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分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y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 Keap1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损伤中对线粒体分裂的调控。

方法

将提取的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C组)、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 OGD/R)组、OGD/R+Nrf2抑制剂组(OGD/R+N组)和OGD/R+赋形剂组(OGD/R+V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 )、线粒体分裂蛋白1 (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 1, Fis1)、Keap1、Nrf2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观察Nrf2的核转位,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

与C组比较,OGD/R组Keap1水平降低,Nrf2核内蛋白水平升高,Drp1、Fis1水平升高,免疫荧光观察Nrf2在OGD/R的过程中发生核转位,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OGD/R组比较,OGD/R+N组Nrf2核内蛋白水平降低,Keap1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OGD/R+V组与OGD/R组比较,Keap1、Drp1、Fis1、Nrf2核内蛋白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脑I/R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能调控线粒体分裂、减少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

其他文献
近年来窒息氧合技术在急诊科、麻醉科困难气道的管理及特殊患者手术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窒息氧合技术是指人体没有呼吸运动时,经气道给予高浓度、高流量的氧,促进肺泡中氧的交换,对窒息患者进行被动的氧合、延长安全窒息时间的方法。文章通过简介窒息氧合技术生理学原理、作用机制,综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为窒息氧合技术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临床麻醉医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目的评估气腹下有创动脉收缩压变异度(systolic pressure variation, SPV)监测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年龄50~70岁,BMI 19~25 kg/m2,ASA分级Ⅱ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建立人工气腹,3 min后行容量负荷试验,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7 ml/kg,输注时间15 min。记录气腹前(T0)、气腹后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技术个体化设定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对苏醒期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82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个体化PEEP组(每组41例)。术后在苏醒室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潮气量
目的探讨海马钠钾氯共转运体1(Na+-K+-2C1- cotransporter, NKCC1)在七氟醚致新生大鼠神经行为学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出生6 d的雄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组)、七氟醚组(S组)、七氟醚+布美他尼组(SB组)。C组吸入30%O2 6 h, S组和SB组吸入2.1%七氟醚+30%O2 6 h, SB组在七氟醚吸入前15 min腹腔注射
肺部超声(lung ultrasound, LUS)作为加速康复外科中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对术中肺部情况做出快速、及时、无创评估。文章通过综述近年文献,总结LUS检查方法及典型超声图像。探讨利用LUS识别围手术期肺不张的可行性,以及肺不张的严重程度在超声图像下分级。重点论述超声引导下肺通气监测,并指导实施个体化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分析临床实施LUS存在的局限性,展望LUS
目的比较带套囊气管导管和无套囊气管导管在足月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先天性肠闭锁手术的新生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带套囊组(C组)和无套囊组(U组),每组30例。C组术中使用带套囊气管导管,U组使用无套囊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儿换管率及术后气道情况[拔管脱氧后5 min内低氧血症(SpO2<95%)、喉痉挛、术后喘鸣的发生率],术后1周随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
目的探讨年龄对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 rate, LCR)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18~74岁)和老年组(≥75岁),再根据住院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确诊脓毒性休克时(0 h)、接受治疗后12 h和24 h的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麻醉手术技术的提高,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依然是增加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和并存疾病的增多,加之麻醉和手术的打击,其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综合患者基础状况、并存病、手术麻醉方式等多源因素,构建准确易行的评估工具或预测模型,评估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肌松药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合部运动神经电活动转导,导致全身骨骼肌麻痹的一类药物。肌松药在全身麻醉中广泛应用,但在婴幼儿中的使用仍缺乏指南和标准。文章就婴幼儿患者使用肌松药进行综述,介绍肌松药的分类、麻醉药物与肌松药的相互作用、肌松药拮抗药(舒更葡糖)以及儿童困难气道不使用肌松药行气管插管等。总结了肌松药在婴幼儿全身麻醉中使用的最新进展,旨在指导临床谨慎、合理地选择肌松药。
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手术,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PO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诊断上仍存在一定困难,POD的表现多样,易于漏诊,缺乏特异性生化标志物的辅助。目前POD的治疗仍存在许多困难,尤其是缺乏有效的药物。文章从POD的诊断、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研究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