主旨的构思与词语的引用,让小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合理借鉴范文的特点,避免照葫芦画瓢。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以此增强文学解析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深化对文章的解读后,以“感恩”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作文创作。依靠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强化其艺术创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语文教职人员需要切实转变思想理念,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会情感,感悟人生,发现美好事物,不断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加强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韦巧玲.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7(5).
[2]吴晓牛.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7(7).
作者简介:
蓝跃文,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赤岭民族中心学校。 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