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城空间云平台作为教育领域信息化改革已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对基于工作过程与云平台的《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依托空间平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与云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空间云平台;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93-03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前进,职教新干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从2010年开始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得以推出并迅速铺开,我院将这一平台引入,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推行基于职教新干线的教学改革,要求人人参与课改,并要求人人过关。笔者所研究的就是《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改革。《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是2009年立项的院级精品课程,作为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床设备电气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与保养的技能,从而教师明确了该教什么的问题。通过连续两年的教学研究,依托空间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手段,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与云平台崭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设计
(一)结合课程标准与技能抽考确定课程目标
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不难发现本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的综合应用与升华,又是为后续数控系统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课程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是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专业技术。结合技能抽考我们确定了课程的两大主要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具有独立检修企业典型机床电气故障的技能;学生能顺利通过湖南省机电专业的技能抽考。
(二)结合调研与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
通过走访调研三一、南车、北汽等典型企业,获悉这些企业大量的机床设备资料,教师结合课程定位目标进行精心遴选,去掉不常用且复杂的,最后挑出CA6140卧式车床、M7120平面磨床、Z3050立式钻床、X62W卧式铣床、T68镗床五种最具代表性的机床作为教学载体,基于这五种机床载体设立五个学习情境,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与规律进行科学的序化(如图1所示),结合技能抽考与学院的实际条件进行整理得出教学组织内容(见下页表1)。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遵循从简单至复杂的学习规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机床检修的技能技巧,同时达成较好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结合工厂机修实际组织课程实施
笔者结合工厂机床检修的实际过程:接受任务→机床问诊→制作方案→车间派工→检修机床→质量验收→交付使用→服务跟踪归纳出对应的课堂实施6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条件与多年的教学经验整合为本课程特有的教学方式,具体分4大步:故障问诊资讯 →方案设计决策→方案实施检修→试车检查评价。各步具体完成任务如下。
1.故障问诊资讯主要完成:布置学习任务,下发工作任务书,提出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提供学习指导书和相关技术资料;用多种方式讲授故障诊断与维修任务的要点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录像等后分小组初步制订对应的检修计划。
2.方案设计决策主要完成:学生分组组织讨论,参照教师的教学演示,确定故障检修方案、作业计划、分配工作任务;选择维修工具、分配设备;分小组展示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各小组自评互评展示的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教师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小组根据指导意见对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进行优化完善。
3.方案实施检修主要完成:学生制定的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经教师审核后分小组实施;教师记录学生检修过程的情况(完成任务程度、学生的职业素养等),并现场指导。
4.试车检查评价主要完成:学生分组对检修过程及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学生填写情境检修报告,分析检修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改善方案并总结经验;教师收集任务书,依据《情境考核标准》和过程记录对学生进行项目成绩的评定并汇总;教师对各小组本次情境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提出发展建议,总结检修方法、技巧、经验,课程实施与工厂机修过程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
职教新干线在课程建设及课程实施中的应用
(一)基于职教新干线的课程教学导航设计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课程开辟了空间第二课堂,为了方便学生通过空间快捷地获取课程有关教学资源,笔者建立了一个美观、明了、全面的课程导航系统,为了方便教师了解学生作业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学院建立了学生空间链接表,为师生搭建了便利的空间沟通桥梁。通过空间第二课堂学生能获取课程所有资料,帮助其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开阔视野,并与教师适时互动(导航设计如图3所示)。
(二)整合优化丰富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两年课程教学的总结积累,我院建立了几十个资源大类,收集了一千多个教学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与优化,现已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这些资源既与课程结构及内容一致,又有一定的新意,为了适应学生多元的发展,课程资源尽可能立体多元化。课程资源具体包括学生需要的引导文、任务工单、资讯资料、考核表、方案报告、操作视频等,方便了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巩固了课程的学习效果,拓展了专业技能教师需要的课程标准、建设方案、教学方案等,具体的资源如表2所示(由于内容较多,仅提供局部)。
课程资源库是立体多元的、开放的、互动的,可以提供给任何人共享,同时也可通过“我的学习空间”与“我的课堂魔方”分享无尽的资源。这些资源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快乐。资源也在教学实施中得以不断更新、完善,现已相对比较完整、完美、实用、方便。 (三)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笔试已经落后,尤其不能适应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院十分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比如,从课堂的方案汇报,检修报告,检修过程的思路与6S的规范,课后的空间作业,创新的理念与方法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以及汇报的语言、形态,检修时的穿着、站姿,等等。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结合自评与互评,评价不光对个人还结合小组,个人成绩建立在小组成绩基础之上。评价不仅贯穿了课堂的方方面面,而且贯穿了课后学习的分分秒秒。课程除了现场考核外还结合空间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提交入口进入项目检修报告栏目,以评论的方式输入自己空间作业的地址,教师就能方便地查阅学生检修报告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图4为教师与学生作业互动记录片段,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积极、有效。课程取消了期末的闭卷考试,但是评价更全面、更真实,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约束、自主交流、自主评价,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需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因为这些都与其成绩紧密相连,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迁移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课程凸显独有特色
本课程除了空间第二课堂,还有协会第二课堂,基于本课程我院成立了机床电气协会,积极开展协会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协会成员检修学院的机加工设备,有利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也从实践中学会许多实际经验与技巧,让尖子生“吃得饱,吃得好”;反过来,在课堂上可以让尖子生担任小组组长,指导同组同学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效果。许多学生在协会里表现积极,成绩优异,并且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许多奖项,毕业就被三一等知名企业“抢”去,担任技术骨干,待遇不菲。
工学结合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基于工作过程,我们必须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就必须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调研,使课程教学方案更加合理。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建设,进一步对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和完善。
2.与三一、松林、北汽、联成等优秀企业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强。真正把课堂搬进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顶岗实习,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指导实践操作,与企业进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不再是空话,而真正落到实处。
3.校企合作促进了科研的提高,教改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和理念,积极进行课程技术横向课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如为株洲华远机车配件公司开发了一套基于DPS的自动检测保护系统等。
以上方面的校企合作对课程的促进与提升是十分明显的。
结语
通过一年多的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得到了领导、同行、学生与企业的一致认可。其中所有思考与体会,归纳为十多十少:教师课前课后准备的时间多,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厌学的人少;学生发现的问题多,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少;相互协调帮助多,产生的矛盾少;课堂学生主导的多,教师主导少;平时的项目考核多,期末考试少;师生之间相互好评多,牢骚少;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多,考证不过的人少;校企合作实的东西多,虚的东西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多,约束的条条框框少。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与云平台的《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突破与成功,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继续研究,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去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余滢.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基于云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2]侯可新.交互性是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3]蔡胜男.加强职教新干线在高职服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12(3).
[4]陈翠娥.NIIT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基于职教新干线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
作者简介:
王群(1974—),男,湖南邵阳人,硕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及继电保护。
关键词:空间云平台;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93-03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前进,职教新干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从2010年开始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得以推出并迅速铺开,我院将这一平台引入,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推行基于职教新干线的教学改革,要求人人参与课改,并要求人人过关。笔者所研究的就是《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改革。《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是2009年立项的院级精品课程,作为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床设备电气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与保养的技能,从而教师明确了该教什么的问题。通过连续两年的教学研究,依托空间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手段,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与云平台崭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设计
(一)结合课程标准与技能抽考确定课程目标
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不难发现本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的综合应用与升华,又是为后续数控系统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课程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是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专业技术。结合技能抽考我们确定了课程的两大主要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具有独立检修企业典型机床电气故障的技能;学生能顺利通过湖南省机电专业的技能抽考。
(二)结合调研与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
通过走访调研三一、南车、北汽等典型企业,获悉这些企业大量的机床设备资料,教师结合课程定位目标进行精心遴选,去掉不常用且复杂的,最后挑出CA6140卧式车床、M7120平面磨床、Z3050立式钻床、X62W卧式铣床、T68镗床五种最具代表性的机床作为教学载体,基于这五种机床载体设立五个学习情境,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与规律进行科学的序化(如图1所示),结合技能抽考与学院的实际条件进行整理得出教学组织内容(见下页表1)。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遵循从简单至复杂的学习规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机床检修的技能技巧,同时达成较好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结合工厂机修实际组织课程实施
笔者结合工厂机床检修的实际过程:接受任务→机床问诊→制作方案→车间派工→检修机床→质量验收→交付使用→服务跟踪归纳出对应的课堂实施6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条件与多年的教学经验整合为本课程特有的教学方式,具体分4大步:故障问诊资讯 →方案设计决策→方案实施检修→试车检查评价。各步具体完成任务如下。
1.故障问诊资讯主要完成:布置学习任务,下发工作任务书,提出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提供学习指导书和相关技术资料;用多种方式讲授故障诊断与维修任务的要点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录像等后分小组初步制订对应的检修计划。
2.方案设计决策主要完成:学生分组组织讨论,参照教师的教学演示,确定故障检修方案、作业计划、分配工作任务;选择维修工具、分配设备;分小组展示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各小组自评互评展示的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教师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小组根据指导意见对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进行优化完善。
3.方案实施检修主要完成:学生制定的故障检修方案与作业计划经教师审核后分小组实施;教师记录学生检修过程的情况(完成任务程度、学生的职业素养等),并现场指导。
4.试车检查评价主要完成:学生分组对检修过程及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学生填写情境检修报告,分析检修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改善方案并总结经验;教师收集任务书,依据《情境考核标准》和过程记录对学生进行项目成绩的评定并汇总;教师对各小组本次情境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提出发展建议,总结检修方法、技巧、经验,课程实施与工厂机修过程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
职教新干线在课程建设及课程实施中的应用
(一)基于职教新干线的课程教学导航设计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课程开辟了空间第二课堂,为了方便学生通过空间快捷地获取课程有关教学资源,笔者建立了一个美观、明了、全面的课程导航系统,为了方便教师了解学生作业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学院建立了学生空间链接表,为师生搭建了便利的空间沟通桥梁。通过空间第二课堂学生能获取课程所有资料,帮助其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开阔视野,并与教师适时互动(导航设计如图3所示)。
(二)整合优化丰富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两年课程教学的总结积累,我院建立了几十个资源大类,收集了一千多个教学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与优化,现已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这些资源既与课程结构及内容一致,又有一定的新意,为了适应学生多元的发展,课程资源尽可能立体多元化。课程资源具体包括学生需要的引导文、任务工单、资讯资料、考核表、方案报告、操作视频等,方便了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巩固了课程的学习效果,拓展了专业技能教师需要的课程标准、建设方案、教学方案等,具体的资源如表2所示(由于内容较多,仅提供局部)。
课程资源库是立体多元的、开放的、互动的,可以提供给任何人共享,同时也可通过“我的学习空间”与“我的课堂魔方”分享无尽的资源。这些资源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快乐。资源也在教学实施中得以不断更新、完善,现已相对比较完整、完美、实用、方便。 (三)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笔试已经落后,尤其不能适应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院十分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比如,从课堂的方案汇报,检修报告,检修过程的思路与6S的规范,课后的空间作业,创新的理念与方法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以及汇报的语言、形态,检修时的穿着、站姿,等等。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结合自评与互评,评价不光对个人还结合小组,个人成绩建立在小组成绩基础之上。评价不仅贯穿了课堂的方方面面,而且贯穿了课后学习的分分秒秒。课程除了现场考核外还结合空间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提交入口进入项目检修报告栏目,以评论的方式输入自己空间作业的地址,教师就能方便地查阅学生检修报告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图4为教师与学生作业互动记录片段,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积极、有效。课程取消了期末的闭卷考试,但是评价更全面、更真实,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约束、自主交流、自主评价,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需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因为这些都与其成绩紧密相连,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迁移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课程凸显独有特色
本课程除了空间第二课堂,还有协会第二课堂,基于本课程我院成立了机床电气协会,积极开展协会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协会成员检修学院的机加工设备,有利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也从实践中学会许多实际经验与技巧,让尖子生“吃得饱,吃得好”;反过来,在课堂上可以让尖子生担任小组组长,指导同组同学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效果。许多学生在协会里表现积极,成绩优异,并且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许多奖项,毕业就被三一等知名企业“抢”去,担任技术骨干,待遇不菲。
工学结合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基于工作过程,我们必须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就必须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调研,使课程教学方案更加合理。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建设,进一步对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和完善。
2.与三一、松林、北汽、联成等优秀企业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强。真正把课堂搬进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顶岗实习,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指导实践操作,与企业进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不再是空话,而真正落到实处。
3.校企合作促进了科研的提高,教改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和理念,积极进行课程技术横向课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如为株洲华远机车配件公司开发了一套基于DPS的自动检测保护系统等。
以上方面的校企合作对课程的促进与提升是十分明显的。
结语
通过一年多的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得到了领导、同行、学生与企业的一致认可。其中所有思考与体会,归纳为十多十少:教师课前课后准备的时间多,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厌学的人少;学生发现的问题多,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少;相互协调帮助多,产生的矛盾少;课堂学生主导的多,教师主导少;平时的项目考核多,期末考试少;师生之间相互好评多,牢骚少;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多,考证不过的人少;校企合作实的东西多,虚的东西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多,约束的条条框框少。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与云平台的《机床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突破与成功,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继续研究,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去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余滢.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基于云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2]侯可新.交互性是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3]蔡胜男.加强职教新干线在高职服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刊,2012(3).
[4]陈翠娥.NIIT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基于职教新干线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
作者简介:
王群(1974—),男,湖南邵阳人,硕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及继电保护。