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的中国图景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转型的历史使命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最肮脏”的国家之一,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了以肮脏煤炭为主的基本格局,具有巨大的社会负外部性和社会成本。有鉴于此,中国的发展战略必然要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应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非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
  过去我们讲,“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说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提高,不管采取哪种手段都可以,因此,“猫的颜色”是不重要的。实际上,过去20多年,我们的发展可以称之为“黑色发展”,形象地讲是“黑猫的发展”。它突出表现为高的资本投入,低的产出效率,高的资源消耗,高的污染排放。这无疑激化了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现在,“猫的颜色”是重要的,就是要从“黑猫”变成“绿猫”,就是要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
  可以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创新之路,它将不同于从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在21世纪创新的,一种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乃至脱钩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气候政策争论的焦点
  
  中国面临在全球减排问题上的“角色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对减排负有重大责任,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和行动,发达国家的行动也是不能成功的,世界上任何减排方案都会失败;另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既不想主动带头承担减排义务,又不想得罪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拒绝任何限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约束性国际公约),从而坚持不公开承诺减排,反过头来,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必须减排40%。
  有的中国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他们”(指发达国家)的问题,不是“我们”(指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笔者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他们”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更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中国既是深受自然灾害最大的国家,也是深受空气污染最严重涉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气候政策既包括国内政策,也包括国际政策。在国内政策上,已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高度的政治共识,中国是世界上减排行动做得最好的、执行最有力的国家。但是在国际政策上,却大为不同,在今年12月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高峰会议上,发达国家将被强制性减排,发展中国家将非强制性自主减排。大多数中国学者不主张自主减排,不承诺减排,而笔者一直主张自主减排,公开承诺中长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指标,例如2020、2030和2050年分阶段目标,并与世界同步。这对中国既是最大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又是最大的机遇和外部条件。这将使中国与世界同行,也使中国成为全球减排行动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创新者。
  
  中国在绿色地缘政治中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污染排放“超级大国”或第一大国。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美国和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中国早就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从1990年以来,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约占1990~2004年期间世界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1.5%,而美国为19.5%。2006年,中国还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是中国崛起对世界造成的最大的负外部性,也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危险,成为世界上“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来源和依据,也造成世界“众矢之的”的负面影响,是中国在国际上“软实力”的最大负债。中国不是不需要发展,而是如何发展。无论是中国国情还是世界世情,都决定了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是“自律”发展、“自我约束”发展、绿色发展,不能“随心所欲”发展,不能“自由放任”发展,不能继续黑色发展。
  第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第一大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农业生产国家,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规模都是世界最大的,也是成倍增长的;与此同时,中国还是灾害造成粮食损失最大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平均每年直接损失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1%,上升至2001~2006年期间的7.38%。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气候异常,强暴雨、台风、高温干旱和冰冻低温等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大。
  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上升趋势。
  从未来的意义上看,中国是哥本哈根高峰会议全球减排行动的最大受益者;反之,该会议的失败或流产,中国又是最大的受损者。
  第三,地球是一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又是一个全球共有的家园。绿色世界需要绿色中国。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及态度对世界是否能够达成人类共识是举足轻重的,中国主动做出公开承诺带头自主减排,就会促进哥本哈根会议取得“全球共识”,制定“全球行动的方案”,为挽救地球、呵护家园发挥关键性的领导作用,成为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做出重大决策的成功案例,如同中共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力排众议,做出中国加入WTO的重大决策成功案例。
  第四,当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也成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时,中国的任何行为,包括经济快速发展在内,都不能以损害全人类利益为底线,都不能以牺牲人类共同利益为代价,宁可使经济增长慢一点(即使如此也是世界最快的国家),宁可牺牲自己的一些眼前利益(即使如此也是最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无论从全球利益还是中国利益出发,公开减排既是利他主义,又是利己主义,因为中国十几亿人民是空气污染的最大受害者。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生态安全是最大的国家安全,甚至已经高于其他国家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第五,无论对全球还是对中国而言,全球气候变化,可以描述为两个“前所未有”:一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本质上是对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的最大挑战;二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质上是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的最大机遇。
  第六,世界减排需要中国(带头领导)减排。这是带头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是成为具有亲和力的高明的世界大国的最好机会和长远投资。当美国已经带头减排时,中国对世界减排行动至关重要,可能是第一重要国。为此,中国应当与五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一起带头削减温室气体,尽管中国人均排放量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事实上,中国已经采取了减排行动,是世界上最严格也是执行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发达国家敢提出并做到每5年节能20%、减少主要污染物10%这两大目标。这就为中国公开承诺、兑现诺言提供了“信誉”和“美誉”。反之,中国也做到了,但又不承诺,反倒成为世界“众矢之的”,处于被动尴尬境地。
  最后,中国是否能够实现2050年的减排目标,进而实现绿色现代化目标,诚如邓小平所言,“我们下一代总要比我们(老一代)更聪明”(1978年),也比我们这一代更有创新能力。现在的领导人只需要公开承诺,就如同“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中国将驶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成功之路,中国将成为世界绿色革命的旗帜,为人类做出巨大的绿色贡献。
其他文献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可以说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此以前总以为天朝大国,独步世界。吃了败仗才有点醒悟,但是承认自己落后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认不认落后,要不要改革,意见极其对立,斗争极其剧烈。到清朝末年,大体上认了账,愿意改弦更张,立宪治国,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清朝终于难免灭亡的命运。  民国以后,要不要学西方的争论暂时被外侮所掩盖。救亡之声压倒了改革和民主之声。但每当救亡形
大家新年红包一定收了不少,但恐怕还不愿收手吧?没关系,还有机会等着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你想进一步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与作用,想知道如何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吗?作为教师,你想更深入地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想知
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尽快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校狠抓学科教研组制度建设,规范教研活动,营造教研氛围,使得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又被重新得到重视,但目前的学科教研组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等仍停留在开
现在这个社会是数字时代.无论什么东西都喜欢和数字挂钩,这样才能显示出其领先于时代。比如说前几年移动电话就经历了一场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时期.如今这股风潮又吹到了无绳电话
闪亮之星,奏鸣曲    德育就是培养人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怎样让孩子自愿、快乐地接受教育,我们觉得赏识是一个很好的法宝。因此,我们制定了沙洲小学“闪亮之星”的评比方案。“闪亮之星”从内容上分为:学习之星、守纪之星、劳动之星、文艺之星、运动之星、团结之星等十项,每一项都有评选标准。从等级上分为班级之星、校园之星、十佳之星。每周我们都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可以围绕
一天。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教师满脸怒气地找到我,劈头盖脸地指责了我一番:“我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什么时候没遵守过规章制度?家里来了一个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办公耽误了十分钟,教务处就要记考勤,你们还有人情味吗?口号倒喊得响亮,人性化管理,你们人性化了吗?”是啊,我们有人情味吗,我们人性化了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开始深入思考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  刚性管理——制度管理  刚性管
最近网上看到有位学生设计的概念作品,主题叫“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原来是部Concept Phone。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教职工年终评优“优秀”等次的人数不能超过教职工总数的15%,大多数教职工与“优秀”无缘。这种现实情况,一方面,容易导致教职工之间的无序竞争,一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