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Rea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爱因斯坦也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个人看法,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新意。面对新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如何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实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呢?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了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很是感到惊讶,忙问:“为什么?”这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已见。听罢老师当即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真能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从而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在第十册有一组全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时可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其他文献
[摘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挑战、内部的挑战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播等方面的挑战,分析和应对这些挑战,才能保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推进中国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挑战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    什么是意识形态?美国学者安德鲁·吉奥吉和乔治·布莱克伍德把意识形态界定为“成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信仰,并认为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坚实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提问内容的设置    1 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教学过程中,教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开放式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中热门的话题之一,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放式课堂教学理论依据
【摘 要】研究发现早期学习者比后期学习者的长期成绩略高,但两组之间的差别不具备统计意义。也就是说两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但两组除了在表层动机方面的差异,其它差异并不具有统计意义。虽然结果表明早期英语学习者的成绩稍好,似乎越早开始学习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绩越好,但由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因此该结论还不能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界期假设;起始时间;学习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学家E
作文是源于生活的,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它是作者个性思维、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小学《语文课程標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这样阐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开放作文教学全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自由表达,从而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开发学生语言潜能,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促进其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它和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大量地使用着它。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的课题。在研究中,面临广博的生活资源,我们该怎样巧取善用,才能恰到好处呢?我们做了以下探究。    一、巧取资源因字制宜优化识字教学  
文章的重要美学形式是节奏与语言流程的节奏。它有层次节奏与语言流程的节奏。前者,可使人领略文章层次的张驰有序、开合穿插、虚实相同、抑扬兴波之美。后者可以在语言中的整齐、错综、和谐与回环之中获得语育节奏特有的美感。  二十年代施畸在《中国文词学研究》一书中说:“工具说果然是文章作用的一部分,但未必是文章作用的全部吧。换句话说,以‘工具’目文章,决不是以尽文章的能事。……文章作用应该满足一部分美的要求。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与繁荣的关键。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的呐喊。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呢?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性思维,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
“合作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主张取消分数而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等。其主要的思想如下:(1)儿童的发展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灌输儿童知识。(2)儿童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的社会适应性以及能力,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学习。(3)对于小组合作中成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