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MI——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本文从发现学生优势智能、树立自信,发展学生优势智能、实现个人价值和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三个方面阐述班主任如何应用MI理论,以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MI理论;优势智能;弱势智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班主任应当具有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素质教育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智力、潜能有科学的认识,在这方面,目前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MI理论可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MI理论介绍
MI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智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德纳于1996年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
这八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MI理论认为每个非弱智、缺智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基本智力,只是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MI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二、MI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1.发现优势智能,树立自信
MI理论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确认学生的优势及弱势智能,这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智能,发展其弱势智能。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完成:
首先通过“True or False”测试法,让学生回答与多元智能相关的系列问题。由于学生在回答部分问题时模棱两可,这种测试法只能是在理论上初步发现他们优、弱势智能,若想最终确认,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第二步,观察法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观察法,即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课外活动中观察他们的智能类型,并根据其表现,结合所回答测验题的答案综合判断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语言智能发达的学生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爱涂涂画画;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肢体运动智能发达的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课后爱参与体育活动。这些表现其实是学生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教师认可。班主任可以向每位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和其他场合表现出的智能特点,逐步为每个学生建立起一份智能档案。同时,观察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是学生在家庭中、宿舍中的表现,因此,班主任平时多与家长、宿舍管理员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在确认了每一位学生的优、弱势智能后,可以直接与学生聊天,告知其优势智能;也可通过家长、任课教师、同班同学,间接使其了解自己优势智能。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了解自己潜在能力后,自信心会有所提高。
2.发展优势智能,实现个人价值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并不断地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MI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理解问题,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数学来理解问题。同时,在MI理论看来,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包括优势智力领域的充分发展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他们只有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其智力潜能,特别是优势智力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發展。所以,MI理论要求班主任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3.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
发挥智力优势并不是对弱项不管不顾,班主任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学生优势智力的基础上,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MI理论,在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MI理论要求班主任以多元的观点对待学生,认识到班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类型。因此,要使学校的素质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建立个别化、多样化教育体系,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建华.因材施教新论——MI理论及其教育学意义[J].教育研究与验.2007,(19).
[2]马庆发.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7).
[3]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王成全,(美)琳达·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MI理论;优势智能;弱势智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班主任应当具有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素质教育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智力、潜能有科学的认识,在这方面,目前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的MI理论可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MI理论介绍
MI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智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德纳于1996年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
这八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MI理论认为每个非弱智、缺智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基本智力,只是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MI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二、MI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1.发现优势智能,树立自信
MI理论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确认学生的优势及弱势智能,这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智能,发展其弱势智能。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完成:
首先通过“True or False”测试法,让学生回答与多元智能相关的系列问题。由于学生在回答部分问题时模棱两可,这种测试法只能是在理论上初步发现他们优、弱势智能,若想最终确认,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第二步,观察法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观察法,即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课外活动中观察他们的智能类型,并根据其表现,结合所回答测验题的答案综合判断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语言智能发达的学生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爱涂涂画画;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肢体运动智能发达的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课后爱参与体育活动。这些表现其实是学生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教师认可。班主任可以向每位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和其他场合表现出的智能特点,逐步为每个学生建立起一份智能档案。同时,观察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是学生在家庭中、宿舍中的表现,因此,班主任平时多与家长、宿舍管理员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在确认了每一位学生的优、弱势智能后,可以直接与学生聊天,告知其优势智能;也可通过家长、任课教师、同班同学,间接使其了解自己优势智能。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了解自己潜在能力后,自信心会有所提高。
2.发展优势智能,实现个人价值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并不断地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MI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理解问题,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数学来理解问题。同时,在MI理论看来,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包括优势智力领域的充分发展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他们只有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其智力潜能,特别是优势智力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發展。所以,MI理论要求班主任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3.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
发挥智力优势并不是对弱项不管不顾,班主任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学生优势智力的基础上,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MI理论,在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MI理论要求班主任以多元的观点对待学生,认识到班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类型。因此,要使学校的素质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建立个别化、多样化教育体系,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建华.因材施教新论——MI理论及其教育学意义[J].教育研究与验.2007,(19).
[2]马庆发.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7).
[3]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王成全,(美)琳达·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