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微气候特征的观测研究

来源 :高原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近夏至日微气象观测分析表明 :(1 ) 1 4:0 0 (北京时 ,下同 )太阳总辐射瞬时值最高可达 1 0 61W·m- 2 ,净辐射、反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分别为 670、2 1 8、380和 1 68W·m- 2 ,分别约为太阳总辐射的 58%、2 0 %、36%和 1 4% ,6月下旬日平均反射率约为 0 .2 2 ;(2 )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瞬时值最大分别为 91、2 74和 362W·m- 2 ,相应占净辐射的比例为 2 0 %、38%和 42 % ;(3)地—气温度在一定范围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较为剧烈 ,大气逆温约出现于 2 0 :0 0至次日 1 1 :0 0 ,午夜 0 1 :0 0最强 ;(4)风速阵性强 ,有显著日变化的时间性分布。
其他文献
对“96.1”高原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的天气学成因分析指出,欧洲阻高崩渍,里海-咸海横槽转竖,槽后向南入侵青藏高原的干冷偏北气流与槽前来自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向北不断推进的强
人们通常用海平面气压场的状况来反映低层大气环流的状态,而全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大气涛动的形式,即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南方涛动和南极涛动.
利用文献[1]所发展的三维强风暴动力一电耦合模式对CCOPE(Cooperative Convective Precipitaton Experiment, 1981)计划中7月19日的一次强雷暴过程进行了模拟检验,并对雷暴云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档案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它各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26个台站在近三十年中共发生大-暴雪过程1 689站次,按本文标准形成雪灾410站次.通过统计和诊断分析,揭示了大-暴雪过程及其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久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河共1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均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区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求表征高原热力作用的新的、长时间序列的资料源,本文首先用高原地区NCEP1982~1994年间逐月月平均2.5.× 2.5.Lat./Lon.的地面
采用粒子采样法对中国 2 3个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吸收系数作了测量 ,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吸收系数在 1 0 - 6~ 1 0 - 3m- 1之间 ,明显呈北高南低的趋势 ,四川盆地和贵州有一相对较高的中心。吸收系数与粒子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 .74,吸收系数与粒子含量的分布一致性较好。小颗粒的吸收性能好于大颗粒
通过对青藏高原冰芯δ18O、黄土高原黄土及海洋同位素阶段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对比,认为三种不同介质所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大趋势及主要气候事件是基本一致的,均具有4
利用HEIFE的实测资料估算了黑河实验区几个沙漠戈壁表面上的热力学粗糙度(以附加阻尼cB-1的形式),发现在任一测站κB-1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同时分析了附加阻尼项在估算感热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